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孙权劝学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第一部分—课前导入第二部分—作者介绍第三部分—句意解析第四部分—课后思考第五部分—课后作业课前导入三国时期你都知道哪些历史事件?作者介绍-司马光第二部分知人论世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于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通志》八卷,上呈宋英宗,颇受重视。英宗命设局续修,后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作序,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人物介绍第二部分人物介绍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5月23日 [126]-252年5月21日在位)、政治家、军事统帅。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备受赏识。句意解析第三部分句意解析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翻译】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句意解析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辞:推脱务:事务。句意解析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双重否定,加强语气语气坚定,谆谆教导品读诗歌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翻译】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想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能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品读诗歌孤:古时候王的自称。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通“耶”,语气词。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历史。品读诗歌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言辞恳切,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品读诗歌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身为例,言辞真诚,增强说服力。句意解析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翻译】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州的阿蒙了!”乃:到,等到。句意解析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反问感叹,侧面烘托学习变化的差别。品读诗歌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翻译】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品读诗歌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心的眼光看待他。见事:明白事理。事势。品读诗歌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反问加强语气,言辞自信。重点字词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邪:通“耶”,语气词。涉猎:粗略地阅读。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成语拓展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也作“刮目相看”。课后思考第四部分课后思考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课后思考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使用一些人物语言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课后思考人物特点:* 孙权:关心部下、善于劝说。* 吕蒙:知错能改、勤奋好学。* 鲁肃:敬才爱才、真诚坦率。课后思考孙权劝学孙权吕蒙鲁肃劝学赞学善劝关心下属善于引导就学听从劝告学有所进惜才敬才课后思考本文通过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以及鲁肃对吕蒙前后态度的对比,表现了吕蒙的学识进步。课后思考启示:1.虚心接受建议,勇于改变自我。2.学习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3.勤奋努力,终有回报。4.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课后任务第五部分课后思考1.背诵并默写《孙权劝学》。2.以“学习的重要性”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体会。3. 阅读《资治通鉴》中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