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2024)七下 第二单元第5课《用色彩来表达》课件(28页)+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美版(2024)七下 第二单元第5课《用色彩来表达》课件(28页)+教案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光色交汇
—— 走进风景画的艺术世界
制作者: 施精华
目录
01
风景画的色彩运用
03
风景画的构图
05
风景画的创作步骤
02
风景画的光色变化
04
风景画的绘画语言表达
06
总结与回顾
风景画的色彩运用
01
风景画中的色彩运用
色彩的情感表达
色彩的和谐搭配
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和互补色的运用,创造出画面的和谐与平衡。
色彩能够传递情感,如蓝色常用于表达宁静,红色则传达热情或危险。
色彩的光影效果
利用色彩的明暗变化来模拟自然光线,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色调是决定作品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不同的色调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传达出作品的情感、氛围、和意境。这两幅画家笔下的宁静乡村各有什么特点?请用美术语言分析比较作品。
约翰 康斯太勃尔
《干草车》 油画
《干草车》中,康斯太勃尔巧妙运用色彩表现光影变化,营造出夏日午后的温暖氛围。
色彩的光影效果
康斯太勃尔在《干草车》中细致地运用色彩描绘细节,如水面上的光影和天空的云彩。
色彩与细节描绘
画作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传达出画家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色彩与情感表达
主色调:
柔和的绿色、棕色、蓝色
李剑晨《葱郁河谷》水彩
《葱郁河谷》中李剑晨巧妙运用色彩的深浅变 化,营造出河谷的立体感和空间深度。
色彩的层次感
画作中通过光影的对比和色彩的搭配,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生动与和谐,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光影与色彩的和谐
主色调:丰富细腻的绿色系
风景画的光色变化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页副标题
02
光色变化的呈现方式
通过冷暖色彩的对比,艺术家能够表现出画面中的光影效果,如日落时的暖色调与阴影中的冷色调。
色彩的冷暖对比
01
明暗层次的处理
02
艺术家通过明暗对比和渐变,创造出立体感和深度,如在描绘森林时,阳光透过树叶形成的光斑。
光色变化的呈现方式
色彩饱和度的运用
通过调整色彩的饱和度,艺术家可以模拟自然光线的变化,如在描绘清晨或傍晚时分,使用低饱和度色彩。
03
04
光的折射与反射
艺术家通过描绘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和反射效果,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如水面或玻璃上的光斑。
莫奈《阿让特伊大桥》探讨
莫奈通过细腻的笔触捕捉光线变化,展现了桥上与水面的光影对比,营造出动态的氛围。
光影对比的运用
01
在《阿让特伊大桥》中,莫奈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层次,通过色彩的渐变和叠加,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
色彩的层次感
02
莫奈的《干草垛》
早晨 中午 傍晚
仔细观察:同一堆干草垛正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呈现出怎样的光色变化?
对比下面两幅画,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创作的风景画,描绘出祖国山川的风貌。这些作品在光色变化中呈现出怎样的色调?
天山映雪 水彩 梁栋
黄山云海 油画 刘海粟
风景画的构图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页副标题
03
风景画构图是指画面整体组合和分配的布局方式,即远、中、近景的关系以及表现方法、透视原理等。
三角形构图能使画面稳定、庄重。
三角形构图
S形构图可引导观众视线,增加画面的动感和深度
S形构图
对称构图则给人一种稳定、规整的感觉
对称构图
圆形构图将主体置于圆心,有聚焦的效果
圆形构图
01
02
03
04
分析下面两幅图的构图方式:
西湖风景 水彩 张漾兮
山村小店 水彩 倪贻德
近似对称
三角形
风景画的绘画语言表达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页副标题
04
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
色彩是风景画中传达情感和氛围的重要工具,如莫奈的《睡莲》系列通过色彩表现光影变化。
色彩的运用
构图决定画面的视觉焦点和平衡,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巧妙的透视和人物布局。
构图的安排
线条的粗细、曲直和密度可以塑造画面的结构和动态,例如梵高的《星夜》中旋转的线条。
线条的勾勒
通过明暗对比和光影效果,画家能够营造出空间感和时间感,如卡拉瓦乔的《圣马太的召唤》。
光影的处理
陆庆龙《雪域高原》笔触运用
阳太阳《雨》线条与色彩结合
请欣赏
风景画的创作步骤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页副标题
05
创作步骤一:铅笔起稿
根据风景画的细节复杂程度选择不同硬度的铅笔,如HB或2B。
选择合适的铅笔
用铅笔勾勒出画面的基本构图,确保主体物的比例和位置准确。
构图与比例
通过铅笔线条的轻重和疏密来表现画面中的光影变化,为后续上色打基础。
描绘光影关系
在大体构图确定后,用铅笔细化风景中的树木、水流等细节,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细化细节
创作步骤二:刷上底色
均匀涂抹底色
选择合适的底色
风景画的底色通常选择接近自然的色彩,如淡蓝或浅绿,为画面营造氛围。
使用大号画笔均匀地在画布上涂抹底色,确保色彩一致,为后续细节打下基础。
预留高光部分
在涂抹底色时,有意留出高光区域,如天空的云彩或水面的反光,为画面增添层次感。
创作步骤三:画出中景,刻画主体
在风景画中,中景通常包括树木、建筑或人物,为画面增添层次感和深度。
确定中景元素
01
通过透视法,艺术家能够正确地描绘中景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使画面显得更加真实。
运用透视技巧
02
创作步骤四:画出近景
确定观察点,选择能展现近景细节和层次的最佳视角,如低角度仰视。
选择合适的视角
01
在近景中突出主要物体,如树木、岩石或人物,以增强画面的视觉焦点。
描绘主要元素
02
运用线性透视或大气透视,营造出近大远小的空间感,使近景显得更加立体。
运用透视技巧
03
通过明暗对比和色彩的冷暖变化,强调近景中物体的质感和光影效果。
强调光影效果
04
远景
中景
近景
总结与回顾
06
本节课重点内容回顾
风景画的色彩运用
探讨了如何通过色彩搭配和运用,增强风景画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
光影在风景画中的作用
分析了光影如何塑造画面氛围,以及在风景画中传达时间与空间感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用色彩创作一幅风景画
走出户外,观察自然,用画笔捕捉四季变换和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
探索自然之美
01
培养对色彩、光影和构图的审美情感,提升艺术修养。
培养审美情感
02
巩固课堂所学绘画技巧,提升绘画技能。
实践绘画技巧
03
在风景画创作中尝试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激发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力。
激发创新思维
04
谢谢
Thank you
2025年2月27号《光色交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风景画中色彩运用、光色变化、构图及绘画语言表达的原理和方法,掌握风景画的基本创作步骤,能用所学知识赏析作品,并独立完成一幅简单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讨论、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及动手能力,提升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绘画艺术的热爱,培养耐心细致的创作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风景画色彩运用、光色变化、构图及绘画语言表达的方法,熟悉创作步骤。
难点:在绘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色彩、构图等准确表达情感,展现独特艺术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多幅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这些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引出本节课主题 “光色交汇 —— 走进风景画的艺术世界”。
(二)新授
(1)风景画的色彩运用
色彩运用要点:在风景画中,色彩运用需注重色调的统一与和谐,通过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来营造氛围和表现空间。暖色调(如红色、橙色)能传达温暖、活力的感觉,常用于表现日出、晚霞等热烈场景;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则给人宁静、清凉之感,适合描绘森林、湖泊。同时,要注意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变化,明度高的色彩轻快明亮,明度低的色彩深沉稳重;纯度高的色彩鲜艳夺目,纯度低的色彩柔和淡雅 。
李剑晨《葱郁河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绿色的层次,提问:画家如何用色彩展现自然生机?画面中,画家运用了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绿色,从嫩绿到深绿,表现出河谷中植被的丰富层次和生长态势,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约翰 康斯太勃尔《干草车》:分析色彩搭配,讲解其如何营造宁静乡村氛围。画中以柔和的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绿色的草地与黄色的干草车相互映衬,再搭配上蓝色的天空和白色的云朵,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乡村氛围,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悠闲的田园生活之中。
(2)风景画的光色变化
光色变化要点:光线是影响色彩的关键因素,不同时间、季节和天气下,光线的强度、方向和颜色都会改变物体的色彩呈现。早晨和傍晚的光线偏暖,色彩饱和度高;中午的光线强烈,色彩相对较淡。同时,物体受光面和背光面的色彩也有明显差异,受光面色彩偏暖且明度高,背光面色彩偏冷且明度低。此外,环境色也会对物体色彩产生影响。
莫奈《阿让特伊大桥》:探讨色彩对比,让学生体会光影下城市风光的表现。莫奈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如暖色调的阳光与冷色调的阴影,明亮的黄色与深沉的蓝色,生动地表现出光影下阿让特伊大桥及周边环境的立体感和光感,展现出城市在阳光照耀下的活力。
莫奈《干草垛》:展示不同时间版本,组织学生讨论光线下干草堆色彩变化。在不同时间的画作中,干草堆的色彩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截然不同。清晨,干草堆在冷色调的晨光中,呈现出淡淡的蓝色和紫色;傍晚,在暖色调的夕阳下,干草堆则被染成了金黄色和橙色,充分体现了光对色彩的塑造作用。
梁栋《天山映雪》:分析阳光与白雪反射光对画面色彩影响。阳光照射在雪山上,白雪反射出强烈的光线,使得雪山的受光面呈现出明亮的白色,而背光面则因受周围环境色和冷光的影响,呈现出淡蓝色或淡紫色,冷暖色调相互交织,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刘海粟《黄山云海》:引导学生观察云雾中光线变化及色彩呈现。云雾在光线的作用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色彩变化。近处的云雾在明亮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白色或淡灰色,而远处的云雾则因光线的减弱和空气的阻隔,逐渐融入蓝色的天空,形成一种朦胧、虚幻的美感。
(3)风景画的构图
构图要点:构图要遵循平衡、对比、节奏等原则,合理安排画面中的元素,突出主体,营造出和谐的画面秩序。常见的构图方式有三角形构图、S形构图、圆形构图、对称构图等。三角形构图能使画面稳定、庄重;S形构图可引导观众视线,增加画面的动感和深度;圆形构图将主体置于圆心,有聚焦的效果;对称构图则给人一种稳定、规整的感觉 。
张漾兮《西湖风景》:让学生找出画面构图元素,分析如何营造意境。画面中可能运用了远景的山峦、中景的湖水和近景的树木等元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形成一种深远的空间感。也许采用了对称或近似对称的构图方式,展现出西湖的宁静与优美,营造出一种淡雅、闲适的意境。
倪贻德《山村小店》:讲解构图方式,提问:怎样突出主体?这幅画可能采用了三角形构图,将山村小店置于三角形的顶端,周围的房屋、树木等元素围绕小店展开,从而突出了小店这一主体。同时,通过大小、疏密的对比,使小店在画面中更加引人注目。
(4)风景画的绘画语言表达
绘画语言表达要点:绘画语言包括笔触、线条、肌理等,它们是画家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的笔触能传达不同的质感和情感,粗犷的笔触表现豪放、热烈,细腻的笔触体现精致、柔和;线条可以勾勒物体轮廓、表现物体结构和动态;肌理则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造出独特的质感,增强画面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陆庆龙《雪域高原》:引导学生观察笔触运用,感受高原质感。画家运用了粗犷、厚重的笔触来表现雪域高原的苍茫和雄浑,颜料的堆积和涂抹展现出高原的厚重与坚实,使观者能感受到高原的磅礴气势。
阳太阳《雨》:分析线条与色彩结合,讨论如何表现雨中氛围。画面中,可能运用了细密、倾斜的线条来表现雨丝,再结合湿润、朦胧的色彩,如灰色、蓝色等,营造出一种雨中的朦胧感和湿润感,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
(三)实践创作
讲解风景画创作步骤:构思与构图(草图展示布局)、铺大色调(确定主色调)、深入刻画(描绘细节)、调整完善(整体调整效果)。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个人喜好,选择风景主题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简要介绍创作思路和运用的知识技巧。
其他学生评价,从色彩、构图、绘画语言等方面提出优点和建议。
教师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色彩、光色、构图及绘画语言表达在风景画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观察生活,用画笔记录美好风景。
五、课后作业:用色彩创作一幅风景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