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十 一生物与环境——高考生物学二轮复习典例分析及重难突破典例分析1.(2024·福建·高考真题)橘小实蝇是一种危害柑橘类果树的害虫。研究发现,雄虫能提供底物给直肠中的芽孢杆菌,让芽孢杆菌合成吸引雌虫的信息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橘小实蝇雄虫吸引雌虫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B.雄虫直肠中的芽孢杆菌有利于橘小实蝇种群繁衍C.利用该信息素诱杀橘小实蝇雌虫属于化学防治D.用含该信息素的诱杀饵剂可改变橘小实蝇种群的性别比例2.(2024·海南·高考真题)甲、乙、丙三种啮齿动物共同生活在某牧区。甲和乙偏好开阔生境,喜食植物茎叶,丙偏好有更多遮蔽的生境,喜食植物种子。不同放牧模式影响下,这三种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度放牧加剧了甲和乙的种间竞争B.禁止放牧增加了遮蔽度和食物资源,有利于丙的生存C.轮替放牧有助于这三种动物共存D.三种动物中,甲对放牧模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3.(2024·重庆·高考真题)为了解动物共存方式,科学家调查M1等西南3个山系肉食动物的捕食偏好,如图推断最合理的( )A.棕熊从低营养级中获得能量少,对其所在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弱B.M2的豹猫和雪豹均为三级消费者,处于第四营养级C.3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D.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小型猎物,大、小型肉食动物通过生态位分离实现共存4.(2024·贵州·高考真题)孑遗植物桫(suō)椤,在贵州数量多、分布面积大。调查发现,常有害虫啃食桫椤嫩叶,影响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桫椤的植株高度不属于生态位的研究范畴B.建立孑遗植物桫椤的基因库属于易地保护C.桫椤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D.能量从桫椤流向害虫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5.(2024·江西·高考真题)假设某个稳定生态系统只存在一条食物链。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段时间内这条食物链上其中4种生物的相关指标(如表,表中“—”表示该处数据省略)。根据表中数据,判断这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正确的是( )物种 流经生物的能量(kJ) 生物体内镉浓度(μg/g) 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一般情况下,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① — 0.03 15.64② — 0.08 —③ 1.60×106 — 1.05④ 2.13×108 — —A.④③①② B.④②①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②③6.(2024·甘肃·高考真题)沙漠化防治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为了固定流沙、保障包兰铁路的运行,我国人民探索出将麦草插入沙丘防止沙流动的“草方格”固沙技术。流沙固定后,“草方格”内原有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生长,群落逐渐形成,沙漠化得到治理。在“草方格”内种植沙生植物,可加速治沙进程。甘肃古浪八步沙林场等地利用该技术,成功阻挡了沙漠的侵袭,生态效益显著,成为沙漠化治理的典范。关于“草方格”技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植被恢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C.在未经人工种植的“草方格”内,植物定植、群落形成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实施“草方格”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7.(2024·安徽·高考真题)物种的生态位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人员对我国某自然保护区白马鸡与血雉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和日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白马鸡的分布占比(%) 血雉的分布占比(%)旱季 雨季 旱季 雨季针阔叶混交林 56.05 76.67 47.94 78.67针叶林 40.13 17.78 42.06 9.17灌丛 3.82 5.55 10.00 12.16日活动节律 A.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B.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季节交替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D.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但在日活动节律上存在生态位分化8.(2024·北京·高考真题)花葵的花是两性花,在大陆上观察到只有昆虫为它传粉。在某个远离大陆的小岛上,研究者选择花葵集中分布的区域,在整个花期进行持续观察。(1)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 。(2)观察发现:有20种昆虫会进入花葵的花中,有3种鸟会将喙伸入花中,这些昆虫和鸟都与雌、雄蕊发生了接触(访花),其中鸟类访花频次明显多于昆虫;鸟类以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研究者随机选取若干健康生长的花葵花蕾分为两组,一组保持自然状态,一组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统计相对传粉率(如图)。结果说明 。由此可知,鸟和花葵的种间关系最可能是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种间竞争 D.寄生(3)研究者增加了一组实验,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并统计传粉率。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4)该研究之所以能够揭示一些不常见的种间相互作用,是因为“小岛”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小岛”在进化研究中也有独特优势,正如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的特征一直深深地触动影响着我。这些事实勾起了我所有的想法。”请写出“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 。【解题技巧】1.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问题分析(1)以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为素材,考查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样方的选取、个体计数、对标记物的要求、种群密度的计算、调查结果误差分析等。如分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过程中,因标记物脱落、标记个体再捕困难、重捕后个体死亡等非正常因素对调查结果的影响。(2)借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考查“S”“J”型增长曲线的成因及数量变化特点等。如以种群增长的“S”“J”型曲线为信息载体,从产生条件、K值的有无等角度对比两种数量变化模型的异同。2.群落结构与演替类型分析(1)以模式图、曲线图、文字等形式的信息为背景,考查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如对水域环境中鱼类的分布及食性的描述为背景信息,考查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群落结构的辨析。(2)以具体的群落变化过程为信息载体,考查群落演替概念、不同演替类型的判断等。如火山、沙丘、冰川等不同背景下发生的群落演替为素材,考查群落演替的本质、方向及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等。3.生态系统的结构问题分析(1)以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同化能量值等为信息,考查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食物链(网)的特点。如以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同化能量值为信息,依据能量流动特点构建食物链。(2)以食物链(网)模式图为背景信息,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变动分析。4.生态系统的结构问题分析(1)以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同化能量值等为信息,考查食物链(网)的构建方法、食物链(网)的特点。如以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群同化能量值为信息,依据能量流动特点构建食物链。(2)以食物链(网)模式图为背景信息,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食物链(网)中生物数量变动分析。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问题分析(1)以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模式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能量来源、去路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如以某营养级摄食量为已知条件,考查能量流经该营养级过程中的变化。(2)以模式图、表格等形式提供的能量数据为信息载体,考查在不同情况下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如给出高(或低)营养级的同化能量,求解低(或高)营养级同化能量;或求解高营养级食物比例调整前后同化能量之比。6.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信息传递问题分析(1)以碳循环模式图为信息载体,借助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对碳循环过程及生态系统不同成分在碳循环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考查。如给出不同含义的模式图,考查区分模式图中不同成分及分析其涉及的相应过程。(2)以生活中生物个体间、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信息传递实例为背景,考查信息类型的判断及信息传递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如以农业生产中害虫的生物防治为素材,考查不同类型信息在调节种间关系过程中的作用。重案突破1.择伐,即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重复地采伐成熟的林木和树群。择伐后可形成林窗(即林冠层出现空隙),还可使森林不断实现局部更新,地面始终保持森林覆被,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择伐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会发生改变B.森林择伐后林窗内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C.择伐后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择伐后的森林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2.研究小组调查了我国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分布区域及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进入21世纪后,丹顶鹤集中分布于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核心区;而种群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到2015年,种群规模约为1999年的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盐城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B.建立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的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C.丹顶鹤较为敏感,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往往偏大D.栖息地破碎化可能是导致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3.甘肃省玛曲县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近年来,由于草地沙化严重,其涵养水源功能不断降低。科研人员对该区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如下(注:CFU为微生物的数量单位;植物丰富度指数是指样方内的植物物种总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沙化程度 每克土壤微生物总量(×105CFU) 植物的丰富度指数 植物生物量(g)未沙化 6 26.1 143.8轻度沙化 25 10.3 89.4中度沙化 18 5.7 44.0重度沙化 2.5 2.9 32.3A.沙化的土壤不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B.上述土壤微生物总量是采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的结果C.植物丰富度指数和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沙化程度呈正相关D.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该区域群落次生演替的速度和方向4.某兴趣小组课外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探究实践,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酵母菌均匀悬浮在计数室有利于对其精确计数C.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移动计数板重新选择小方格D.可以通过台盼蓝染液染色统计活酵母菌数量5.掌握蚊虫种群构成及消长规律,为蚊类及蚊媒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研究人员对某地一年中各月主要蚊虫平均密度(设置特制灯光诱捕并统计)进行统计并绘制相关曲线,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可知,库蚊和伊蚊种群密度变化呈现季节性变化B.一年中影响蚊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C.蚊虫可以用标志重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D.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蚊虫环境容纳量6.《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鲤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K值可以随环境优化而增大B.“数罟不入洿池”的目的是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鲤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D.该鲤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因食物来源不同在水中的不同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7.丹顶鹤是世界濒危鸟类,研究人员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气温变化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的数量,此种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D.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8.生物体同化的能量一般用于三个主要生命活动,即①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②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③用于避免排食者捕食所消耗。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生物间化的能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模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引入天敌,可使甲分配模式转变为乙,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降低B.甲分配模式最可能出现在某种生物侵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可能增大C.处于乙分配模式的生物与其他物种在生态位上的重叠程度大于其他模式D.种群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呼吸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被分解者利用9.自然界中常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生态学家高斯利用三种不同的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a)、大草履虫(b)和袋状草履虫(c),做了两组实验:一是把a、b放在某个容器中混合培养,结果如图1;二是把b和c放在某个容器中混合培养,结果如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b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重叠明显B.b、c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重叠区域较少C.生态位重叠往往与种间竞争是密切相关的D.即使资源丰富,若两物种间发生生态位重叠也会对双方造成不利影响10.近年来,河南省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沿岸建设复合型生态廊道,使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濒危动植物种群明显增多、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增强,黄河生态面貌得到有效恢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科学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能有效降低生态足迹B.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净化能力强且生态位相同的水生植物C.生态廊道的建设要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等生态学原理D.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11.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退耕还林工作,旨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促进可持续发展。如图是淮河流域伏牛山区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的群落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另一种演替模式相比,该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B.与草丛群落相比,灌木丛群落中每个植物种群的密度都在增大C.在弃耕地群落演替成阔叶林群落过程中,其物种构成不断地变化D.没有人类过度的干扰和其他生物的显著影响,生物群落不发生变化12.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抚顺管理站辖区再现双蕊兰,共11株,其中10株以丛状生长。双蕊兰、黄檗等17种植物是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双蕊兰种群具有珍贵的基因资源B.保护双蕊兰只能采取迁移种植的办法C.应采用样方法统计保护区双蕊兰种群数量D.17种野生植物的全部基因组成一个基因库1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的部分示意图(注:字母表示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缺少的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a-bB.用于次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cC.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e+fD.能量在第三、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d/a14.稻田养鸭也可称之为“稻鸭农法”,其技术要点是:先将一定数量的优质雏鸭放入稻田中,让它们在稻田中自由活动,觅食昆虫、杂草和落粒,同时为水稻提供有机肥,产生“浑水肥田”的效果;在生长期适当控制放鸭数量和频率,并在水稻成熟前将鸭子从稻田中移出,避免对水稻造成损害,进而实现水稻的高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影响B.鸭为消费者,其捕食杂草和昆虫,利于提高水稻产量C.有机肥经微生物的分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D.在水稻生长期控制放鸭数量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15.某池塘养殖密度高,换水困难,养鱼产生的鱼粪和残饵使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在池塘养鱼的同时种植蔬菜,不仅有美化环境、光合作用增氧等作用,还能提高产量和品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池塘鱼菜共生系统中,鱼粪中N、P元素的能量被蔬菜所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池塘鱼菜共生系统中,蔬菜根区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藻类的抑制体现了化学防治的作用C.池塘鱼菜共生系统的设计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无需额外投入物质和能量D.池塘鱼菜共生系统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了生态足迹16.碳中和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对于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达到碳中和时,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一般都会被生产者吸收B.碳中和可以推动绿色的生活和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C.湿地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这体现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移除湿地中的有毒物质以改善湿地环境,体现了循环的生态学原理17.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促进物质循环,提高能量利用率。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蚓粪中的能量不能流向农作物、果树B.该生态系统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D.畜禽的净次级生产量可用于呼吸消耗和流向下一营养级18.我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句体现了利用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进行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上下其音。”(《诗经·国风》)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 小雅 小宛》)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内篇 齐物论》)19.水生植物在水生生态修复中的作用方式有协同作用和化感作用等。协同作用包括植物之间协同作用净化水体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协同作用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化感作用指水生植物向水体释放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生长。下图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重金属污染湖泊修复中的部分生物组成示意图(生态浮床是将植物种植在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植物的吸收和化感作用都能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B.与植物发挥协同作用的微生物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生态浮床种植污染物净化能力强的植物,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D.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可修复污染,鱼类可捕获并售卖,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双赢20.我国南方某地利用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14%~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稻田中养殖的鱼全部位于第二营养级B.鱼的粪便提供了有机肥,水稻可以利用有机肥中的物质和能量C.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协调原理D.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21.研究人员对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表(单位:J·m-2·a-1)。根据表中信息分析,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生产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分解者流入能量 9.8×108 1.5×108 2.1×107 -呼吸散失量 6.1×108 8.1×107 1.6×107 1.7×108A.肉食性动物处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都相同C.初级消费者摄入的总能量是1.5×108J·m-2·a-1D.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约为1.03×108J·m-2·a-122.如图表示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受到干扰之前,两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于乙C.根据图示分析,乙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能大于甲生态系统D.若适当增大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则C点右移23.高速公路、铁路等建设使亚洲象的栖息地碎片化,而生态廊道的建设,可连通碎片化的栖息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的方法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B. 栖息地碎片化使亚洲象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 栖息地碎片化增加了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D. 生态廊道建设有助于亚洲象种群的基因交流24.某城市为了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问题,建立了一处湿地公园。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示意图,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kJ/(m·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流经该湿地公园的总能量是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B.B代表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及用于生命活动的能量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3.73%D.该湿地公园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各种污水的处理问题25.科研人员采用了“稻菇轮作”的栽培模式,以农作物秸秆作为赤松茸的生产原料,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还提高了农户的收入,相关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该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该模式中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2)该“稻菇轮作”稻田不施用任何农药,常规稻田大量使用农药。科研人员调查了稻田中常见的害虫天敌和害虫,结果如表1所示。与常规稻田相比,“稻菇轮作”模式中害虫丰富度更________,“稻菇轮作”模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________。据题分析,常规稻田害虫密度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湿地类型 动物类群 丰富度/种 动物密度/(只·m-2)“稻菇轮作”稻田 害虫天敌 11 5.6害虫 5 14.8常规稻田 害虫天敌 7 11.2害虫 3 173.9表1(3)“稻菇轮作”稻田中存在一条食物链:水稻→卷叶螟→青蛙。青蛙的能量流动情况如表2所示(单位:kJ)。表中m为________kJ,Y代表青蛙用于________的能量。摄食的能量 同化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Y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38.05 11.36 m 3.81 7.55表2答案以及解析典例分析1.答案:C详解:A、化学信息是指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的信息,由此可知,橘小实蝇雄虫吸引雌虫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分析题意,雄虫能提供底物给直肠中的芽孢杆菌,让芽孢杆菌合成吸引雌虫的信息素,由此可知,雄虫直肠中的芽孢杆菌有利于橘小实蝇种群繁衍,B正确;C、利用该信息素诱杀橘小实蝇雌虫,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用含该信息素的诱杀饵剂诱杀橘小实蝇雌虫,可改变橘小实蝇种群的性别比例,D正确。2.答案:A详解:A、过度放牧下,植物数量减少,生境开阔,便于甲和乙生存,甲和乙种间竞争减弱,种群密度增加,A错误;B、由图可知,禁止放牧时丙的种群密度较高,丙偏好有更多遮蔽的生境,喜食植物种子,因此可推测禁止放牧增加了遮蔽度和食物资源,有利于丙的生存,B正确;C、相比于禁止放牧和过度放牧,轮替放牧条件下三种动物能共存,即轮替放牧有助于这三种动物共存,C正确;D、三种放牧模式下,乙和丙的种群密度变化比甲剧烈,因此甲对放牧模式变化的适应能力最强,D正确。3.答案:C详解:A、棕熊为顶级的大型肉食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其所在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A错误;B、豹猫和雪豹为肉食动物,可能属于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等,处于第三、第四营养级等,B错误;C、有图可知,三个山系中,M3的肉食动物最多,食物网最复杂,肉食动物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均最高,C正确;D、食肉动物与其猎物的体重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一般来说,大型捕食者偏好捕食大型猎物,D错误。4.答案:B详解: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B、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为两大类,建立基因库不属于就地保护,可以归为易地保护,B正确;C、杪锣有观赏性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D、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 桫椤本身不能独占一个营养级,害虫也不可以,他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说是最大为20%,D错误。5.答案:D详解:根据流经生物的能量判断④的营养级低,③的营养级高;根据生物体内镉浓度判断①的营养级低,②的营养级高;根据生物承受的捕食压力指数,数值越大,生物被捕食的压力越大,则营养级越低,①的营养级小于③。综合判断4种生物在食物链中的排序是④①②③,ABC错误,D正确。6.答案:C详解:A、采用“草方格”技术进行流沙固定,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生长、发育、繁殖,使植被逐渐恢复,该过程遵循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B、在“草方格”内种植沙拐枣、梭梭等沙生植物时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正确;C、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草方格”内保留有原有沙生植物种子,故该群落形成过程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D、“草方格”固沙技术能防止沙子流动,有利于植被恢复,促进了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D正确。7.答案:B详解:A、从灌丛到针叶林,再到针阔叶混交林,生境越来越复杂,由表格数据可知,其白马鸡和血雉分布占比会发生改变,说明生境的复杂程度会明显影响白马鸡和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A正确;B、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两物种在三种植被类型中的分布属于不同地域的分布,不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其分布差异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C、由表格数据可知,季节交替(旱季和雨季)影响两物种对植被类型的选择,如旱季时,针阔叶混交林白马鸡的分布占比高,而血雉的分布占比更低。三种植被类型中,旱季与雨季血雉的分布占比差值大于白马鸡的分布占比差值,说明降雨对血雉的影响更大,C正确;D、由图可知,两物种在8:00左右相对密度最大,说明两物种在白天均出现活动高峰,一天的时间内,其相对密度会很大的波动,说明在日活动节律上两物种存在生态位分化,D正确。8.答案:(1)生态系统(2)鸟类可帮助花葵传粉 A(3)无昆虫和鸟类传粉,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及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哪个传粉效率更高(4)狭小空间和天然地理隔离,使小岛上的有限种群几乎不与其他种群发生基因交流;小岛的自然环境与陆地不同,对生物的选择作用不同,生物能够进化出与陆地生物不同的物种特征;此外,岛屿环境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竞争激烈,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速度更快详解:(1)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即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故小岛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2)自然状态下,昆虫和鸟类都可以访花,图中的结果表明,疏网屏蔽鸟类访花组与自然状态组相比,相对传粉率显著降低,这说明用疏网屏蔽鸟类访花后,鸟类无法对花葵进行传粉,花葵只能依赖能通过网孔的昆虫进行传粉,减少了花葵与花葵之间的传粉过程,导致相对传粉率与自然状态组相比显著降低,即鸟类可帮助花葵传粉。本题中的鸟类可以帮助花葵传粉,花葵能为鸟类提供花粉或花蜜作为补充食物,鸟和花葵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不影响生存,所以两者是原始合作关系,故选A。(3)将花葵花蕾进行套袋处理后花葵无法进行异花传粉,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没有昆虫和鸟类传粉时,花葵能否完成自花传粉,并通过计算自花传粉的传粉率来比较花葵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哪个传粉效率更高。(4)与陆地相比,小岛的自然环境不同,狭小空间和天然地理隔离,使小岛上的有限种群几乎不与其他种群发生基因交流,这是“小岛”在进化研究中的主要优势之一;此外,岛屿环境资源有限,不同物种之间竞争激烈,生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进化速度更快。重案突破1.答案:A解析:A、森林择伐后,出现林窗,群落的水平结构会发生改变,A错误;B、森林择伐后林窗内阳光更加充足,群落的垂直结构可能变复杂,B正确;C、择伐后还留有大量繁殖体和土壤条件,森林发生的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D、择伐后的森林、林下植被会更加复制,往往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光能,D正确。故选A。2.答案:A解析:A、丹顶鹤是候鸟,随其后变化而迁徙,所以影响盐城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为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B 、建立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的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B正确;C、丹顶鹤较为敏感,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导致第二次捕获时被标记个体数减少,调查结果往往偏大,C正确;D、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动物不能正常进行基因交流,可能是导致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A。3.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轻度沙化区域和中度沙化区域每克土壤微生物总量比未沙化区域的高,说明轻度沙化和中度沙化的土壤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A错误;题述土壤微生物总量不是采用目测估计法统计的结果,B错误;由表格数据可知,轻度沙化区域、中度沙化区域和重度沙化区域的植物丰富度指数和植物生物量均比未沙化区域小,且沙化程度越严重,植物丰富度指数与植物生物量越小,说明植物丰富度指数和植物生物量与土壤沙化程度呈负相关, C错误;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且该区域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D正确。4.答案:D解析: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是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A错误;酵母菌需要沉到计数室的底部才有利于精确计数,悬浮在计数室容易造成重叠,导致误差比较大,B错误;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应重新稀释后再进行计数,C错误;台盼蓝染液可以对死细胞进行染色,所以可以通过台盼蓝染液染色进行活酵母菌的计数,D正确。5.答案:C解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1)密度的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等生物因素。(2)非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风等气候因素,污染、环境的pH等环境因素。A、据图可知,库蚊和伊蚊种群密度变化随着不同月份呈现不同的增减趋势,即呈现季节性变化,A正确;B、一年中影响蚊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和非生物因素(如温度等),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该操作中设置特制灯光诱捕并统计,故所用方法是灯光诱捕法而非标志(标记)重捕法,C错误;D、据图可知,冬季和早春季节蚊虫相对较少,此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可降低蚊虫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C。6.答案:D解析: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优化环境会使K值增大,A正确;B、“数罟不入洿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进入池塘,可以保证幼年个体不被过度捕捞,其意义是为了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鲤鱼的种群数量时,被标记的标记物脱落,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C正确;D、该鱼种群成年鱼和幼体是一个种群,在水体中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故选D。7.答案:B解析:A、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数量较少,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B、气温变化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的数量,此种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C、据图分析,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 半,C正确;D、2000年后,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随着栖息地数量变化而变化,可见栖息地数量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D正确。故选B。8.答案:A解析:A、引入天敌可使生物的能量更多的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分配模式向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A错误;B、某生物侵入新环境可能出现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导致低竞争低捕食影响,可见甲分配模式最可能出现在某种生物侵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可能增大,B正确;C、乙分配模式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比例最大,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C正确;D、种群同化的能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量,其最终去向是呼吸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被分解者利用,D正确。故选A。9.答案:D解析:AB、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时,虽然初期两种草履虫都有增长,但由于双小核草履虫增长快,最后排挤了大草履虫的生存,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获胜,故竞争力强的类型为双小核草履虫,从生态位的角度分析,说明两种草履虫生态位重叠明显,竞争激烈;而图2表明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生态位重叠区域较少,竞争程度较小,两者可稳定共存,AB正确;C、生态位重叠往往与种间竞争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情况,生态位重叠越明显,种间竞争就会越激烈,C正确;D、两物种间发生生态位重叠,会发生种间竞争,同时也会使群落中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错误。故选D。10.答案:B解析:A、科学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可以减少能源的损耗,从而有效降低生态足迹,A正确;B、在生态工程建设中,遵循自生原理,需要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该选择净化能力较强、具有不同生态位的多种水生植物,B错误;C、生态廊道的建设要遵循自生、循环、协调和整体等生态学原理,这样生态系统才能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D、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不断得到系统外的能量(太阳能),D正确。故选B。11.答案:C解析:A、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其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A错误;B、与草丛群落相比,灌木丛群落中每个植物种群的密度并不是都在增大,她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降低,B错误;C、在弃耕地群落演替成阔叶林群落过程中,优势物种会发生变化,其物种构成不断地变化,C正确;D、没有人类过度的干扰和其他生物的显著影响,且不发生气候的剧烈变化,生物群落就能长期地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故选C。12.答案:A解析:A、由题干信息可知,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抚顺管理站辖区再现双蕊兰,共11株,该植物中含有许多目前已经消失的基因,所以说其具有珍贵的基因资源,A正确;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双蕊兰最有效保护是就地保护,在原栖息地种植,如果原栖息地不适合其生存,可采用易地保护,即迁移种植的方法,B错误;C、由于双蕊兰种群极小(共11株),所以应采用逐个计数法来统计其种群数量,而不是用样方法,C错误;D、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的全部基因,17种野生植物的全部基因不能形成一个基因库,D错误。故选:A。13.答案:B解析:A、分析图可知,图中b表示同化量,c表示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量,所以图中缺少的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b-c,A错误;B、分析图可知,该图表示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的部分示意图,即表示能量流经次级消费者的部分示意图,其中用于次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C,B正确;C、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所以能量在第三、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d/b,D错误。故选B。14.答案:C解析: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受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影响,A正确;B、鸭为消费者,捕食水稻的天敌(昆虫)和竞争者(杂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对于水稻的增产有利,B正确;C、有机肥经微生物的分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D、在水稻生长期控制放鸭数量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D正确。15.答案:D解析:A、池塘鱼菜共生系统中,鱼粪中的能量不能被蔬菜利用,鱼粪被分解者分解后形成的无机盐和CO2可被蔬菜利用,A错误;B、池塘鱼菜共生系统中,蔬菜根区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藻类的抑制体现了生物防治的作用,B错误;C、由于任何生态系统中都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利用,且该生态系统存在物质的输出,因此池塘鱼菜共生系统也需要输入物质和能量,C错误;D、池塘鱼菜共生系统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更复杂,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池塘养鱼的同时种植蔬菜,不仅有美化环境、光合作用增氧等作用,还能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还降低了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D。16.答案:D解析:A、“碳中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CO2的“零排放”,达到碳中和时,消费者和分解者释放的CO2一般都会被生产者吸收,A正确;B、减少CO2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决定因素之一,减少化石燃料燃烧、节约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均有助于减少CO2排放,因此碳中和可以推动绿色的生活和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可持续的发展,B正确;C、湿地作为地球上最高效的碳汇,有助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这体现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D、移除湿地中的有毒物质以改善湿地环境,从而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生,体现了自生的生态学原理,D错误。故选D。17.答案:A解析:A、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促进物质循环,蚓粪中的物质能被农作物、果树利用,但能量不能流向农作物、果树,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的,A正确;B、人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初级消费者(食农作物等),处于第二营养级,也可以作为次级消费者(食用畜禽等),处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C、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加上人工输入的能量(例如饲料中的能量等),C错误;D、畜禽的净次级生产量可用于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只有部分会流向下一营养级(例如被人食用部分),D错误。故选A。18.答案:A解析:A、“燕燕于飞,差池其羽”意思是燕子飞在天上,参差舒展翅膀,体现的是行为信息;“燕燕于飞,上下其音”意思为燕子飞在天上,鸣音呢喃低昂,是声音,体现的是物理信息,A正确;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B错误;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说,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该过程中温度是影响该生态系统中草生长的因素之一,C错误;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D错误。故选A。19.答案:D解析:A、植物和藻类为竞争关系,可争夺阳光和营养物质,利用浮床上的植物可抑制藻类的繁殖。化感作用指水生植物向水体释放化学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因此植物的吸收和化感作用都能减少藻类的生长,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A正确;B、与植物发挥协同作用的微生物能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为异氧型,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正确;C、有效选择人工浮床中的植物种类并合理布设,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这遵循了自生原理,C正确;D、由于重金属会沿着食物链进行生物富集,因此重金属污染湖泊中的鱼类含有的重金属较多,不能售卖,D错误。故选D。20.答案:D解析:A、依题意,鱼会吃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可知稻田中养殖的鱼不全位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B、水稻不直接吸收有机物,不能利用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C、通过合理布设生物种类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主要体现了自生原理,C错误;D、生态足迹又称为生态占用,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稻田养鱼可以减少鱼产品生产所需的水域面积,降低人类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D。21.答案:D解析:肉食性动物不一定捕食植食性动物,也可能捕食其他肉食性动物,因此肉食性动物不一定处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A错误;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不一定都相同,B错误;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初级消费者摄入的总能量应大于1.5×108J·m-2·a-1, C错误;该生态系统未利用的能量=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一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9.8×108-(6.1×108+8.17×10+1.6×107+1.7×108)=1.03×108(J·m-2·a-1),D正确。22.答案:B解析:A、受到干扰之前,两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BC、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曲线波动幅度较大,因此甲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弱,乙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强,乙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可能大于甲生态系统,乙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正常运行范围所需要的时间比甲短,说明乙的恢复力稳定性比甲强,B错误,C正确;D、C点表示生态系统恢复稳定的时间,若适当增大对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生态系统恢复时间变长,则C点右移,D正确。故选B。23.答案:C解析:A、在动物的栖息地布设若干台红外触发相机,恒温动物一靠近,就会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照片或视频,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可以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亚洲象是恒温动物,可以用此种方法调查它的种群数量,A正确; B、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亚洲象的栖息地处于隔离状态,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使亚洲象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下降,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栖息地碎片化降低了亚洲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C错误; D、研究亚洲象活动轨迹构建生态保护走廊可以打破亚洲象种群之间的隔离,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D正确。故选:C。24.答案:C解析:流经该湿地公园的总能量是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B表示的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错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粪便量=219-35=184×10kJ/(m·a),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同化的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23+917=1340×10kJ/(m·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84÷1340×100%=13.73%,C正确;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故该湿地公园并不可以很好地解决城市各种污水的处理问题,D错误。25.答案:(1)分解者;循环(2)大;强;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抗药性强的害虫大量繁殖,且天敌数量不多(3)26.69;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解析:(1)由题图可知,赤松茸接种在以秸秆发酵的栽培基料上,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该模式中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废物充分地被利用)。(2)该“稻菇轮作”稻田不施用任何农药,常规稻田大量使用农药,与常规稻田相比,“稻菇轮作”模式中害虫丰富度更大,“稻菇轮作”模式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导致抗药性强的害虫大量繁殖,且天敌数量不多,因此常规稻田害虫密度增大。(3)粪便中的能量=摄食的能量-同化的能量=38.05-11.36=26.69kJ,各级动物的同化量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由表格内容可知,11.36=3.8(Y)+7.55,由此可知,Y代表青蛙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