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三章》)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最重要条件。第一句为总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举出攻城的例子,以进攻一方的失利来阐明“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极言地理条件的优越,但占尽“地利”却弃城而逃,从守的一方失利,阐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排比否定句,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深入论证“得道”者(即“得人和”者)“战必胜”的观点]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文学常识】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他主张施行“仁政”。《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语言明白晓畅又精练准确。【情感主旨】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1.通假字。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义: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池非不深也古义: 护城河今义:池塘3.词类活用。(1)名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安定下来(2)形容词用作名词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4.一词多义。利①地利不如人和 名词,有利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锐利5.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 外城(2)环而攻之而不胜 围(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器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4)委而去之 放弃 离开(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边界(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7)得道者多助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8)寡助之至 极点(9)天下顺之 归顺,服从6.重点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结构助词,的②亲戚畔之 代词,指代“他”③寡助之至 动词,到(2)而①夫环而攻之 连词,表修饰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但是(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凭借7.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①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②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③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A)详④狂为奴,纣又囚(B)。周武王⑥于是遂率诸侯伐纣。(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注释】①炮烙(luò):一种酷刑。②西伯:姬昌,也称西伯昌,即周文王。③王子比干:比干是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纣王的叔叔。与后文的商容、微子、箕子都是人名。④详:同“佯”,假装。⑤周武王:姬发,姬昌的儿子。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委而去之 联系课文解释(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乃强谏纣 根据语境推断(这里读“qiǎnɡ”) 竭力,尽力西伯滋大 查阅词典(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⑤污浊) ④ (填序号)微子数谏 不听 根据成语推断(数见不鲜) 多次2.请将“乃”“之”还原到原文括号内。A.(乃) B.(之)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5.【乙】文末“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你认为周武王会获胜吗?试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会获得胜利。因为纣王实施暴政,残害忠良,亲近奸臣,失道寡助,所以战必败;而周武王在周文王修德行善的基础上出兵,得道多助,所以战必胜。【乙文参考译文】 百姓们怨恨纣王,而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殷国人不亲近他。纣王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说别人坏话,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王而来归顺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进谏, 纣王不听。商容是一位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王却黜免了他。微子多次劝谏,纣王都不听,于是微子就和大师、少师谋划,最终离开了他。比干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害怕了,就假装疯癫成为奴隶。纣王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周武王(见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纣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三章》)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最重要条件。第一句为总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举出攻城的例子,以进攻一方的失利来阐明“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极言地理条件的优越,但占尽“地利”却弃城而逃,从守的一方失利,阐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排比否定句,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深入论证“得道”者(即“得人和”者)“战必胜”的观点]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文学常识】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他主张施行“仁政”。《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语言明白晓畅又精练准确。【情感主旨】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1.通假字。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2.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义: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池非不深也古义: 护城河今义:池塘3.词类活用。(1)名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安定下来(2)形容词用作名词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4.一词多义。利①地利不如人和 名词,有利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锐利5.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 外城(2)环而攻之而不胜 围(3)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器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4)委而去之 放弃 离开(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边界(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7)得道者多助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8)寡助之至 极点(9)天下顺之 归顺,服从6.重点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结构助词,的②亲戚畔之 代词,指代“他”③寡助之至 动词,到(2)而①夫环而攻之 连词,表修饰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连词,表转折,但是(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凭借7.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①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②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③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A)详④狂为奴,纣又囚(B)。周武王⑥于是遂率诸侯伐纣。(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注释】①炮烙(luò):一种酷刑。②西伯:姬昌,也称西伯昌,即周文王。③王子比干:比干是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纣王的叔叔。与后文的商容、微子、箕子都是人名。④详:同“佯”,假装。⑤周武王:姬发,姬昌的儿子。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委而去之 联系课文解释(相委而去) 丢下,舍弃乃强谏纣 根据语境推断(这里读“qiǎnɡ”) 竭力,尽力西伯滋大 查阅词典(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⑤污浊) ④ (填序号)微子数谏 不听 根据成语推断(数见不鲜) 多次2.请将“乃”“之”还原到原文括号内。A.(乃) B.(之)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5.【乙】文末“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你认为周武王会获胜吗?试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会获得胜利。因为纣王实施暴政,残害忠良,亲近奸臣,失道寡助,所以战必败;而周武王在周文王修德行善的基础上出兵,得道多助,所以战必胜。【乙文参考译文】 百姓们怨恨纣王,而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殷国人不亲近他。纣王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说别人坏话,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王而来归顺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进谏, 纣王不听。商容是一位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王却黜免了他。微子多次劝谏,纣王都不听,于是微子就和大师、少师谋划,最终离开了他。比干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害怕了,就假装疯癫成为奴隶。纣王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周武王(见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纣王。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3张PPT)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统编版2025年中考语文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1课内文言文39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目录教材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最重要条件。第一句为总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举出攻城的例子,以进攻一方的失利来阐明“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极言地理条件的优越,但占尽“地利”却弃城而逃,从守的一方失利,阐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教材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用排比否定句,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深入论证“得道”者(即“得人和”者)“战必胜”的观点]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参考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文学常识】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他主张施行“仁政”。《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语言明白晓畅又精练准确。 【情感主旨】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1.通假字。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1)亲戚畔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池非不深也古义:__________ 今义:池塘同“叛”,背叛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护城河3.词类活用。(1)名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名词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使……安定下来巩固震慑4.一词多义。利①地利不如人和 ______________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5.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 ________(2)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3)兵革非不坚利也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有利形容词,锐利外城围兵器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4)委而去之 ________ ________(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7)得道者多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寡助之至 ________(9)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放弃离开边界险要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极点归顺,服从6.重点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________________②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③寡助之至 ____________(2)而①夫环而攻之 ________________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他”动词,到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是介词,凭借7.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①之法。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②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③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A)详④狂为奴,纣又囚(B)。周武王⑥于是遂率诸侯伐纣。(选自《史记·殷本纪》,有删改)【注释】①炮烙(luò):一种酷刑。②西伯:姬昌,也称西伯昌,即周文王。③王子比干:比干是商王文丁的儿子,商纣王的叔叔。与后文的商容、微子、箕子都是人名。④详:同“佯”,假装。⑤周武王:姬发,姬昌的儿子。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委而去之 联系课文解释(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乃强谏纣 根据语境推断(这里读“qiǎnɡ”) ____________西伯滋大 查阅词典(①液汁。②滋味。③培植。④益;更加。⑤污浊) _____(填序号)微子数谏不听 根据成语推断(数见不鲜) ______丢下,舍弃竭力,尽力④多次2.请将“乃”“之”还原到原文括号内。A.( ) B.( )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西伯归 乃阴修德行善 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乃之//4.请翻译下面的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5.【乙】文末“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你认为周武王会获胜吗?试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会获得胜利。因为纣王实施暴政,残害忠良,亲近奸臣,失道寡助,所以战必败;而周武王在周文王修德行善的基础上出兵,得道多助,所以战必胜。【乙文参考译文】 百姓们怨恨纣王,而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纣王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作炮烙的酷刑。任用费仲管理国家政事。费仲善于阿谀奉承,贪图财利,殷国人不亲近他。纣王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说别人坏话,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王而来归顺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王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进谏,纣王不听。商容是一位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王却黜免了他。微子多次劝谏,纣王都不听,于是微子就和大师、少师谋划,最终离开了他。比干说:“给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争谏。”就极力劝谏。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于是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来观看。箕子(见此情形)害怕了,就假装疯癫成为奴隶。纣王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来。周武王(见时机已到,)就率领诸侯讨伐纣王。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17得道多助(原卷版).docx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课内外联读训练17得道多助(解析版).docx 【2025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回归夯实基础】1_1课内文言文梳理训练1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解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