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严于律己课件(共1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3 严于律己课件(共1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14张PPT)
第4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第三框 严于律己
人教版 七年级 道德与法治(下)
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P99“生活观察”:
思考:这些情况可以避免吗?
情境一
安某嫌下楼扔垃圾费劲把垃圾从楼上扔了下去,砸到了人。
情境二
黄某拨打火警电话,想看看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
情境二
袁某借了吴某的钱一直不还,吴某把他关了几天让他还钱。
探究新知
探究一 向校园欺凌、网络暴力说“不”
阅读教材P100“探究与分享”::
案例一  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秦某无故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轻微伤,辱骂他人情节恶劣,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权利,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秩序,其行为触犯刑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二 依依无端被同校的一群16岁学生盯上了。这些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长期在各种线上课堂、社交平台发送侮辱、谩骂、诬陷依依的网络信息,甚至将网络聊天群的聊天记录剪辑制作成视频再次传播,导致依依的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最终,这些学生被依法逮捕并提起公诉。
有人说:“未成年人年龄小,即使违法犯罪也可以免于责罚。”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犯罪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自己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作为社会的一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思 考
探究新知
探究二 “刑责”有定 莫生侥幸
阅读教材P100-101“相关链接”关于刑责年龄的相关界定。
相关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依照前三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娇治教育。
案例  2024年4月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对杀害邻家8岁女孩的13岁甘肃男孩追究刑事责任,这也是我国刑法修订后,首个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
思考:上述案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小 结
探究新知
探究三 杜绝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漫画展示
参与赌博、
变相赌博
多次旷课、
夜不归宿
偷窃
故意毁坏财物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思考:漫画中的未成年人从旷课、夜不归宿到抢劫犯罪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小 结
课后活动
完成教材P102“启思导行”任务:查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良行为制订预防措施。
课堂小结
珍惜美好生活,依法自律,做自觉遵纪守法的人
严于律己
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做法
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防患于未然
预防违法犯罪
当堂演练
1.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这说明( )
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
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
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
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下列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有( )
①参与赌博,赌资较大
②吸食、注射毒品
③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
④多次旷课、逃学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