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榜葛剌进麒麟图》描绘了永乐年间,榜葛剌进贡麒麟的场景。
在中国古代,麒麟被视为“圣天子出而王道兴”的太平之征,是祥瑞之物。这个被唤作“麒麟”的瑞物,其实是一只来自非洲的长颈鹿。
原产于非洲大陆的长颈鹿,为何会在明朝时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呢?
新课导入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明朝对外关系的史事,并将这些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加以分析,全面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具体表现。
2.从明朝对外关系与世界形势变化的联系角度,了解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3.感受郑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勇气,认识其在传播中华文明、沟通中外交流上的贡献。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学习目标
第一幕
和平之旅——郑和下西洋
郑和像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简介:
本名:马和,小名三保,云南昆明人
民族:回族
信仰: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三保太监)。
(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东洋
文莱
一、郑和下西洋
1.何为西洋?
材料一:
皇上嘉其(海外番国)忠诚,命和(郑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赠送)币往赉(lài:赐予)之,所以宣德化(宣扬朝廷恩德教化)而柔远人(安抚远方的人民)也。
——《天妃灵应之记》碑文
材料二:
郑和所率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去换取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因此他们的船只被称为“宝船”。
——《中国古代史》高等院校文科教材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思考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根本目的:示中国富强
一、郑和下西洋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三:郑和本姓马,回族,家庭的薰陶,使他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②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
③郑和具备相当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组织能力。
根本原因
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说支持郑和船远洋航行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一、郑和下西洋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七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成祖
慷慨送礼、贸易
刘家港
一、郑和下西洋
4.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三宝太监 郑和
阅读教材P91,整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天妃灵应之记碑拓片
碑文记述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六年(公元1405年~1431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奉使统率远洋船队百余艘,以先进的航海技术七次下西洋的经历。
此碑是郑和等人第七次下西洋前夕所立,俗称郑和碑。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明朝人画的“麒麟”图
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合作探究3: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明朝《郑和航海图》
这幅图描绘了郑和航海路线,以及沿途的港湾、岛礁、城市等。
②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一、郑和下西洋
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未使中国真正走向开放,走向富强。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开始禁海,但这并阻止不了来自于海上的威胁——
欲中国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于海上。
——郑和
第二幕
捍卫和平——戚继光抗倭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患: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抢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戚继光像
戚继光.明朝中期,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军事家。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
后考中武举,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
后又在北方抗击鞑靼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还写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
为平息倭患,戚继光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创“鸳鸯阵”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戚家军”
二、戚继光抗倭
结合地图与教材P94-95,简述戚继光抗倭经过及结果。
第一阶段:1561年 台州之战
第二阶段: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军民剿灭倭寇
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1567年之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二、戚继光抗倭
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计算)。
——《倭变事略》
材料二: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由己……
合作探究1:阅读史料,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的反侵略斗争(人心向背)
②当地军民支持(策略)
③军纪严明,作战英勇,戚继光军事才能
二、戚继光抗倭
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戚继光抗倭
第三幕 援朝战争
三、援朝战争
1.明朝继承了我国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方式,即宗藩关系。
2.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周边国家仰慕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向中国纳贡称臣,并和中国进行贸易。
3.中国对这些周边国家的国王进行册封。
朝鲜的景福宫
过程: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
三、援朝战争
背景: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影响: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幕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四、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登岸晾晒货物。
1553年
向明朝政府上交五百两白银,获得了在澳门的租界居住权。
1573年
1887年
清政府被迫与葡萄牙王国签约,承认了它对澳门的管理权。
澳门妈祖阁
妈祖,又称天妃,被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沿海地区部分人民看作护航海神。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
明朝前期
明朝中后期
航海壮举: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倭患基本解除
(友好与交往)
(战争与冲突)
国力
强盛
国力
衰落
国家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关系
①提高地位和威望;②换取海外的奇珍。
倭寇猖獗
列强侵略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课堂小结
援朝战争
1 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B
C
随堂练习
3.下列关于明朝时期的交往与冲突历史的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明朝中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历史上第一批对我国进行侵略活动的包括葡萄牙殖民者
D.戚继光抗倭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台州大捷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  ③郑和下西洋  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A
A
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