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7张PPT)第2单元 焕发青春活力第五课 人生当自强第二框 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人教版 七年级 道德与法治(下)导入新课为什么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怎样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探究新知探究一 为什么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百多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英勇奋斗的英雄模范,既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思考:他们自信吗?请你谈谈对自信的理解。阅读教材P43-44“生活观察”: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沉淀出的优良传统。在美好的青春年华里,我们手握历史的接力棒,要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小 结探究新知探究二 如何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阅读教材教材P44-45“探究与分享”: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很多卓越的领导人在青少年时期就确立了远大理想。毛泽东立志献身中华民族强盛,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16岁赴法国勤工俭学并于1923年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习近平15岁时到陕北插队,他在回忆自己的知青生活时说:“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思考:结合以上材料,说说青少年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毛泽东立志献身民族强盛——苦读勤读,磨炼意志——枪杆子里出政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制度创建夯实政治经济基础——一穷二白抓基础建设——自力更生搞“两弹一星”。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寻求真知,为中华崛起不断求索——坚定信念,为理想信念宣传奔走——笃定践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人民总理,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邓小平16岁赴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百色起义——戎马生涯——情系龙江——文革沉浮——拨乱反正——总设计师。习近平要为人民做实事——从黄土地走来——把中国带向强盛——化危为机、铁骨柔情——让世界更加紧密相连——开拓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领航人。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要树立远大理想。我们要怀有拳拳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找到青春进取的方向和力量,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小 结思 考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除了树立远大理想之外,你还有哪些建议?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要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我们要:①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勤学好问、夯实基础。②要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趁着青春年少,我们要练就一身本领,更好地为民造福、为国争光。阅读教材P45“阅读感悟” :小铭家境贫寒,但是他坚信学习改变命运。通过不懈奋斗,他考入重点大学。上大学时,父亲病重,他靠着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奖助学金以及勤工俭学,承担起自己的学习生活费用和父亲的医疗费。艰辛的生活并未消减他学习的热忱,他不仅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研究生,而且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深耕、不断精进,发表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寒暑假期间,他既在实验室忙碌,也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积极参与艾滋病筛检及健康指导、慰问空巢老人、扶助困难家庭的学生等志愿服务活动。小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像小铭一样,一批批新时代青年学子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 考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还有什么要求?怎样才能满足此要求?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我们要在做事中不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首先要学会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事、身体力行。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我们只有不怕吃苦、努力耕耘,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请以“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为主题,撰写一份“自强宣言”,并在主题班会课上进行分享。阅读教材P46“启思导行” :课堂小结树立远大理想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在苦干实干中磨砺成长,砥砺前行怀有爱国之心,立下报国之志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勤学好问、夯实基础不断磨炼意志、锤炼品格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学会依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会做事、身体力行不怕吃苦、努力耕耘当堂演练1.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告诉我们要( )A.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奋进力量B.磨砺坚强意志,追求个性独立C.塑造完美人格,展现青春风采D.克服青春烦恼,适应青春变化A2.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当代青年要( )①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勤学好问②坚定国家理想,放弃个人理想③练就真本领,造福祖国和人民④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自身能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