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5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含解析)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周测5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含解析) 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2 遗传与进化

资源简介

周测5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
B.F1互交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红、白眼各半,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F1中雌果蝇与亲本白眼雄果蝇杂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
D.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通过眼睛颜色能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2.(2024·漳州高一期中)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C.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条)
D.受精卵中基因同染色体一样,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3.(2024·滨州高一期中)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比较分析提出假说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探明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有: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②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③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①比较分析、②假说—演绎法、③比较分析
B.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比较分析
C.①假说—演绎法、②比较分析、③假说—演绎法
D.①假说—演绎法、②比较分析、③比较分析
4.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白眼雄果蝇能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
B.F2中的红眼雌果蝇全部为杂合子
C.F2中红眼与白眼比例为3∶1,符合分离定律
D.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5.(2023·保定高一期中)如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被染料染成明暗相间、宽窄不一的横纹,则横纹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若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3、4号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7种基因型
C.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都能自由组合
D.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6.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l、w、f和m为等位基因
C.染色体互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
D.雄性果蝇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雌性亲本
7.(2024·衡水高一期中)某基因型为AaXBY(只显示部分染色体)的果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细胞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甲的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移向细胞两极的均为形态互不相同的5条染色体,已知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一次染色体分离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甲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
B.细胞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XBY或AXBY
C.细胞甲产生的全部子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
D.该精原细胞产生的全部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均异常
8.现有①~④四个纯种果蝇品系,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表所示: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均为显性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相应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9.用A、a表示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相关的基因,一对夫妇中妻子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丈夫正常,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基因型是XaY,第二个孩子的基因型是XaXaY,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妻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B.这对夫妇生育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是1/8
C.第二个孩子多1条X染色体与其母亲或父亲有关
D.第二个孩子多1条染色体与其母亲或父亲减数分裂Ⅰ性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有关
10.(2024·景德镇高一月考)如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根据Ⅰ-1和Ⅰ-2的3个子代均正常可判断该遗传病属于显性遗传病
B.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C.若Ⅲ-1和Ⅲ-8婚配,则后代男孩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8
D.第Ⅱ代中的3个女性均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11.(2024·郑州高一期中)人的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分别由性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控制,它们的遗传具有明显的性别关联性,分析下列表述不合理的是(  )
A.两种遗传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与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均不相等
B.两种遗传病的男性患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他们的母亲且只能传给他们的女儿
C.两种遗传病均是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儿子患病母亲一定患病
D.两种遗传病相关基因型均为男性有两种基因型,女性有三种基因型
12.(2024·黄冈高一期中)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病家系图,Ⅱ3个体不含有致病基因。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遗传
B.Ⅲ7的致病基因是由Ⅰ2的致病基因通过Ⅱ4传递获得
C.Ⅱ3和Ⅱ4所生的儿子中患病概率为1/4
D.Ⅲ6和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有该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8
13.鸡的芦花与非芦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只芦花公鸡和一只芦花母鸡杂交,子代鸡中芦花∶非芦花=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
A.芦花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亲本公鸡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
D.该等位基因在亲本公鸡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14.甲病(用A或a表示)是一种未知的遗传病,乙病(用B或b表示)是红绿色盲,如图为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1的乙病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Ⅰ1
C.Ⅱ3与Ⅰ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D.若Ⅱ3与Ⅱ4再生一个女孩,同时患两病的概率为1/9
15.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将3只表现正常但子代产生过患白化病个体的雄火鸡与多只正常雌火鸡(无亲缘关系)交配,共得到229只幼禽,其中有55只白化幼禽且均为雌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火鸡白化性状属于显性性状
B.控制白化性状的基因位于W染色体上
C.表现正常的幼禽基因型相同
D.表现白化的幼禽性染色体都是ZW型的
16.(2024·鸡西高一期中)用紫外线照射星眼果蝇后会出现一种表现为圆眼的新性状,星眼和圆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以下两个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1:星眼雌果蝇×圆眼雄果蝇→F1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
实验2:星眼雌果蝇×星眼雄果蝇→F1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
A.根据实验1能确定星眼对圆眼为显性
B.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控制果蝇星眼和圆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星眼果蝇中不存在纯合子
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2的F1星眼果蝇杂交,F2中星眼∶圆眼=3∶1
17.(2024·沧州高一期中)豁眼鹅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雏鹅羽色的浅褐色和黄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A/a的控制。让纯合的黄色豁眼雄鹅与浅褐色豁眼雌鹅交配,F1均表现为黄色,F1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黄色豁眼雄鹅∶黄色豁眼雌鹅∶浅褐色豁眼雌鹅=2∶1∶1(不考虑Z、W同源区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豁眼鹅羽色的浅褐色对黄色为隐性
B.F1黄色豁眼雄鹅是杂合子
C.F2黄色豁眼雄鹅的基因型是ZAZA、ZAZa
D.F2中黄色豁眼鹅相互交配,后代中不可能出现浅褐色豁眼鹅
18.(2023·泰州高一期中)如图为人类的性染色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同源区存在等位基因,非同源区不存在等位基因。下列关于性染色体上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区段Ⅰ上的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较多
B.区段Ⅰ上的隐性遗传病,某一女性患者的父亲、儿子均患病
C.区段Ⅱ上的遗传病,遗传上与性别无关
D.区段Ⅲ上的遗传病,可能每一代均有患者
19.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d表示等位基因)。丈夫表型正常,妻子(孕妇甲)为该病患者。现用放射性探针对妻子(孕妇甲)及其丈夫和他们的双胞胎孩子进行基因诊断(检测基因d的放射性探针为d探针,检测基因D的放射性探针为D探针),诊断结果如图(“○”表示无放射性,“”表示放射性强度是“”的2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1、个体2、个体3分别是表型正常的男孩、丈夫、患病的女孩
B.双胞胎孩子个体1和个体3的基因型分别是XdY、XDXd
C.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母亲,也只能传递给女儿
D.个体1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所生女儿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概率为1/2
20.家鸽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家鸽的羽毛有灰白羽、瓦灰羽、银色羽三种类型,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羽色类型与基因A的数量有关,且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其因。如表表示不同的杂交组合及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亲本 F1
一 灰白羽♂×瓦灰羽♀ 灰白羽♂∶瓦灰羽♀=1∶1
二 灰白羽♂×银色羽♀ 瓦灰羽♂∶瓦灰羽♀=1∶1
三 银色羽♂×瓦灰羽♀ 瓦灰羽♂∶银色羽♀=1∶1
A.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其基因型为ZAZA
B.银色羽鸽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银色羽中雌雄个体各占1/2
C.组别三中F1雌雄个体杂交,子代雌雄个体均有两种表型
D.组别二中F1雌雄个体杂交,子代只有雄性个体会出现银色羽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8分)(2024·赣州高一期中)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X、Y是同源染色体,但是形态差别较大,存在同源区域和非同源区域。图甲中Ⅰ表示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在该区域上基因成对存在,Ⅱ和Ⅲ是非同源区域,在Ⅱ和Ⅲ上分别含有X和Y染色体所特有的基因。在果蝇的X和Y染色体上含有图乙所示的基因,其中A和a分别控制果蝇的刚毛和截毛性状,E和e分别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果蝇的E和e基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填序号)区域,A和a基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填序号)区域。
(2)图甲中的X和Y之间有互换现象的是____(填序号)区域,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期。
(3)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已知果蝇长翅(B)对小翅(b)为显性,现有纯合雌雄果蝇若干,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可设计实验如下:
①选择母本为______的果蝇和父本为________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②预测结果: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2.(8分)(2023·唐山高一期中)某种人类遗传性皮肤病受一对等位基因(TD、TH)控制,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如图1;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家族中的部分个体的相关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条带表示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2)推测Ⅰ-2个体会出现________种条带。
(3)若Ⅱ-5和Ⅱ-6再生育一男孩,其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4)人类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9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与一个不患该皮肤病但患白化病的男性结婚,预测婚后生育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23.(14分)(2024·济宁高一期中)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
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
第二多星纹 b 12号
抗病 d 15号
幼蚕褐色 e Z
(1)幼蚕褐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基因。
(3)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________条W染色体。
(4)幼蚕不抗病(D)对抗病(d)为显性,黑色(E)对褐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病与抗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
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控制有无鳞毛的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控制有无鳞毛的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周测5 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摩尔根和他的学生用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下列相关叙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
A.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F1全部为红眼,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
B.F1互交后代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红、白眼各半,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F1中雌果蝇与亲本白眼雄果蝇杂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
D.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杂交,通过眼睛颜色能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答案 D
解析 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用a表示,白眼雄果蝇(XaY)与红眼雌果蝇(XAXA)杂交,F1全部为红眼果蝇(XAXa、XAY),推测白眼对红眼为隐性,A不符合题意;F1中红眼果蝇相互交配,F2出现性状分离,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红、白眼各半,雌雄表型不同,推测红、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B不符合题意;F1中雌果蝇(XAXa)与亲本白眼雄果蝇(XaY)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XAXa∶XaXa∶XAY∶XaY=1∶1∶1∶1,白眼果蝇中雌、雄比例为1∶1,后代雌雄个体中红、白眼都各半,结果符合预期,C不符合题意;若白眼雄果蝇(XaY)与红眼雌果蝇(XAXa)杂交,雌雄个体中红、白眼均各半,无法通过眼睛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符合题意。
2.(2024·漳州高一期中)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而提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假说,下列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的是(  )
A.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B.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的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C.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条)
D.受精卵中基因同染色体一样,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 D
解析 受精卵中核基因同染色体一样,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质基因几乎全来自母方,不属于萨顿所依据的“平行”关系,D符合题意。
3.(2024·滨州高一期中)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比较分析提出假说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人类探明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有: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②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③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①比较分析、②假说—演绎法、③比较分析
B.①假说—演绎法、②假说—演绎法、③比较分析
C.①假说—演绎法、②比较分析、③假说—演绎法
D.①假说—演绎法、②比较分析、③比较分析
答案 B
解析 ①孟德尔提出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采用了假说—演绎法;②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③萨顿采用比较分析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4.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亲本白眼雄果蝇能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配子
B.F2中的红眼雌果蝇全部为杂合子
C.F2中红眼与白眼比例为3∶1,符合分离定律
D.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
答案 B
解析 图中性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设相关基因为A、a,则亲本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亲本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aY,亲本白眼雄果蝇会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Xa、Y配子,A正确;F1的基因型为XAXa和XAY,F2中的红眼雌果蝇中既有纯合子XAXA,又有杂合子XAXa,B错误;当不考虑性别时,F2中红眼与白眼比例为3∶1,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C正确;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D正确。
5.(2023·保定高一期中)如图是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被染料染成明暗相间、宽窄不一的横纹,则横纹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若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3、4号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7种基因型
C.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时都能自由组合
D.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 A
解析 若一对等位基因(A、a)位于3、4号常染色体上,则这个群体中关于该等位基因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AA、Aa、aa,B错误;控制不同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Ⅰ时都能自由组合,C错误;位于1、2号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控制的性状不都与性别的形成有关,D错误。
6.如图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下列对此X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l、w、f和m为等位基因
C.染色体互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
D.雄性果蝇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雌性亲本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l、w、f和m为同一条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B错误;染色体互换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排列顺序,C正确;雄性果蝇的Y染色体来自父方,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方,故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自其雌性亲本,D正确。
7.(2024·衡水高一期中)某基因型为AaXBY(只显示部分染色体)的果蝇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细胞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甲的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移向细胞两极的均为形态互不相同的5条染色体,已知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一次染色体分离异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甲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
B.细胞甲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XBY或AXBY
C.细胞甲产生的全部子细胞都不含同源染色体
D.该精原细胞产生的全部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均异常
答案 D
解析 已知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一次染色体分离异常,且细胞甲移向每一极的5条染色体形态互不相同,因此细胞甲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该细胞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减数分裂Ⅰ后期X、Y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因此细胞甲中同时含有X和Y两条染色体,所以细胞甲的基因型为AAXBXBYY或aaXBXBYY,A、B错误;细胞甲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和Y染色体,这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8.现有①~④四个纯种果蝇品系,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表所示: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均为显性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相应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交配的品系组合为(  )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翅形和体色的基因都位于Ⅱ号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Ⅲ号染色体上,所以选择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来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用②×④或③×④。
9.用A、a表示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相关的基因,一对夫妇中妻子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丈夫正常,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基因型是XaY,第二个孩子的基因型是XaXaY,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妻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B.这对夫妇生育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是1/8
C.第二个孩子多1条X染色体与其母亲或父亲有关
D.第二个孩子多1条染色体与其母亲或父亲减数分裂Ⅰ性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有关
答案 C
解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这对夫妇生育了一个正常儿子可知,妻子的基因型是XAXa,丈夫的基因型是XaY,妻子的致病基因来自其母亲或父亲,这对夫妇生育一个女儿正常的概率是1/2,A、B错误;第二个孩子含有2条Xa,可能是其妻子在减数分裂Ⅱ两条Xa没有正常分离所致,也可能是丈夫在减数分裂Ⅰ后期Xa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所致,但不会是母亲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两条X(XA和Xa)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所致,C正确,D错误。
10.(2024·景德镇高一月考)如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下列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根据Ⅰ-1和Ⅰ-2的3个子代均正常可判断该遗传病属于显性遗传病
B.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Ⅰ-2
C.若Ⅲ-1和Ⅲ-8婚配,则后代男孩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8
D.第Ⅱ代中的3个女性均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答案 D
解析 根据Ⅰ-1和Ⅰ-2的3个子代均正常无法判断该遗传病属于显性遗传病,若Ⅰ-1和Ⅰ-2均患病但是其3个子代均正常则可判断该遗传病属于显性遗传病,A错误;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4的致病基因来自Ⅱ-1,B错误;若用B、b表示相关基因,若Ⅲ-1(1/2XBXB、1/2XBXb)和Ⅲ-8(XBY)婚配,则后代男孩患红绿色盲的概率是1/4,C错误;由于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Ⅲ-4、Ⅲ-5、Ⅲ-7均为患者,故第Ⅱ代中的3个女性均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D正确。
11.(2024·郑州高一期中)人的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分别由性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控制,它们的遗传具有明显的性别关联性,分析下列表述不合理的是(  )
A.两种遗传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与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均不相等
B.两种遗传病的男性患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他们的母亲且只能传给他们的女儿
C.两种遗传病均是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儿子患病母亲一定患病
D.两种遗传病相关基因型均为男性有两种基因型,女性有三种基因型
答案 C
解析 两种遗传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与女性群体中的发病率均不相等,人的红绿色盲在男性群体中发病率高,抗维生素D佝偻病在女性群体中发病率高,A不符合题意。人的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均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两种遗传病的男性患者致病基因只能来自他们的母亲且只能传给他们的女儿,B不符合题意。人的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儿子患病母亲不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一定患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儿子患病母亲一定患病,女儿患病父亲不一定患病,C符合题意。两种遗传病相关基因型均为男性有两种基因型,女性有三种基因型,因为控制相关遗传病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对应的等位(相同)基因,D不符合题意。
12.(2024·黄冈高一期中)如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病家系图,Ⅱ3个体不含有致病基因。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遗传
B.Ⅲ7的致病基因是由Ⅰ2的致病基因通过Ⅱ4传递获得
C.Ⅱ3和Ⅱ4所生的儿子中患病概率为1/4
D.Ⅲ6和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有该种遗传病的概率为1/8
答案 C
解析 Ⅱ3和Ⅱ4所生的儿子患病,且Ⅱ3个体不含有致病基因,可推出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男性将X染色体传给女儿,可推知患者Ⅲ7的致病基因来自Ⅱ4,而Ⅱ4的致病基因来自患者Ⅰ2,B正确;假设b为该病的致病基因,图中Ⅱ3基因型为XBY,Ⅱ4基因型为XBXb,Ⅱ3和Ⅱ4所生的儿子(XBY、XbY)中患病概率为1/2,Ⅲ6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Ⅲ6和正常男性(XBY)婚配,后代患该病的概率是1/2×1/4=1/8,C错误,D正确。
13.鸡的芦花与非芦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只芦花公鸡和一只芦花母鸡杂交,子代鸡中芦花∶非芦花=3∶1。据此无法判断的是(  )
A.芦花是显性性状还是隐性性状
B.亲本公鸡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C.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
D.该等位基因在亲本公鸡细胞中是否成对存在
答案 C
解析 一只芦花公鸡和一只芦花母鸡杂交,子代鸡中芦花∶非芦花=3∶1,可判断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A不符合题意。若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公鸡是杂合子;若该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则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亲本公鸡仍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无论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子代鸡中都可能出现芦花∶非芦花=3∶1,进而推出该等位基因在亲本公鸡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14.甲病(用A或a表示)是一种未知的遗传病,乙病(用B或b表示)是红绿色盲,如图为某家系的遗传系谱图。不考虑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1的乙病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Ⅰ1
C.Ⅱ3与Ⅰ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3
D.若Ⅱ3与Ⅱ4再生一个女孩,同时患两病的概率为1/9
答案 B
解析 Ⅰ1和Ⅰ2不患甲病,而Ⅱ2患有甲病,说明甲病是隐性遗传病,假设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Ⅱ2患有甲病且是女性,其父亲Ⅰ1应是患者,而实际Ⅰ1正常,所以甲病应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乙病是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正常,其基因型为XBY,所以Ⅲ1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Ⅰ2,不可能来自Ⅰ1,B正确;由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Ⅱ3表现正常,Ⅱ4也表现正常,而Ⅲ1患有乙病,Ⅱ3的基因型为A-XBXb,Ⅱ3与Ⅰ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C错误;Ⅱ3的基因型为A-XBXb,Ⅱ4的基因型为A-XBY,若Ⅱ3与Ⅱ4再生一个女孩,同时患两病的概率为0,D错误。
15.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将3只表现正常但子代产生过患白化病个体的雄火鸡与多只正常雌火鸡(无亲缘关系)交配,共得到229只幼禽,其中有55只白化幼禽且均为雌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火鸡白化性状属于显性性状
B.控制白化性状的基因位于W染色体上
C.表现正常的幼禽基因型相同
D.表现白化的幼禽性染色体都是ZW型的
答案 D
解析 根据后代表型及比例可推知白化病为伴Z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B错误;假设b为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亲本火鸡的基因型是ZBZb、ZBW,在它们表型正常的幼禽中,雄性的基因型是ZBZB、ZBZb,雌性的基因型是ZBW,而ZbW表现为白化,即表现白化的幼禽性染色体都是ZW型的,C错误,D正确。
16.(2024·鸡西高一期中)用紫外线照射星眼果蝇后会出现一种表现为圆眼的新性状,星眼和圆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以下两个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1:星眼雌果蝇×圆眼雄果蝇→F1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
实验2:星眼雌果蝇×星眼雄果蝇→F1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
A.根据实验1能确定星眼对圆眼为显性
B.根据实验结果可判断控制果蝇星眼和圆眼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星眼果蝇中不存在纯合子
D.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2的F1星眼果蝇杂交,F2中星眼∶圆眼=3∶1
答案 C
解析 实验1:星眼雌果蝇×圆眼雄果蝇→F1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1∶1,不能确定星眼和圆眼的显隐性,A错误;假设果蝇眼型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且XAXA致死,则XAXa(星眼)×XAY(星眼)→1XAXA(致死)∶1XAXa(星眼)∶1XAY(星眼)∶1XaY(圆眼),星眼∶圆眼=2∶1,符合实验2出现的结果,故根据实验结果不能确定控制星眼和圆眼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B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2:星眼雌果蝇×星眼雄果蝇→F1中星眼果蝇∶圆眼果蝇=2∶1,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星眼为显性,且不存在星眼纯合子,C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实验2 F1中的星眼果蝇是杂合子(纯合子致死),让它们杂交,F2中星眼∶圆眼=2∶1,D错误。
17.(2024·沧州高一期中)豁眼鹅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雏鹅羽色的浅褐色和黄色受到一对等位基因A/a的控制。让纯合的黄色豁眼雄鹅与浅褐色豁眼雌鹅交配,F1均表现为黄色,F1相互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黄色豁眼雄鹅∶黄色豁眼雌鹅∶浅褐色豁眼雌鹅=2∶1∶1(不考虑Z、W同源区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豁眼鹅羽色的浅褐色对黄色为隐性
B.F1黄色豁眼雄鹅是杂合子
C.F2黄色豁眼雄鹅的基因型是ZAZA、ZAZa
D.F2中黄色豁眼鹅相互交配,后代中不可能出现浅褐色豁眼鹅
答案 D
解析 纯合的黄色豁眼雄鹅与浅褐色豁眼雌鹅交配,F1均表现为黄色,说明黄色为显性,豁眼鹅羽色的浅褐色对黄色为隐性,A正确;F2的表型及比例是黄色豁眼雄鹅∶黄色豁眼雌鹅∶浅褐色豁眼雌鹅=2∶1∶1,说明控制浅褐色和黄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故亲本的基因型为ZAZA和ZaW,F1基因型为ZAZa、ZAW,F1黄色豁眼雄鹅是杂合子,B正确;F1基因型为ZAZa和ZAW,F2黄色豁眼雄鹅的基因型为ZAZA、ZAZa,C正确;F2中黄色豁眼雄鹅基因型为ZAZA、ZAZa,黄色豁眼雌鹅基因型为ZAW,F2中黄色豁眼鹅相互交配,后代中可能出现浅褐色豁眼鹅(ZaW),D错误。
18.(2023·泰州高一期中)如图为人类的性染色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同源区存在等位基因,非同源区不存在等位基因。下列关于性染色体上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区段Ⅰ上的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较多
B.区段Ⅰ上的隐性遗传病,某一女性患者的父亲、儿子均患病
C.区段Ⅱ上的遗传病,遗传上与性别无关
D.区段Ⅲ上的遗传病,可能每一代均有患者
答案 C
解析 区段Ⅰ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中的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某一女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必然有一个来自其父亲,同时也可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儿子,因此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A、B正确。区段Ⅱ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即遗传上可表现为与性别有关,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C错误。区段Ⅲ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所以区段Ⅲ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患者全为男性,而生男、生女的概率是均等的,所以可能每一代均有患者,D正确。
19.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d表示等位基因)。丈夫表型正常,妻子(孕妇甲)为该病患者。现用放射性探针对妻子(孕妇甲)及其丈夫和他们的双胞胎孩子进行基因诊断(检测基因d的放射性探针为d探针,检测基因D的放射性探针为D探针),诊断结果如图(“○”表示无放射性,“”表示放射性强度是“”的2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个体1、个体2、个体3分别是表型正常的男孩、丈夫、患病的女孩
B.双胞胎孩子个体1和个体3的基因型分别是XdY、XDXd
C.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只来自母亲,也只能传递给女儿
D.个体1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所生女儿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概率为1/2
答案 C
解析 个体1的基因型为XDY,个体2的基因型为XdY,个体3的基因型为XdXd,分别是患病男孩、正常丈夫、正常女孩,A、B错误;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只能传递给女儿,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故该致病基因只来自母亲,也只能传递给女儿,C正确;个体1的基因型为XDY,其X染色体一定会传给女儿,故所生女儿均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D错误。
20.家鸽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家鸽的羽毛有灰白羽、瓦灰羽、银色羽三种类型,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羽色类型与基因A的数量有关,且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其因。如表表示不同的杂交组合及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亲本 F1
一 灰白羽♂×瓦灰羽♀ 灰白羽♂∶瓦灰羽♀=1∶1
二 灰白羽♂×银色羽♀ 瓦灰羽♂∶瓦灰羽♀=1∶1
三 银色羽♂×瓦灰羽♀ 瓦灰羽♂∶银色羽♀=1∶1
A.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其基因型为ZAZA
B.银色羽鸽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银色羽中雌雄个体各占1/2
C.组别三中F1雌雄个体杂交,子代雌雄个体均有两种表型
D.组别二中F1雌雄个体杂交,子代只有雄性个体会出现银色羽
答案 D
解析 F1个体,灰白羽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说明羽色性状的遗传为伴性遗传,灰白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即同时存在两个A基因时为灰白羽鸽,A正确;家鸽的基因不含A时(ZaZa、ZaW)表现为银色羽鸽,银色羽鸽的雌雄个体杂交,即ZaZa×ZaW,子代ZaZa(雄性)∶ZaW(雌性)=1∶1,B正确;组别三中亲本基因型分别为ZaZa、ZAW,F1基因型为ZAZa、ZaW,F1雌雄个体杂交获得的F2基因型为ZAZa(瓦灰羽雄性)、ZaZa(银色羽雄性)、ZAW(瓦灰羽雌性)、ZaW(银色羽雌性),C正确;组别二中亲本基因型分别为ZAZA、ZaW,F1基因型为ZAZa、ZAW,F1雌雄个体杂交获得的F2基因型为ZAZA(灰白羽雄性)、ZAZa(瓦灰羽雄性)、ZAW(瓦灰羽雌性)、ZaW(银色羽雌性),只有雌性个体出现银色羽,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
21.(18分)(2024·赣州高一期中)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X、Y是同源染色体,但是形态差别较大,存在同源区域和非同源区域。图甲中Ⅰ表示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域,在该区域上基因成对存在,Ⅱ和Ⅲ是非同源区域,在Ⅱ和Ⅲ上分别含有X和Y染色体所特有的基因。在果蝇的X和Y染色体上含有图乙所示的基因,其中A和a分别控制果蝇的刚毛和截毛性状,E和e分别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分)果蝇的E和e基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填序号)区域,A和a基因位于图甲中的____(填序号)区域。
(2)图甲中的X和Y之间有互换现象的是____(填序号)区域,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期。
(3)红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已知果蝇长翅(B)对小翅(b)为显性,现有纯合雌雄果蝇若干,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确定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可设计实验如下:
①选择母本为______的果蝇和父本为________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
②预测结果: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明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 (1)Ⅱ Ⅰ (2)Ⅰ 减数分裂Ⅰ前
(3)XEXE或XEXe XEY (4)①小翅 长翅
②雌性全为长翅,雄性全为小翅 无论雌雄全为长翅
解析 (1)A和a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应位于图甲中的Ⅰ区域,而E和e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应位于图甲中的Ⅱ区域。(2)减数分裂Ⅰ前期,X、Y染色体上同源区域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互换,即图中的Ⅰ区域。(3)由于控制眼色的基因E、e位于X和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域,所以,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EY,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EXE或XEXe。(4)针对XY型生物,在知道显隐性的情况下,可通过隐性雌性个体与显性雄性个体杂交,观察子代表型及比例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所以选择母本为小翅的果蝇与父本为长翅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统计后代的表型及比例。若后代雌雄性别有差异(雌性全为长翅,雄性全为小翅),则该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性别无差异(无论雌雄全为长翅),则该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2.(8分)(2023·唐山高一期中)某种人类遗传性皮肤病受一对等位基因(TD、TH)控制,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如图1;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家族中的部分个体的相关基因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以条带表示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
(2)推测Ⅰ-2个体会出现________种条带。
(3)若Ⅱ-5和Ⅱ-6再生育一男孩,其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4)人类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9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与一个不患该皮肤病但患白化病的男性结婚,预测婚后生育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答案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2(或两) (3)XTDY或XTHY (4)1/16
解析 (1)由图1可知,Ⅱ-3和Ⅱ-4(或Ⅱ-5和Ⅱ-6)不患病,却生下了患病的男孩,则该病是隐性遗传方式。结合图2可知,Ⅱ-5具有TD基因和TH基因,Ⅱ-6只有TH基因,Ⅲ-8只有TD基因,由此可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TD为致病基因。(2)Ⅱ-5是杂合子(基因型为XTHXTD),其致病基因TD一定来自Ⅰ-2,则Ⅰ-2个体一定是杂合子,其基因型为XTHXTD,故推测Ⅰ-2个体会出现2种条带。(3)Ⅱ-5的基因型为XTHXTD,Ⅱ-6的基因型为XTHY,若Ⅱ-5和Ⅱ-6再生育一男孩,其基因型是XTDY或XTHY。(4)设白化病的相关基因为A/a,则Ⅲ-9的基因型为1/2AaXTHXTD、1/2AaXTHXTH,不患该皮肤病但患白化病的男性的基因型为aaXTHY,二者婚后生育一个同时患两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1/2×1/2×1/4=1/16。
23.(14分)(2024·济宁高一期中)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
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
第二多星纹 b 12号
抗病 d 15号
幼蚕褐色 e Z
(1)幼蚕褐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基因。
(3)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________条W染色体。
(4)幼蚕不抗病(D)对抗病(d)为显性,黑色(E)对褐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病与抗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要求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
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控制有无鳞毛的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控制有无鳞毛的相关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答案 (1)伴性遗传 (2)a (3)0或2 (4)DdZEZE (5)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 正反交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或正反交结果相同) 正反交结果不同
解析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2)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a与b基因都位于12号染色体上,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3)雌家蚕(ZW)的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减数分裂Ⅱ前期或中期的细胞中含有0或1条W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着丝粒分裂,含有W染色体的数目为0或2条。(4)该只不抗病黑色雄性幼蚕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ZEZE。F1中不抗病与抗病个体的比例为1∶1,说明该雄性关于该性状的基因型为Dd,综上分析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DdZEZE。(5)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但由于不知道显隐性关系,可以利用正反交实验来探究。实验设计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①若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反交结果相同,只出现一种性状,且F1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若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正反交结果不同,其中一组F1雌雄个体全为显性性状,另一组F1雄性个体全为显性性状,雌性个体全为隐性性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