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说课稿说教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中的一首歌行体古诗,作者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边塞诗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瑰丽。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人通过浪漫奇妙的想象和细腻生动的描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同时又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以及诗人奋力追求功业的昂扬进取的精神意志。学习这首诗,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提升。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对于诗歌的朗诵也有一定的基础,能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在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上还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适当补充文体知识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三、说教学目标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学生实际情况,及本课内容为古代诗歌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激发情感,发挥想象,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语言运用:反复诵读,掌握诗词的韵律、节奏,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体会诗词内涵。思维能力:以“奇”为切入点,把握诗歌的内容;从“情”出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审美创造:通过抓取奇特的景物描写及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难点:1.领略岑参的诗歌“奇丽”的特点,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四、说教法学法教法——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离别一直是诗人们吟咏的主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标题,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跟以往的学的送别诗,有什么区别吗?明确:1.“白雪歌”即“白雪之歌”,点明环境是下雪之日。“歌”,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2.“送武判官归京”,意味着作者送别友人,而自己未返回京城。再次提问:那作者是在哪里写的这首诗呢?展示背景: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今新疆地区)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明确: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二)朗读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2.指名配乐朗读。(三)赏析诗歌1.解题2.领略边塞美景(1)小组合作活动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____”“地域奇______”“风雪奇______”“雪花奇______”来概括。(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活动。(3)汇报,点评。(4)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体会诗人感情(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4.梳理文章结构层次(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汇报小结,出示板书。(四) 拓展练习1.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五) 全课总结(六) 布置作业六、说板书设计板书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的解构文意,易于理解和背诵的辅助形式,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直观体现。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