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注意:
与在我们今天版图内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称为民族关系,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与在我们今天版图以外的地区交往称为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封闭。






1.通过史实、地图等方式了解文成公主入藏,吐蕃、回纥、渤海和南诏与唐朝的交往的历史。(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通过列表等方式,归纳总结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历史解释)
3.通过史料阅读,理解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的意义。通过史料阅读,认识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及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靺鞨
吐蕃
突厥
南诏
回鹘[hú]
渤海
吐蕃
观察下图,看看唐朝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哪些?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唐朝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820年)
回纥[hé]
[mò hé]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统一: 时,吐蕃赞普 统一了 的各个部落,定都 。
发展:松赞干布推广灌溉技术,创制文字,颁行法令,设置官职官阶等,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措施。
1、唐与吐蕃——文成公主入藏
任务一:速览课本25页第一段,了解吐蕃的统一及发展。
唐太宗
松赞干布
青藏高原
逻些(今拉萨)
一、细说民族交往
1、唐与吐蕃——文成公主入藏
松赞干布为何求娶大唐公主?
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
唐太宗
禄东赞
吐蕃求婚使者
典礼官
引导使者觐见皇帝
翻译官
仰慕中原文化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一、细说民族交往
1、唐与吐蕃——文成公主入藏
任务二:阅读课本25-26页,梳理文成公主入藏的基本信息。
概况
意义
松赞干布塑像
文成公主塑像
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入藏


邦典,藏语意为毛织围裙,它色彩艳丽,如彩虹般五彩斑斓。藏族邦典的制造技艺,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邦典是文成公主在西藏山南地区传授中原的编织技艺,这些技艺在当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重要的非遗项目,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前我们欣赏的西藏分会场其中的一个节目,当时我让大家仔细观察他们的服饰,大家感觉他们穿着怎么样?(华丽、艳丽),那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个西藏的国家级非遗,邦典,藏语意为毛织围裙,它色彩艳丽,如彩虹般五彩斑斓。藏族邦典、卡垫制造技艺,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邦典是文成公主在西藏山南地区传授的编织技艺,这些技艺在当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重要的非遗项目,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非遗邦典技艺及所学,思考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结合非遗邦典技艺及所学,思考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
1、唐与吐蕃——文成公主入藏
任务二:阅读课本25-26页,梳理文成公主入藏的基本信息。
概况
意义
松赞干布塑像
文成公主塑像
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入藏
①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②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细说民族交往
1、唐与吐蕃——进一步发展
任务三:阅读课本,结合史料,梳理继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还有哪些交往?
尺带珠丹上书
称:吐蕃与唐
“和同为一家”
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碑
外甥是舅皇帝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及安乐。
——尺带珠丹给唐玄宗的上书
唐蕃会盟
订立盟约
一、细说民族交往
2、唐与突厥
任务四:速览课本26页,了解突厥的兴起与分裂。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兴起: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分裂: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分据阿尔泰山以东和以西。
一、细说民族交往
2、唐与突厥
任务五:依据教材,梳理唐朝与突厥之间交往的具体表现。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北庭都护府
管辖天山以北地区
安西都护府
管辖天山以南地区
随着汗国的消亡,突厥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东突厥
630年, 击败东突厥汗国,实行 ,西北各族尊奉唐太宗为 。
744年,唐朝联合回纥等联手平定后突厥汗国(反叛唐的东突厥众部所建)。
西突厥
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设置 和 。
唐太宗
开明的民族政策
“天可汗”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一、细说民族交往
任务六:阅读课本27-28页,概括唐朝与回纥(后改名“回鹘”)、渤海(靺鞨族)、南诏之间交往的史实。
唐朝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820年)
唐与回纥(hé)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
“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回纥出兵援唐
改名回鹘(hú),获唐同意
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3、唐与回纥、渤海、南诏
一、细说民族交往
任务六:阅读课本27-28页,概括唐朝与回纥(后改名“回鹘”)、渤海(靺鞨族)、南诏之间交往的史实。
唐朝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820年)
唐与回纥(hé)
3、唐与回纥、渤海、南诏
9世纪汗国灭亡。回鹘一部分余众南下融入汉人等当地民众中,其他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今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一、细说民族交往
任务六:阅读课本27-28页,概括唐朝与回纥(后改名“回鹘”)、渤海(靺鞨族)、南诏之间交往的史实。
唐朝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820年)
3、唐与回纥、渤海、南诏
一、细说民族交往
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渤海国与唐朝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多次派遣学生到唐朝求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
在唐朝支持下,南诏政权建立,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皮逻阁派孙子赴长安朝见唐玄宗。南诏
崇尚儒学,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就学者多达上千人。
唐与渤海
唐与南诏
任务七:结合“细说民族交往”部分史实,概括隋唐朝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二、聚焦交往方式



西
西北
东北
文成公主入藏
金城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
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
击败东西突厥
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和亲
设置机构
会盟
战争
册封
册封
册封
恩威并施,灵活多样
任务八:结结合地图与诗句,讨论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的意义。
大海
南海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
贝加尔湖
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
咸海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三、论道交往意义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王建《凉州词》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①隋唐时期,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②盛唐时的疆域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蕃”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
“胡”我国古代对北部或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四、探究民族和睦之因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唐太宗)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唐朝成为周边许多民族及国家向往目标……除了唐朝的经济以及军事力量之外,唐朝拥有高度的文化力量是重要的原因。
——【日】气贺泽保规著《隋唐时代:绚烂的世界帝国》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经济、军事及文化的高度发达。
(综合国力强盛)
任务九:结合材料,探究唐朝民族交往交融进一步和睦发展的原因。
课堂小结
结语:隋唐时期,综合国力强盛,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仰慕中原文明,加之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这一时期通过和亲、会盟、战争、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也为后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牛刀小试
1.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珍宝、经典、金鞍玉辔、绸帛、种子、营造与工技著作、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说明当时唐朝( )
A.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据此可知( )
A.各少数民族都积极与唐朝交往 B.唐朝民族交往交融频繁
C.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D.唐朝国力强盛
3.唐朝诗人元禛在其诗作《法曲》中写道:“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