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中图版(2019)必修 第一册 第一单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中图版(2019)必修 第一册 第一单元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选择题1~9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叫作地层。主要包括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形成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2题。
1.水平地层(  )
A.下新上老 B.同时形成
C.下老上新 D.陆地缺少
2.地层不能够反映(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地表环境 D.时间长短
(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4.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及其环境特点是(  )
A.太古代—温暖湿润
B.古生代—寒冷干燥
C.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D.中生代—森林植被茂密
5.人类出现于(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023·山东威海月考)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6~7题。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 植物 被子 植物 裸子 植物
6.考察路线中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7.下列各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的是(  )
A.① B.③ C.⑤ D.②
(2023·山东济南阶段考)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8~9题。
8.相比较而言,中生代的气候(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温暖干燥 D.寒冷湿润
9.以下不属于三次大冰期的地质时代是(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选择题10~14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地质学家在甘肃的一处山坡上发现了恐龙脚印,恐龙脚印一直通向附近被沉积岩岩石覆盖的地方。据此回答10~12题。
10.根据恐龙脚印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干旱环境 B.低洼的河湖岸边
C.热带海域 D.茂密的森林
11.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 D.全球变暖
12.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表环境一度不利于生物生存
D.研究古环境变化对人类没有意义
(2024·黑龙江大庆月考)云南澄江帽天山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公园,帽天山的古生物化石群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云南元谋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属于地质新生代第四纪沙砾黏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据此完成13~14题。
13.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  )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4.形成元谋土林沙砾黏土沉积岩时地球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最重要的成铁期
B.地球处于寒冷且较湿润期
C.该时期蕨类植物繁茂
D.发生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进行了命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分)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1分)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2分)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1分)
16.(2023·安徽马鞍山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2022年,科考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距今约4.36亿年的志留纪。志留纪为古生代早期,该时期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在泥盆纪晚期出现了物种大灭绝事件。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简图。
(1)简述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岩石的特征。(6分)
(2)说出滨海涌洞鱼生活的地质时期生物的演化特征。(4分)
(3)推测志留纪时期滨海涌洞鱼灭绝的原因。(6分)
答案精析
1.C 2.D [第1题,水平地层可以反映岩石形成的时间和地壳运动,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越在下层的年龄越老,即由下往上岩石的年龄由老到新,故选C。第2题,地层能够反映地层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但不能反映各个地质时期时间的长短,故选D。]
3.B 4.D 5.D [第3题,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可知,三叶虫—鱼类—恐龙符合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此时森林植被茂密,植物遗体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变成煤炭。第5题,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故选D。]
6.C 7.D [第6题,观测点③④均有被子植物(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化石,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应是③④,故选C。第7题,考察地点中出现了恐龙蛋、三叶虫、被子植物和祼子植物化石,其中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故选D。]
8.C 9.C [第8题,与新生代、古生代相比,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较高,全球平均降水偏少,气候温暖干燥,C正确。第9题,大冰期是气候十分寒冷的时期,读图可知,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末期、新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高,故其不属于三次大冰期。C正确。]
10.B 11.C 12.C [第10题,恐龙脚印化石的形成首先应是在潮湿的环境中留下脚印,另外,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要发生沉积,地势应该低洼,选B。第11题,物种灭绝的原因是环境发生了不利于这种生物生存的变化,例如气温、降水等巨大变化,使得生物来不及适应环境就被淘汰了,选C。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时还无人类,所以不属于环境污染。中生代整体气温都偏高,末期气温实际在下降。第12题,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中生代末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恶化了的环境导致恐龙灭绝。]
13.B 14.B [第13题,纳罗虫是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属于古生代,故B正确。第14题,元谋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属于地质新生代第四纪沙砾黏土沉积岩,新生代第四纪大冰期地球处于寒冷湿润期,故B正确。太古代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A错误。晚古生代时期,地球上的蕨类植物繁茂,C错误。生物灭绝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错误。]
15.(1)生物化石 (2)①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3)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16.(1)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位置越偏下,岩石年龄越古老;岩层越古老,含有的化石越简单。
(2)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早期鱼类在海洋中发展;随着陆地面积扩大,植物开始登陆陆地,形成陆地低等植物。
(3)气候发生重大变化;海洋面积大幅缩小;海水性质发生变化等。第三节 地球的演化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及形成,据此推断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特征。(综合思维)2.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描述地球演化历程,或描述某个地质年代的地球基本面貌、古生物基本情况。(地理实践力)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年代表
1.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地球的年龄:大约____亿年。
(2)原始陆地:地球诞生之初不断受到陨石撞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增加,地球上大部分岩石处于________状态;陨石撞击减少后,地球逐渐冷却,地球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3)原始大气:地球在冷却过程中,________气体溢出形成了原始大气圈。
(4)原始海洋: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云层凝结致雨,雨水汇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地带,原始海洋开始形成。
2.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地层 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______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化石 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________或遗迹
研究意义 在地层中保存的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地质年代表
地层单位 地质学家们通常根据______________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地质时代单位 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________
地质年代表 按________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见下表:
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年代及地理环境
(1)依据地层“两确定”
①确定地层形成时间
正常状态(正常状态是指没有受到剧烈的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层大致呈水平状态)下,地层是按时间顺序分布的,即“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上”,因此根据两个地层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可推测地层形成的早晚顺序。如下图中A地层最老,D地层最新。
②确定地理环境特征
沉积地层是由沉积物组成的,因此沉积地层中保持着原有地层组成物质。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的环境是海洋环境等。
(2)依据化石“两确定”
①确定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由于地质时期经历过几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因此某些生物只生存于某个特定的地质时期;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且进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即每个物种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不再重复出现,由此可以确定含有某种生物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属古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属中生代。
②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
不同的生物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保存有某种生物化石的地层沉积环境能反映该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存在煤炭的地层反映了茂密的森林环境,存在鱼化石的地层反映了水生环境。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而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抬升或下沉,地壳抬升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侵蚀作用,地壳下沉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沉积作用。通过追溯地层和岩石的各种特征及其空间关系,就可了解地壳的发展历史。下图为A、B两地地层对比图。
1.[综合思维]结合上述材料,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理实践力]图中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如果有,请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在图中连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区域认知]相对于A地,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请推测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地球在46亿年前诞生后,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大气、海洋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氢、氧等气体
B.地球诞生之初,地表坚硬,岩浆只在地球内部活动
C.原始海洋的形成是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水所致
D.原始地壳形成是地幔深处岩浆逐步冷却的结果
(2023·广东广州期中)2023年8月,杭州某地理教师游富阳区胥口镇“小叠空”景区时,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完成2~3题。
2.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地层都含有化石
B.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C.时代不同,化石不同
D.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晚
3.众多此类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证明了杭州市富阳区胥口镇当时(  )
A.草原植被茂密 B.裸子植被繁盛
C.是温暖的浅海 D.处于深海环境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史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海陆格局 地球已经形成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岩浆喷溢活动相当频繁,__________剧烈。太古代晚期,某些地区开始形成小规模的________
大气 原始大气中__________含量较高,处于缺氧状态
矿产 世界上60%以上的____矿形成于这个时期
生物演化 ①早期没有生命现象;②十几亿年后,出现了原始的生命:主要是原始________;③大约31亿年前,____________已开始繁殖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海陆格局 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________面积进一步扩大;元古代末期,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大气 二氧化碳逐渐被藻类吸收,游离氧增多
矿产 形成丰富的铁矿等矿产;元古代中期开始出现紫红色石英砂岩和赤铁矿层
生物演化 ________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 7亿年)
(1)海陆格局
①陆地面积进一步________。
②经过泥盆-二叠纪的海西运动,北方各个古陆合在一起,形成__________古陆;南方有________古陆。
(2)矿产:________纪是地质史上一个重要的成煤时代。
(3)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 ________、珊瑚等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因此被称为“海洋________动物时代”
志留—泥盆纪 “________时代”
泥盆—二叠纪 鱼类演化为________类
晩古生代 ________植物繁茂,是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
4.中生代(距今2.521 7亿~0.66亿年)
(1)海陆格局
①中生代发生的________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②劳亚古陆逐渐________,面积扩大,而冈瓦纳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________,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2)矿产
矿产 种类
非金属矿产 ____、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等
金属矿产 ____、钨、锡等
(3)生物演化
①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________植物迅速发展,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代表植物主要有松柏、苏铁、银杏等。这些繁茂的植物成为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
②________动物极度繁盛,其中最占优势的一类就是恐龙,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
海陆格局 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__________运动,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矿产 在我国古近纪和新近纪的地层中含有煤、油页岩、________、石膏和岩盐等矿产
生物演化 ①植物以____________植物为主,所以新生代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②________动物极为繁盛,因此也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③________的出现和进化,是第四纪最重要的特征
气候 ________时期北半球出现大冰期,气温普遍下降,气候寒冷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的记忆方法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宜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鸭嘴状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除植物。
1.[区域认知]推测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的生存环境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思维]指出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当地的典型植被,并说明该植被大规模死亡后对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思维]简述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动物的演化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在太古代和元古代,河北地区是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到距今4亿年的时候,河北地区才从海水中显露出来,出现了两栖动物和原始森林。在中生代,河北地区生长着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始祖鸟。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原始森林里繁盛的植物最有可能是(  )
A.蕨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灌木植物
2.下列关于河北地区中生代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B.森林茂密,生物多样
C.地势低平处河流众多
D.气候干冷,草类茂盛
(2024·西藏拉萨月考)科研人员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了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混翅鲎化石,并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据此完成3~4题。
3.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4.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  )
A.恐龙称霸地球
B.形成现代基本地貌及海陆分布格局
C.被子植物繁盛
D.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答案精析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年代表
梳理教材新知
1.(1)46 (2)熔融 (3)内部 (4)水蒸气 低洼
2.(1)时代 遗体 (2)地层顺序 时间 时代
探究核心知识
1.方法1:未经过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层大多为水平岩层,下老上新。
方法2:生物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进化,含有低级(简单)生物化石的地层老,含有高级(复杂)生物化石的地层新。
2.有。
3.可能一: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B地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
可能二: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蚀掉。
落实思维方法
1.C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氢、氮等,氧的形成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A错;地球诞生之初,不断受到陨石撞击,地球上大部分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B错;原始海洋的形成是火山口喷发释放出大量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水所致,C正确;原始地壳的形成与地球表层岩浆的逐步冷却有关,D错。选C。]
2.C 3.C [第2题,并不是所有地层都含有化石,A错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是地层,B错误;时代不同,化石不同,C正确;生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早,D错误。所以选C。第3题,根据材料“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可知,当时该地应为温暖的浅海环境,所以选C。]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史
梳理教材新知
1.构造运动 陆地 二氧化碳 铁 细菌 蓝绿藻类
2.陆地 藻类
3.(1)①扩大 ②劳亚 冈瓦纳 (2)石炭-二叠 (3)三叶虫 无脊椎 鱼类 两栖 蕨类
4.(1)①燕山 ②连接 分离 (2)煤 铁 (3)①裸子
②爬行
5.喜马拉雅 石油 被子 哺乳 人类 第四纪
探究核心知识
1.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盛;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平,湖沼广布。
2.祼子植物。意义:中生代末期,祼子植物大规模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重要的成煤期,为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
3.爬行动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落实思维方法
1.A 2.D [第1题,“距今4亿年的时候”属于古生代,当时蕨类植物繁盛,所以材料中原始森林里繁盛的植物最有可能是蕨类植物,故A正确。第2题,“在中生代,河北地区生长着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始祖鸟”表明当时恐龙食物充足,可进一步推断,当时气候应该温暖而湿润,在此气候条件下植被茂盛,生物种类多,故A、B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因此地势低平处河流众多,C正确。故选D。]
3.C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秀山恐鲎为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根据地球的演化历程可知,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为早古生代,C正确。第4题,恐龙繁盛于中生代,A错误。新生代形成现代基本地貌及海陆分布格局,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B、C错误。古生代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D正确。](共66张PPT)
地球的演化过程
第三节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结合图文资料,理解地层和化石的概念及形成,据此推断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特征。(综合思维)
2.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描述地球演化历程,或描述某个地质年代的地球基本面貌、古生物基本情况。(地理实践力)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年代表
知识点二 地球的演化史
内容索引
课时对点练
地球的形成和地质年代表
>
<
知识点一
1.原始大气、海洋和陆地
(1)地球的年龄:大约 亿年。
(2)原始陆地:地球诞生之初不断受到陨石撞击,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增加,地球上大部分岩石处于 状态;陨石撞击减少后,地球逐渐冷却,地球表层冷却形成原始地壳。
(3)原始大气:地球在冷却过程中, 气体溢出形成了原始大气圈。
(4)原始海洋:火山喷发时释放出大量 、二氧化碳、氮、氢等气体,形成厚厚的云层,云层凝结致雨,雨水汇聚到 地带,原始海洋开始形成。
46
熔融
内部
水蒸气
低洼
2.地质年代表
(1)地层与化石
时代
遗体
地层 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 含义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化石 岩石形成过程中保存下来的石化的古代生物 或遗迹
研究意义 在地层中保存的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地质年代表
地层单位 地质学家们通常根据 和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把地层划分为若干大小不同的单位,称为地层单位
地质时代单位 各个地层单位所代表的______
地质年代表 按 早晚顺序把地质年代进行编年,形成地质年代表。见下表:

地层顺序
时间
时代
依据地层和化石推测地质年代及地理环境
(1)依据地层“两确定”
①确定地层形成时间
正常状态(正常状态是指没有受到剧烈的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层大致呈水平状态)下,地层是按时间顺序分布的,即“老的地层在下,新的地层在
上”,因此根据两个地层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可推测地层
形成的早晚顺序。如下图中A地层最老,D地层最新。
②确定地理环境特征
沉积地层是由沉积物组成的,因此沉积地层中保持着原有地层组成物质。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的环境是海洋环境等。
(2)依据化石“两确定”
①确定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由于地质时期经历过几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因此某些生物只生存于某个特定的地质时期;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且进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即每个物种只能出现一次,灭绝之后不再重复出现,由此可以确定含有某种生物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如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属古生代,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属中生代。
②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
不同的生物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因此保存有某种生物化石的地层沉积环境能反映该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存在煤炭的地层反映了茂密的森林环境,存在鱼化石的地层反映了水生环境。
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而不同时期地壳运动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抬升或下沉,地壳抬升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侵蚀作用,地壳下沉过程中地表往往伴随着沉积作用。通过追溯地层和岩石的各种特征及其空间关系,就可了解地壳的发展历史。下图为A、B两地地层对比图。
1.[综合思维]结合上述材料,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答案 方法1:未经过构造运动改造的层状岩层大多为水平岩层,下老上新。
方法2:生物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进化,含有低级(简单)生物化石的地层老,含有高级(复杂)生物化石的地层新。
2.[地理实践力]图中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如果有,请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在图中连起来。
答案 有。
3.[区域认知]相对于A地,B地缺少化石4所在地层,请推测原因。
答案 可能一: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时期,B地为山地,地势高,未发生沉积。
可能二:化石4所在地层形成之后,B地地壳抬升,化石4所在地层被侵蚀掉。
1.地球在46亿年前诞生后,逐步形成了原始的大气、海洋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氮、氢、氧等气体
B.地球诞生之初,地表坚硬,岩浆只在地球内部活动
C.原始海洋的形成是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水所致
D.原始地壳形成是地幔深处岩浆逐步冷却的结果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氢、氮等,氧的形成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A错;
地球诞生之初,不断受到陨石撞击,地球上大部分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B错;
原始海洋的形成是火山口喷发释放出大量水蒸气,形成云层,产生降水所致,C正确;
原始地壳的形成与地球表层岩浆的逐步冷却有关,D错。选C。
(2023·广东广州期中)2023年8月,杭州某地理教师游富阳区胥口镇“小叠空”景区时,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完成2~3题。
2.关于化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地层都含有化石
B.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C.时代不同,化石不同
D.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晚

并不是所有地层都含有化石,A错误;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是地层,B错误;
时代不同,化石不同,C正确;
生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结构简单的化石形成早,D错误。所以选C。
(2023·广东广州期中)2023年8月,杭州某地理教师游富阳区胥口镇“小叠空”景区时,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完成2~3题。
3.众多此类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证明了杭州市富阳区胥口镇当时
A.草原植被茂密 B.裸子植被繁盛
C.是温暖的浅海 D.处于深海环境

根据材料“在崤山石林的石壁上发现很多贝壳、珊瑚等海洋生物化石”可知,当时该地应为温暖的浅海环境,所以选C。
地球的演化史
>
<
知识点二
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
海陆格局 地球已经形成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岩浆喷溢活动相当频繁,_________
剧烈。太古代晚期,某些地区开始形成小规模的______
大气 原始大气中 含量较高,处于缺氧状态
矿产 世界上60%以上的 矿形成于这个时期
生物演化 ①早期没有生命现象;②十几亿年后,出现了原始的生命:主要是原始
;③大约31亿年前, 已开始繁殖
构造运动
陆地
二氧化碳

细菌
蓝绿藻类
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
陆地
藻类
海陆格局 地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 面积进一步扩大;元古代末期,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古陆地
大气 二氧化碳逐渐被藻类吸收,游离氧增多
矿产 形成丰富的铁矿等矿产;元古代中期开始出现紫红色石英砂岩和赤铁矿层
生物演化 日益繁盛
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 7亿年)
(1)海陆格局
①陆地面积进一步 。
②经过泥盆-二叠纪的海西运动,北方各个古陆合在一起,形成 古陆;南方有
古陆。
(2)矿产: 纪是地质史上一个重要的成煤时代。
扩大
劳亚
冈瓦纳
石炭-二叠
(3)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 、珊瑚等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因此被称为“海洋______
动物时代”
志留—泥盆纪 “ 时代”
泥盆—二叠纪 鱼类演化为 类
晩古生代 植物繁茂,是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
三叶虫
无脊椎
鱼类
两栖
蕨类
4.中生代(距今2.521 7亿~0.66亿年)
(1)海陆格局
①中生代发生的 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
②劳亚古陆逐渐 ,面积扩大,而冈瓦纳古陆发生解体并逐渐 ,出现古大西洋和古印度洋。
燕山
连接
分离
(2)矿产
矿产 种类
非金属矿产 、石油、天然气、石膏、岩盐等
金属矿产 、钨、锡等


(3)生物演化
①更能适应陆地环境的 植物迅速发展,中生代被称为“裸子植物时代”,代表植物主要有松柏、苏铁、银杏等。这些繁茂的植物成为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
② 动物极度繁盛,其中最占优势的一类就是恐龙,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裸子
爬行
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
喜马拉雅
人类
石油
被子
哺乳
第四纪
海陆格局 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构造运动—— 运动,形成了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球上的海陆分布与现在渐趋一致
矿产 在我国古近纪和新近纪的地层中含有煤、油页岩、 、石膏和岩盐等矿产
生物演化 ①植物以 植物为主,所以新生代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② 动物极为繁盛,因此也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③ 的
出现和进化,是第四纪最重要的特征
气候 时期北半球出现大冰期,气温普遍下降,气候寒冷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的记忆方法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中生代晚期,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宜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鸭嘴状的嘴巴便于在泥沼里铲除植物。
1.[区域认知]推测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的生存环境特征。
答案 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盛;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势低平,湖沼广布。
2.[综合思维]指出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当地的典型植被,并说明该植被大规模死亡后对当前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答案 祼子植物。意义:中生代末期,祼子植物大规模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煤炭资源,是地质时期重要的成煤期,为当前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能量来源。
3.[综合思维]简述平头鸭嘴龙生活时期动物的演化特征。
答案 爬行动物极度兴盛;爬行动物逐渐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在太古代和元古代,河北地区是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到距今4亿年的时候,河北地区才从海水中显露出来,出现了两栖动物和原始森林。在中生代,河北地区生长着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始祖鸟。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原始森林里繁盛的植物最有可能是
A.蕨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灌木植物
“距今4亿年的时候”属于古生代,当时蕨类植物繁盛,所以材料中原始森林里繁盛的植物最有可能是蕨类植物,故A正确。

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在太古代和元古代,河北地区是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到距今4亿年的时候,河北地区才从海水中显露出来,出现了两栖动物和原始森林。在中生代,河北地区生长着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始祖鸟。据此回答1~2题。
2.下列关于河北地区中生代自然环境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B.森林茂密,生物多样
C.地势低平处河流众多
D.气候干冷,草类茂盛

“在中生代,河北地区生长着巨大的食肉恐龙和始祖鸟”表明当时恐龙食物充足,可进一步推断,当时气候应该温暖而湿润,在此气候条件下植被茂盛,生物种类多,故A、B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
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因此地势低平处河流众多,C正确。故选D。
(2024·西藏拉萨月考)科研人员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了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混翅鲎化石,并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据此完成3~4题。
3.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太古代
由材料可知,秀山恐鲎为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根据地球的演化历程可知,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为早古生代,C正确。

(2024·西藏拉萨月考)科研人员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了生活于4.3亿年前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混翅鲎化石,并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据此完成3~4题。
4.秀山恐鲎生存的地质年代
A.恐龙称霸地球
B.形成现代基本地貌及海陆分布格局
C.被子植物繁盛
D.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恐龙繁盛于中生代,A错误。
新生代形成现代基本地貌及海陆分布格局,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B、C错误。
古生代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D正确。
课时对点练
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叫作地层。主要包括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形成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2题。
1.水平地层
A.下新上老 B.同时形成
C.下老上新 D.陆地缺少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水平地层可以反映岩石形成的时间和地壳运动,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越在下层的年龄越老,即由下往上岩石的年龄由老到新,故选C。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叫作地层。主要包括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形成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2题。
2.地层不能够反映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地表环境 D.时间长短

地层能够反映地层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但不能反映各个地质时期时间的长短,故选D。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3.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结合地质年代表示意图可知,三叶虫—鱼类—恐龙符合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4.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及其环境特点是
A.太古代—温暖湿润
B.古生代—寒冷干燥
C.晚古生代—火山活动频繁
D.中生代—森林植被茂密

基础过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生代是一个重要的成煤期,此时森林植被茂密,植物遗体经过一系列过程转变成煤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故选D。
(2024·江苏徐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地质年代表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
5.人类出现于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山东威海月考)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6~7题。
15
16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6.考察路线中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
A.① B.② C.④ D.⑤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观测点③④均有被子植物(新生代被子植物繁盛)化石,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应是③④,故选C。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山东威海月考)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6~7题。
观测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海拔(米) 541 492 683 645 572
地层中的化石 恐龙蛋 三叶虫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7.下列各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的是
A.① B.③ C.⑤ D.②

基础过关
考察地点中出现了恐龙蛋、三叶虫、被子植物和祼子植物化石,其中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故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23·山东济南阶段考)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8~9题。
8.相比较而言,中生代的气候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温暖干燥 D.寒冷湿润
15
16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与新生代、古生代相比,中生代全球平均温度较高,全球平均降水偏少,气候温暖干燥,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过关
15
16
(2023·山东济南阶段考)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8~9题。
9.以下不属于三次大冰期的地质时代是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基础过关
15
16
大冰期是气候十分寒冷的时期,读图可知,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末期、新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全球平均温度较高,故其不属于三次大冰期。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地质学家在甘肃的一处山坡上发现了恐龙脚印,恐龙脚印一直通向附近被沉积岩岩石覆盖的地方。据此回答10~12题。
10.根据恐龙脚印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A.干旱环境 B.低洼的河湖岸边
C.热带海域 D.茂密的森林
15
16
能力提升

恐龙脚印化石的形成首先应是在潮湿的环境中留下脚印,另外,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要发生沉积,地势应该低洼,选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地质学家在甘肃的一处山坡上发现了恐龙脚印,恐龙脚印一直通向附近被沉积岩岩石覆盖的地方。据此回答10~12题。
11.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 D.全球变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物种灭绝的原因是环境发生了不利于这种生物生存的变化,例如气温、降水等巨大变化,使得生物来不及适应环境就被淘汰了,选C。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时还无人类,所以不属于环境污染。中生代整体气温都偏高,末期气温实际在下降。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地质学家在甘肃的一处山坡上发现了恐龙脚印,恐龙脚印一直通向附近被沉积岩岩石覆盖的地方。据此回答10~12题。
12.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表环境一度不利于生物生存
D.研究古环境变化对人类没有意义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中生代末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恶化了的环境导致恐龙灭绝。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黑龙江大庆月考)云南澄江帽天山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公园,帽天山的古生物化石群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云南元谋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属于地质新生代第四纪沙砾黏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据此完成13~14题。
13.帽天山化石群中的古生物主要出现在
A.太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纳罗虫是寒武纪早期的无脊椎动物,属于古生代,故B正确。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4·黑龙江大庆月考)云南澄江帽天山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公园,帽天山的古生物化石群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云南元谋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属于地质新生代第四纪沙砾黏土沉积岩,因远望如林而得名。据此完成13~14题。
14.形成元谋土林沙砾黏土沉积岩时
地球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最重要的成铁期
B.地球处于寒冷且较湿润期
C.该时期蕨类植物繁茂
D.发生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元谋土林是一种土状堆积物塑造的、成群的柱状地形,属于地质新生代第四纪沙砾黏土沉积岩,新生代第四纪大冰期地球处于寒冷湿润期,故B正确。
太古代是形成铁矿的重要时期,A错误。
晚古生代时期,地球上的蕨类植物繁茂,C错误。
生物灭绝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错误。
15
16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 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进行了命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物化石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生
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填“抬升”“下降”或“水平”)运动。
海洋
陆地
抬升
能力提升
16.(2023·安徽马鞍山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科考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距今约4.36亿年的志留纪。志留纪为古生代早期,该时期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在泥盆纪晚期出现了物种大灭绝事件。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简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能力提升
2022年,科考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距今约4.36亿年的志留纪。志留纪为古生代早期,该时期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在泥盆纪晚期出现了物种大灭绝事件。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简图。
(1)简述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岩石的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位置越偏下,岩石年龄越古老;岩层越古老,含有的化石越简单。
能力提升
2022年,科考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距今约4.36亿年的志留纪。志留纪为古生代早期,该时期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在泥盆纪晚期出现了物种大灭绝事件。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简图。
(2)说出滨海涌洞鱼生活的地质时期生物的
演化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早期鱼类在海洋中发展;随着陆地面积扩大,植物开始登陆陆地,形成陆地低等植物。
能力提升
2022年,科考人员在重庆秀山发现了一种新的鱼化石类型——滨海涌洞鱼,滨海涌洞鱼化石所在地层形成于距今约4.36亿年的志留纪。志留纪为古生代早期,该时期海洋面积大幅度缩小,在泥盆纪晚期出现了物种大灭绝事件。下图为地质年代表简图。
(3)推测志留纪时期滨海涌洞鱼灭绝的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气候发生重大变化;海洋面积大幅缩小;海水性质发生变化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