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安徽省中职“江淮十校”职教高考第八次联考模拟测试卷文化素质测试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若写在试题卷上无效。3.所有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后面的正确答案选项涂黑,不涂、多涂或错涂均不得分。语文试题(120分)选择题(从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并将代表该选项的字母填入该题后的括号里。共3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2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走出陶瓷馆,村支书又带我们去甘泉村参观,村里的路,蜿蜒崎岖,由碎瓷瓮片铺就,每一步都踩在了历史的脉络上,路两侧是历经沧桑的窑洞与___________的庭院。那些用笼盔堆(qì)而成的围墙,是岁月的守护者,无言地向游人们诉说着甘泉村制陶的(màn)长历史。(选自赵克红《陶瓷映亮古甘泉》)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彻 慢 B.彻 漫 C.砌 慢 D.砌 漫2.对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wān mài B.wān mò C.wǎn mài D.wǎn mò3.下列填入上文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有条不紊 B.错落有致 C.颠三倒四 D.一板一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________。①一方面,阅读是为了( )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的方式更为丰富②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 )和升华③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④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4.依次填入上文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摄取熏染 B.摄取熏陶 C.攫取熏染 D.攫取熏陶5.依次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③④②①6.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使人们往往忙于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B.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不断创新。D.大多数的安徽人可能不知道,每四颗国产碧根果就有一颗来自全椒。7.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到池州,总会让人想到杏花微雨。谁能想到,这里也生产最“硬核”的国货——火箭。B.中国茶叶可以划分为六大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每类都各有特色。C.古代芜湖得两江(长江、青弋江)交汇之利,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D.对很多地方来说,如何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是需要政府深入研究的问题。8.对下面句子所使用的现代汉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青山给暴雨冲刷后,就褪去了疲惫的尘衣,变得精神抖擞了。A.祈使句 比喻 B.判断句 拟人 C.被动句 拟人 D.把字句 比喻9.下列书信用语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给伯父写信,在开头用了“伯父大人台鉴”。B.学生给生病的老师写问候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C.有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信,落款是“孙儿顿首”。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此事望你钧裁”。10.下列有关文学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体裁为语录体,言简意赅。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之誉。C.《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D.莫言,当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小说《边城》等。11.根据古诗文知识,下列选项中,古代名人住处与所种绿植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周敦颐宅—牡丹 B.陶渊明宅—菊花 C.苏东坡宅—竹 D.林逋宅—梅花12.徽剧是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下列戏剧中,前身是徽剧的一项是( )。A.昆曲 B.京剧 C.越剧 D.川剧13.古代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右图这枚铜钱的“宝”字已破损。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宝”字的字体应该是( )。A. B. C. D.14.下列作家、作品和国别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笛福—《鲁滨孙漂流记》—英国 B.契诃夫—《变色龙》—法国C.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 D.韩江—《素食者》—韩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5题。田家〔宋〕欧阳修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①笑语喧。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注释】①田神:古时农村在春分前后祭社神,即这里的田神。祭祀时有歌有舞,用来祈祷丰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通过“绿桑高下”与“平川”的对比,展现了田园风光的层次感和辽阔感。B.次句通过描写农家祭祀田神后的欢声笑语,表达了他们喜悦的心情。C.三、四句描绘了春雨过后,初日映照下,鸠鸟鸣叫、杏花绽放的田园景象。D.全诗通过描写田园风光、农家祭祀和雨后初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艰辛与不易的深切同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近日始学读书,然性不耐静,读未终帙①,已呼累马,促诸年少出游,或逢佳山水,耽玩竞日。归当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监。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婢不如命者,罚治之。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②。”当知读书亦是难事。(选自袁宏道《答王以明》,有删改)【注释】①帙:卷。②袁伯业:袁绍的堂兄袁遗,字伯业。1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诸年少出游 促:催促 B.读书稍倦 倦:困倦C.婢不如命者 如:如果 D.渐惯苦读 惯:习惯17.“或提其耳、或敲其头、或擦其鼻”中的“其”指代的对象是( )。A.同游的少年 B.婢女 C.作者自己 D.袁伯业1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回来后就自己责备自己,如此顽劣愚钝,将来能有什么成就?B.回来后就自己责备自己,如此顽固迟钝,将来能有什么成就?C.回来后应当责备自己,如此顽劣愚钝,将来做什么事好呢?D.回来后应当责备自己,如此顽固迟钝,将来做什么事好呢?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刚开始读书时,性格上难以保持安静。B.作者只要读完一卷书,就叫上年轻人一同出游。C.作者对古人书中的一些微妙意旨有所领悟时,就感到非常高兴。D.本文告诉我们应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安静和专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街头又见糖葫芦赵文新①如一枝枝红梅,灿烂了冬天的街头。“冰——糖——葫芦——”那久远的吆喝声仿佛隔空传来。②冰糖葫芦,简称糖葫芦,是北方冬天常见的小吃——东北地区称其糖梨膏,天津称其糖墩儿,安徽凤阳称其糖球。一般是将山楂用竹签串成串,蘸上麦芽糖稀。糖稀遇风迅速变硬,吃起来酸甜可口,回味悠长。③相传,冰糖葫芦始于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的爱妃病了,面黄肌瘦,不思茶饭。御医用了贵重药,却见贵妃愈加消瘦。宋光宗只好张榜招纳民间良医。一位郎中揭榜,诊脉后说:“贵妃的病不碍事,只要把冰糖和山楂果煎熬了,每顿饭前吃七八颗,用不了几天就好了。”皇宫里的人不信郎中,又觉得吃糖水山楂无妨,便按方制作。贵妃服用几日,病好了,面色红润。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将山楂串起来卖,冰糖葫芦因此得名。④冰糖葫芦好处多多。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即指山楂有助消化。清代《燕京岁时记》载:“冰糖葫芦,乃用竹签,贯以山里红、海棠果、葡萄、麻山药、核桃仁、豆沙等,蘸以冰糖,甜脆而凉。”描述其制作和口味。⑤北京市延庆区地处京西北部,空气清新,为山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做冰糖葫芦很普遍,制作分三步:一是选果,选红润饱满品相好的山楂,洗净去梗挖核;二是熬糖,这步最关键锅里冒出细小密集的泡沫,能微微拉出丝;三是裹糖,将竹签串好的山楂,贴着熬好的热糖上泛起的泡沫轻轻转动,裹上薄薄一层即可。山楂外面的糖稀晶莹透亮,吃起来甜、酸、脆、香。⑥关于其制作方法,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有更形象的描绘:“北平糖葫芦分三种。一种用麦芽糖,可以做大串山里红的糖葫芦,可以长达五尺。另一种用白糖和了粘上去,冷了之后白汪汪的一层霜,另有风味。正宗是冰糖葫芦,薄薄一层糖,透明雪亮。材料种类甚多,诸如海棠、山药、山药豆、杏干、葡萄、橘子、荸荠、核桃,但是以山里红为正宗。”阅读时,鲜明画面映入脑海,令人垂涎欲滴。⑦冰糖葫芦曾经是北方的符号,如今是大众诗意的延展。样式琳琅满目,种类数不胜数,草莓、香蕉、橘子、蜜枣、腰果、核桃、山药蛋……上面撒上芝麻,里面做成夹心,把南方和北方的水果、干果、蔬菜,混搭串联出道道彩虹,点缀着时光。⑧评剧大师新凤霞写的《万年牢》,被编入小学课本。她将父亲制作冰糖葫芦的秘籍娓娓道来:“蘸糖葫芦必须用冰糖,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那是在糖葫芦尖上薄薄的一片糖。过年的糖葫芦,要甩出长长的糖风。”⑨“糖葫芦好看,它竹签儿穿,象征幸福和团圆!”歌曲《冰糖葫芦》不仅在北京胡同传唱,也飞遍了全国的大街小巷。(选自2023年12月8日《科普日报》,有删改)20.本文科普了冰糖葫芦的有关知识,下列选项中,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绍了冰糖葫芦的名称和起源。 B.介绍了冰糖葫芦的功效。C.介绍了冰糖葫芦的制作材料与方法。 D.介绍了冰糖葫芦的南北地域文化差异。21.食品安全事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烹饪班同学根据本文拟写了几条制作糖葫芦的小妙招,准备亲自制作糖葫芦。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果很重要,要选红润饱满品相好的山楂,洗净去梗挖核。B.最关键的是熬(煮)糖,煮糖最好用铁锅,有补铁的功效。C.裹糖时,裹上薄薄一层糖稀即可,吃起来才甜、酸、脆、香。D.麦芽糖、白糖、冰糖都可以,绵白糖不行,蘸出来不亮。22.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 B.举例子 C.引资料 D.分类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我的老师们(节选)韩小蕙①又是一个烈阳灼人的夏日,山峦般濡湿气团的重重压迫,使人人都被憋得喘不上来气,像钻出水的海豹一样大幅度起伏着胸脯,剧烈地吸着气。小区门口,人人都加快了脚步,一溜烟地往自家楼里跑。②可也有例外。大院里的一长排垃圾桶旁边,一位保洁员大姐一直站在那里。她穿着那种标准的纯蓝色厚棉布工作服,戴着口罩、帽子、手套,忍着强烈的腐臭味儿,坚持给垃圾把着关,将用户们搞错的垃圾重新分类投放。实在坚持不了时,就小跑到近处的小树林里吸几口新鲜空气,然后又快速回到岗位上。我记起昨晚去丢垃圾时,本想直接把“厨余垃圾”扔到绿色垃圾桶里,把“其他垃圾”扔到灰色桶里,但保洁员大姐向我伸出了手。我说:“我都分好了,你就别沾手了。”她朝我笑笑,还是执意接了过去,履行自己的职责。③这垃圾分类确实很有难度。有时候你照着图表仔细对照着,却仍然会出错。比如把粽子叶、玉米衣当成“厨余垃圾”,但它们都是“其他垃圾”。④我就非常想去跟这位保洁员聊聊。找了一点杂物,装进一个塑料袋,下楼到了她面前。我说“其他垃圾”,她照例平静地接过去,仔细检查,然后倒进灰色桶里。我没话找话地问她几点下班,下班后回家干些什么……她朝我笑笑,说:“五点下班,然后到超市再干三个小时,也是做保洁。俩孩子在老家,姐姐已上一年级,可以帮着爷爷奶奶带弟弟了……”⑤我的鼻子酸了。恰在此时有人喊我,转身一看,原来是邮递员小方。他说:“韩老师,今天有您的杂志,我已经放在您家的信箱里,也给您发微信照片了,您尽快去取吧。”⑥这又是一个认真工作的人。我刚搬来那段时间,订的杂志老收不到,找了好几个层级的领导,问题一直没解决。最后,我找到这位最基层的邮递员小方,带着很大的火气跟他交涉。他默默听完后只说了一句“我争取吧”。从此,他就在投递局的源头帮我盯着,每次拿到我的杂志后都拍下照片给我发微信,倒把我弄得十分不好意思。当我再见到他表示感谢后,他很认真地对我说:“这是我的职责呀。咱们这一大片,凡我负责投递的用户,我一般都知道他们家订的是哪几种报纸和刊物……”⑦小方有三个孩子,原本跟他一起在北京打工的妻子只能回农村老家照顾孩子,挣钱养活全家的重担落到小方一个人身上。所以,他也是每天下班后再去找点帮工什么的事情做做……⑧他一直叫我“韩老师”。可在我心里,他和保洁员大姐都是我的老师。不是吗?工作如此艰苦繁重,生活压力那么大,但他们还是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其实,大多数人是看不到的,真正明白个中自觉性多么宝贵的,能有几人?我真想给他们鞠一个九十度大躬,发自心底最深处的!(选自《美文》2022年11期,有删改)23.下列对第①段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状况,突出夏日的炎热和沉闷。B.以人们在炎热天气下的行为衬托保洁员大姐和邮递员小方工作的艰苦。C.为下文作者对保洁员大姐和邮递员小方的赞美作铺垫,突出他们的敬业精神。D.主要是为了表现作者在炎热天气下的烦躁心情。24.第⑦段的记叙顺序是(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2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笑”是不信任的笑,保洁员大姐不相信“我”能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B.第④段画线句中的“笑”是友善的笑,是保洁员大姐对“我”询问关心的反应,表现了她的真诚友善。C.第⑤段画线句表现了作者对保洁员大姐生活不易的同情,被她的坚强乐观的精神打动。D.第⑥段画线句中“默默”一词,表现了邮递员小方的耐心,体现了他良好的职业素养。26.作者认为快递员小方和保洁员大姐都是自己的老师,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的是( )。A.他们工作艰苦繁重,生活压力很大,但是对工作一丝不苟。B.他们自觉性高,不管有没有人监督,都认真工作。C.他们努力生活,扛起家庭的重任,坚强乐观。D.他们的工作专业性强,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27~30题。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宣布,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甲辰蛟龙去,乙巳灵蛇来。2025年新春新学期,为品味传统节日情韵,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某职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开展以“走进传统节日——春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27.贴春联是春节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社会文化班举行“我家春联我来写”活动,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春联的一项是( )。A.银蛇携福至,绿柳唤春归。 B.灵蛇迎瑞气,福宅纳新春。C.欢天喜地度佳节,张灯结彩迎新春。 D.年岁更替人易老,世事变幻梦常空。28.学校邀请县文化馆来校做“记忆中的年味”文化展,下面是这次展览的海报,画线部分的内容或格式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记忆中的年味”文化展 A 穿越时光隧道 回味美好岁月 想不想重温那些充满烟火气的年味?学校特邀县文化馆进校,举办“记忆中的年味”文化展!在这里,你将目睹家乡传统年俗的珍贵影像,亲身体验手写春联、剪纸等活动,感受艺术的魅力,还有各地独特年俗讲解,让你体会家乡之外的别样风情! 时间:2025年2月18日—22日 B 地点:本校 C 快来开启这场年味探寻之旅,重拾往昔美好,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D ××学校 2025年2月17日29.小民想建一个微信群,与班级同学共同探讨家乡春节民俗文化,下列四个微信群名称,最合适的一项是( )。A.乡风年味探寻群 B.吃货联盟春节版 C.游戏狂欢集结群 D.春节作业互助群30.计算机班举行“年味该怎样传承”讨论会,下列同学的观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借助新媒体记录和传播年风、年俗。 B.家庭成员同参与,亲情传承年味浓。C.社区宣传支持,共促文化传承。 D.烟花爆竹不可少,物质享受吸引人。答案和解析:1. 答案:D。解析:“堆(qì)”应写作“堆砌”,“(màn)长”应写作“漫长”,所以选D。2. 答案:A。解析:“蜿蜒”的“蜿”读“wān” ,“脉络”的“脉”读“mài”,A选项正确。3. 答案:B。解析:“有条不紊”侧重于做事有条理;“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符合庭院的特点;“颠三倒四”含贬义,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一板一眼”多形容言语、行动有条理。所以选B。4. 答案:B。解析:“摄取”指吸收、获取,“攫取”有掠夺之意,阅读获取知识用“摄取”合适;“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为积极影响;“熏染”也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但多为消极影响,这里用“熏陶”。5. 答案:C。解析:③句提出从读书目的和价值探寻答案,应为首句;①④分别从两方面阐述阅读目的,且“一方面”“另一方面”相连;②句总结阅读最重要的是获得收获和升华,放最后。所以顺序为③①④② 。6. 答案:A。解析:A句中“在……下”和“使”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在……下”或“使”。7. 答案:B。解析:B句中冒号后的内容到“乌龙茶”已结束,“每类都各有特色”不是对“六大茶类”的解释说明,所以“乌龙茶”后的逗号应改为句号。8. 答案:C。解析:“青山给暴雨冲刷后”是被动句,“褪去疲惫的尘衣,变得精神抖擞”把青山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9. 答案:D。解析:“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长辈对侄儿不能用“钧裁”。10. 答案:D。解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莫言的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蛙》等。11. 答案:A。解析:周敦颐喜爱莲花,其宅应种莲花,不是牡丹;陶渊明爱菊,苏东坡爱竹,林逋爱梅 。12. 答案:B。解析:京剧前身是徽剧,徽剧进京后与其他剧种融合发展形成京剧;昆曲、越剧、川剧与徽剧没有这种渊源关系。13. 答案:无图无法确定。解析:需根据铜钱上其他字的字体风格来判断“宝”字字体,因未提供铜钱图片,无法得出答案。14. 答案:B。解析:契诃夫是俄国作家,不是法国作家。《变色龙》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15. 答案:D。解析:全诗描绘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表达的是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并非对农家生活艰辛的同情。16. 答案:C。解析:“婢不如命者”中“如”是“按照”的意思,不是“如果”。17. 答案:C。解析:根据前文“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是婢女在作者读书困倦时采取措施,所以“其”指代作者自己。18. 答案:A。解析:“归当自责”是回来后就自己责备自己;“顽钝”是顽劣愚钝;“当何所成”意思是将来能有什么成就。A选项翻译正确。19. 答案:B。解析:文中是“读未终帙,已呼累马”,不是读完一卷书才出游,B选项理解错误。20. 答案:D。解析:文章介绍了冰糖葫芦名称、起源、功效、制作材料与方法,但未提及南北地域文化差异。21. 答案:B。解析:文中提到“煮糖用铜锅,铁锅煮出的糖发黑”,所以煮糖用铁锅不正确。22. 答案:C。解析:第④段引用李时珍的话和《燕京岁时记》的记载,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引资料。23. 答案:D。解析:第①段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衬托保洁员和邮递员工作艰苦,突出他们的敬业精神,并非表现作者烦躁心情。24. 答案:C。解析:第⑦段插入介绍小方家庭情况,中断了叙述主线,属于插叙。25. 答案:A。解析:第②段保洁员大姐的“笑”是友善、敬业的表现,不是不信任“我”。26. 答案:D。解析:文中未提及他们工作专业性强,A、B、C选项均是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27. 答案:D。解析:春联应表达美好祝福,营造喜庆氛围,D选项内容消极,不适合作为春联。28. 答案:C。解析:海报中地点应具体明确,“本校”表述不清晰,不符合要求。29. 答案:A。解析:A选项“乡风年味探寻群”紧扣探讨家乡春节民俗文化主题;B选项侧重于吃,C选项侧重于游戏,D选项侧重于作业,均不符合要求。30. 答案:D。解析:燃放烟花爆竹易引发火灾等安全问题,且不符合环保理念,不能仅强调烟花爆竹在年味传承中的作用,此观点不恰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