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井冈翠竹 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 井冈翠竹 第2课时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二课时
18 井冈翠竹
课文细读品味
1.第②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观察顺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描写了毛竹的外形,交代了难忘毛竹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井冈山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课文细读品味
2.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这段话一线串珠,贯通全文。
课文细读品味
3.第⑤段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肯定语气,点明没有人能够忘记井冈山的竹子,突出了井冈山竹子对革命的巨大贡献。
课文细读品味
4. ⑤—⑦段写了哪三类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1)战士:不怕困难,忠于革命;
(2)老乡:视红军战士为亲人;
(3)革命家:身先士卒,高瞻远瞩。
课文细读品味
5.第⑧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顶真、引用的修辞手法,层层推进,渲染出毛竹旺盛的生命力。作者借物喻人,明写井冈山竹子旺盛的生命力,实写井冈山人民坚贞不屈的性格,表达了对井冈山人民的赞美。
课文细读品味
6.如何理解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作者运用想象、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砍伐毛竹人的焦急心声,这也是井冈山人民的心声!表达了井冈山人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心情。
课文细读品味
7.画线句子中,四个“一天比一天”,描摹出一番怎样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摹出建设者们在恶劣的大风雪天气里,不畏严寒,不惧困难,顽强地砍伐毛竹的场景,他们面前的毛竹越堆越多、越堆越高,他们为竹滑道修的竹桥也越来越长。作者用这四个“一天比一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砍伐毛竹、修建滑道的艰难,表现了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工作干劲之大和砍伐毛竹的速度之快。
1.第11 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建设者们是怎样绞尽脑汁想办法,日日夜夜修建“竹滑道”的过程,而是直接写他们修好了滑道把毛竹运送到了山下?
这样的安排与文章主题有关。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井冈山的竹子,也就是井冈山人对革命所作的贡献,竹子送到山下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主题需要的。而修建“竹滑道”的过程与主题无关,所以作者没有写这一部分。这样的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课文全篇探究
2.作者是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
竹子和人: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竹子以人的品格和精神,如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等,这些品格正是革命战士和井冈山人民所具备的。同时,作者还通过回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毛竹扁担挑起重担的历史,以及红军战士与翠竹之间的深厚情感,进一步强化了竹子和人之间的联系。
课文全篇探究
竹子和历史:作者描绘了竹子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如搭建帐篷、制作武器等,生动地再现了革命战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因此,竹子在井冈山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课文全篇探究
竹子和现实:井冈山的翠竹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了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这种联系不仅体现了井冈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井冈山精神对全国人民的深远影响。同时,作者还通过描述翠竹被运往全国各地,用于各种建设事业,进一步强调了井冈山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课文全篇探究
1.寓情于物,主题鲜明。
本文寓情于物,从竹写起,以竹喻人,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层层推进,歌颂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语言优美,情感充沛。
文章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感叹句、祈使句的大量使用,渲染出高昂的情绪;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人称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归纳总结
国学经典积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
竹 石 [清] 郑 燮
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凭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号板桥,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其诗、
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国学经典积素养
【品格素养点拨】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顽强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作者表面上写竹子,实际上写人,歌颂那正直倔强、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希望我们也能像竹子一样,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风骨。
中考这么考
(期末·石家)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 ①枝:指竹子。②泥:污泥。③依旧:依然。④金涓:元末明初诗人。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⑤诛茅:刈除茅草。
【甲】咏 竹 [明] 朱元璋
雪压枝①头低,虽低不着泥②。
一朝红日出,依旧③与天齐。
【乙】村 园 金 涓④
半亩村园接水涯,诛茅⑤新构小书斋。
窗前不用栽花柳,只对青山景自佳。
中考这么考
1. 甲诗由两幅写意水墨画组成。两幅画分别属于( )
A. 冷色调 暖色调
B. 暖色调 冷色调
C. 冷色调 冷暖色调
D. 冷暖色调 暖色调
A
中考这么考
2. 小语打算将上面两首古诗放进以下专刊中,它们最适合编入哪个栏目?请你任选一首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备选栏目:A【托物言志】 B【高雅情趣】 C【故土情深】
________诗可以编入 ________栏目,理由: ____________
示例一:甲 A 诗歌赞美竹的高洁、刚正不阿、不畏积雪压迫的优秀品质,暗喻诗人坚强不屈、不畏挫折、奋发进取的精神。
示例二:乙 B 诗歌描述了诗人在美好的环境中营建自己的小书斋,并为书斋窗前美好的青山图景而深深陶醉,表现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高雅情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 年10 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开辟了新的道路。
【品格素养点拨】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中考这么考
(中考·潍坊节选)学校开展“强国有我·青春有为”主题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下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李大钊
中考这么考
【材料二】1985 年出生的郭玺是“八步沙林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第三代治沙人。从2016 年起,他从父辈手中接过治沙的接力棒,创新采用机械治沙、网络治沙等方式,提高了治沙效率。林场管护区林草植被覆盖率从治理前的不足3% 提高到现在的70% 以上。
【材料三】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的青年队员们,远离亲人,投身科考研究,身处最低零下30 摄氏度、最高10 级大风的极地风雪世界,团队密切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了我国极地科考史上多个“从0 到1”的突破。
中考这么考
1.【扬青春之光】校报“青春·印迹”专栏,拟推介上述优秀青年事迹。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补充完成栏目导语。
青春应该留下怎样的印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本就多姿多彩,生机无限。但从他们的青春中,总能找到最美的青春底色,汲取到奋进的力量。
郭玺接过父辈接力棒扎根沙漠,续写青春传奇
武大南北极科考队用脚步丈量冰封之地,点亮青春底色
中考这么考
2. 【解青春之惑】学校公众号正进行“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讨论,请结合三则材料给你的启示,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学A:究竟要“活出怎样的人生”,我很困惑,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同学B:我想要平平淡淡,不“躺平”也不拼命,好好享受生活,这样的人生多惬意!
中考这么考
同学C:我要把精力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上,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己“热辣滚烫”的人生,名利双收,这样才有意义!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我想用自己的臂膀拼搏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让自己的一生不平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