资源简介 (共23张PPT)邓 稼 先杨 振 宁七下统编教材识读字音鲜(xiǎn)为人知 元勋(xūn) 氢(qīnɡ) 弹 至死不懈(xiè)癌(ái)症 署(shǔ)名 鞠(jū)躬尽瘁 cuì) 奠(diàn)基开拓(tuò) 难堪(kān) 妇孺(rú)皆知 孕(yùn)育选聘(pìn) 夐(xiònɡ) 黯兮(àn xī) 日曛(xūn)铤(tǐnɡ) 筹(chóu)划 摄(shè)氏度 燕(yān)然勒(lè)功 殷(yān)红 挚(zhì)友 彷徨(pánɡ huánɡ)作者介绍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7年2月,杨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同学。他们是“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相关人物【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整体感知第一部分:概述百年屈辱历史,引出杰出科学家邓稼先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在与奥本海默的对比中突出邓稼先的人品第四部分:作者为中国独立设计、自主完成“两弹”而激动不已第五部分: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第六部分:高度赞扬和缅怀邓稼先通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具体内容。初识邓稼先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个人 简历 人物档案卡这份简历可以从文中哪个部分获取信息?请以时间为序,梳理“个人简介”。姓名 邓稼先 生卒年月 1924.6—1986.7 籍贯 安徽怀宁学历 博士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 职务 “两弹”设计领导者个人简历 1. 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小学和中学。(1936-1937年,与杨振宁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 2. 1945年,昆明西南联大毕业,与杨振宁是同学。 3. 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1950年获博士学位回国。留学两年,与杨振宁曾住同屋。 4. 195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工作。 5.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6.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7.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8.1967年以后继续工作,对国防武器做出贡献。 9.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手术。 10. 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和于敏联合署名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 11. 1986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逝世。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8—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50年10月,到中科院工作。1958年8月,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1967年以后继续工作,对国防武器做出贡献。1985年8月,做切除直肠癌的手术。1986年3月,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年轻有为勤奋聪敏贡献巨大“立即”指立刻,表明邓稼先没有停留就马上回国了,表现出他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探邓稼先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是如何表现的?1.直接评价。2.事件表现。3.写法塑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1.找出文中直接评价邓稼先精神品质的语句,并概括其精神品质。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如何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本文对邓稼先的评价,展现了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形象,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崇高品质及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写法塑造国力衰弱A科研条件落后B自然环境恶劣C政治环境不稳定D第一部分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只举1898年为例“租借”99年“租借”25年......被侵略和压迫屈辱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中,邓稼先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影响之大,增强了出场人物的使命感。为什么直到第一部分结束时才点出“邓稼先”的名字?内容上:任人宰割——倍感屈辱站起来了——扬眉吐气在读者已经有强烈的心理预期中,适时地点出“邓稼先”的名字,达到醒目有力,震撼人心的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邓稼先做出的巨大贡献。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职务功劳学术水平相当国籍文化背景性格不同对比手法有利于表现邓稼先作为中国科学家的气质和风度,突出了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纯”奉献精神邓稼先如何理解第四部分小标题?看似两方都没有肯定,但是在阅读本段之后,可以发现:作者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以此为小标题,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从侧面烘托了邓稼先对国防事业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原子弹工程开展条件艰苦,概括了自己为朋友为祖国而骄傲自豪的情感。侧面描写《吊古战场文》xiònɡàncuìxūntǐnɡ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xiònɡàncuìxūnlǐntǐnɡyín宽广啊!这无边无际的旷野,辽远而渺无人烟。河水蜿蜒环绕,远处无数的山峰交错在一起。目之所及,一片黯淡凄惨的景象,寒风悲啸,日色昏黄。飞蓬折断,野草枯萎,寒气凛冽犹如降霜的冬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儿就是古代的战场,曾有全军覆没于此。每逢阴天就会听到有鬼哭的声音。”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自然环境恶劣和邓稼先工作条件的艰苦,把读者引入历史深处,使文章增添了厚重和壮烈色彩,侧面衬托出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说明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铭记邓稼先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从____(事、言),我感受到了一个____邓稼先”的句式说一段评述性的话。示例:从他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做出的巨大贡献,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邓稼先形象。从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我感受到了一个心系国家的邓稼先形象。从他历时28年成功设计了“两弹”,把我国的国防武器提升到世界先进水平,我感受到了一个功勋卓著的形象。从他患癌症病中仍关心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工作,我感受到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形象。从他在“文革”初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我感受到了一个没有私心、受人尊敬的邓稼先形象。从核武器试验发生意外时,他说“我不能走”,我感受到了一个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邓稼先形象。课堂总结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邓稼先,展现了他纯真质朴的品格、无私奉献的精神、杰出超凡的才能和赤诚热烈的爱国热情,表达了作者的怀念和敬佩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