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庖丁解牛》课件(共7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庖丁解牛》课件(共70张PPT)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导入新课
历史上的庄周:
这些故事分别是:
庄周梦蝶 鲲鹏图南 运斤成风
这些故事的作者就是:
庄子




《庄子》
1、疏通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特殊句式。
2、了解庖丁解牛的过程及方法,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敢于实践、遵循规律的精神。
学习目标
庄子
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作者简介
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子》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
《庄子》
共33篇:
内篇(7)为庄周所作
外篇(15)
杂篇(11)
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思想:心若不系之舟,逍遥自在
1.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2.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3.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
庄子的思想主张
天道观念:“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
辨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山木》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庄子·大宗师》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庄子·养生主》
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何如?如梦之梦。 ——《庄子》
庄子名言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保全自身,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庄子对当时的现实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创作背景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儒家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所以人也必须遵照自然规律而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道家
春秋战国——纷乱的时代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儒道对比
解题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剖开、分割。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名叫丁的厨工。庖:厨师。
师襄:名叫襄的乐师。
弈秋:名叫秋的棋手。
匠石:名叫石的匠人。
庖丁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师旷:名叫旷的乐师。
优孟:名叫孟的优伶。
医和:名叫和的医生。
文题解读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庄子主张的是“至知/无知”,既知识不能简单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区别清楚。顺道知识越多越好,悖道知识越少越好。所以,求知既是知识增加的过程,也是鉴别所得知识是否合道,并剔除悖道知识的过程。这里的“道”,可以理解成真理。本文字里行间表面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
本文节选自其中第二部分。
庄子·内篇·养生主
这是一篇谈养生(达到精神的自由与逍遥)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chù 、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
庖丁 膝之所踦 砉然 騞然
盖至此 批大卻 导大窾 技经肯綮
大軱 发于硎 有间 謋然
páo


huō
读文正音


kuǎn
qìng

xíng
jiàn
huò
观看一段朗诵视频,注意读音和节奏
本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为哪两个层次?试简要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整体感知
第1段
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第二部分
第2、3、4段
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表现庖丁解牛经历的三重境界。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描绘庖丁解牛的场景
给,替
通“响”
合乎
节拍
没有
翻译:丁厨师给梁惠王解剖牛。他手接触到的地方,肩膀倚靠到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到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豁豁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疏通文意·第一段
“所”字结构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

解牛之美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很好
通“盍”,何怎么
疏通文意·第二段
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第二段的作用:
通过文惠君的赞叹,侧面展现了庖丁技艺的高超。
借文惠君的提问过渡到下文:
解牛之道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放下
自然规律
超过
起初
不曾
凭、用
精神
接触
疏通文意·第三段
感官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同“隙”空隙
引导,引刀进入

顺着
未曾尝试
名作状,每年
一般
名作状,每月
磨刀石
磨出
筋骨结合的地方
于天然结构
击入
本来的结构
“枝”枝脉
用刀砍断骨头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引导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用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肯綮,是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最关键的地方。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间隙
形作名,厚度
很宽绰的样子
刀刃的运转
宾前,因此
牛骨节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碰到
虽然这样
筋骨交错的地方
戒惧的样子
为此
通“缮”,擦拭
散落卸落
悠然自得
省略“之”
因为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梁惠王称赞不已,顿悟养生之道。
懂得
译文: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养生的道理
疏通文意·第四段
解牛之悟
观看庖丁解牛
思考:庖丁解牛与一般厨师宰牛有何不同
1、动作不同,声音不同
动作描写
(视觉)
声音描写
(听觉)
解、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动作娴熟
技术高超
音乐化
拟声词:砉然、騞然——莫不中音
和谐优美,
富有节奏感
舞蹈化
联想:“桑林之舞”“经首之会”——节奏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内容方面:不谈血腥惨叫,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出神入化。
读者方面:使读者产生想了解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
结构方面,为下文陈述原因做自然的铺垫。
2、追求不同,境界不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第一境界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第二境界
目无全牛
(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第三境界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至高境界
目有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的心路与禅宗的三境界
族庖所见无非全牛也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感官知觉)
良庖:未尝见全牛也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智慧思考)
神庖: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精神冥契)
庖丁解牛与一般厨师宰牛有何不同
3、效果不同
族庖月更刀,折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
神庖不更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比喻抗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庖丁解牛与一般厨师宰牛有何不同
4、解牛后的心态不同: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心意。
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多指对已所得的成就十分得意。
善刀而藏:善刀:把刀擦干净。
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4、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文本研析
明确:
(1)对道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
--思考5:课文是怎样通过对比突出庖丁解牛技艺之高的?所见无非全牛也纵比开始之时:未尝见全牛也三年之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方今之时:割也良庖岁更刀:横比折也族庖月更刀:刀刃新发于硎臣之刀十九年: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即获得“解牛的规律”。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新,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之重要。理解在子之道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用 体的复杂结构来比喻社会,用 来比喻 。
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要像庖丁解牛一样,顺应自然避开予盾,保养精神,保养生命。
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解牛
“养生之道”: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十九年若新发于硎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结构复杂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自身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社会
处世
思维延伸
如何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养护身体,给养心灵的关键。(主:关键)
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用刀来比喻人。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顺应自然、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牛虽多不以伤刃,物虽杂不以累心”,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也就是说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时,应该好好地收敛自己的态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还是容易受伤害的。
文中的族庖、良庖、庖丁分别比喻什么样的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人,容易受到损害。
(2)良庖,比喻做事会讲求一定方法的人,但因执着于解决问题,不识变通,有时也会受到损害。
(3)庖丁,比喻懂得顺应自然之道、避开矛盾的人,不会受到损害。
5、概括庖丁的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
①热爱职业,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炉火纯青
②善于总结规律
③不骄不躁,认真谨慎
分析形象
阐述自己的养生之道。
作者为何要塑造庖丁这一人物形象?
如何塑造:作者主要通过对庖丁解牛动作的描写和庖丁的自述来刻画庖丁的形象。
首先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例如写庖丁解牛的声音、动作犹如美妙的舞乐,庖丁用了十九年的刀“若新发于硎”,庖丁操刀解牛时在牛体中的“游刃有余”。
其次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如“技”与“道”的对比,族庖、良庖和庖丁的对比,“无厚”和“有间”的映衬,“动刀甚微”和“謋然已解”的映衬,都起到了显示特点、突出强调的作用。
此外,作者在用字上也是很讲究的。如用“触”“倚”“履”“踦”描写动作,用“视为止”“行为迟”刻画神态,用“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渲染效果,用“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表达喜悦之情,用字都很准确传神。
塑造目的:通过对庖丁解牛的过程和摸索解牛规律的经历的描写,述养生应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
1、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强说服力。
2、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富有表现力。
3、动作描写、比喻、对比、反衬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添文章艺术感染力。
艺术鉴赏
6、请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归纳主旨
7、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观点1:庄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养生也要“依乎天理”,顺其自然,不必追逐名利而天下大治,不避居江湖而保持清闲,忘记一切,保有自身,恬淡而没有穷尽,一切美好的东西便随之而来,这边是自然法则。但如果人人这样,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这种人生哲学是典型的消极避世哲学。
观点2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思想争鸣
1.通过对本课三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论语》辞约义丰,直接议论,语言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
《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它和《论语》相比,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善用排比,气势雄浑,感情激昂,论辩中善施机巧。
对比鉴赏
《庄子》是寓言体。纵观《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性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性的文字很少。庄子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的塑造和景物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句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
2.学了本课的三篇文章,你认为儒家、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请结合这三篇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儒家和道家的区别。
儒家:
儒家主张实行“仁”“仁政”“王道”。儒家追求入世,注重学习和自我约束,讲求为君王效力,表现人自身的价值,理想社会是阶级分明、礼法严谨的。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四位弟子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志向,但孔子唯独“与点”,因为曾皙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在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中各得其乐。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与点”。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对话,较为系统地表达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同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农经济的社会图景。
道家:
道家追求出世,消极避世,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庄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很是不同。在“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中,“因其固然”不仅仅是解牛的经验,“动刀甚微”等也不仅仅是描写解牛的动作。它告诉我们:养生乃至治理国家,不能像族庖、良庖那样,用刀割骨肉,而要像庖丁那样,顺应事物的规律,久练技艺,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于天地间。
总结: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忧国忧民;道家追求内心调和,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儒道互补,各取所长。
素材积累:人生之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人生追求不同,境界也不同。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建筑工人:“请问你们在干什么 ”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回答"没看见我在砌墙吗 "
第二个人微笑道:“我在建造一座大楼。”
第三个人笑的更灿烂:“我们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工地砌墙;
第二个人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绘制图纸,他成了一名工程师;
第三个人则成了他们两人的老板。
——学无止境,百尺竿头,还能更进一步。
庖丁解牛并没有满足于第二境界,才能进入神乎其神的第三重境界。以终为始,不断超越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事无大小,只要每一件事情做得够精、深、透,那么都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庖丁,他只是杀牛杀得很神乎其神,他就有机会给国王表演杀牛。堪称解牛“达人”。
(“达人”通常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
素材积累:人生之道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平凡普通的工作也可以艺术化,从而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善刀而藏之”
——成功后可以踌躇满志,但不可得意忘形,要适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臣以神遇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大国工匠:给火箭焊“心脏”的高凤林
今年53岁的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0多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凤林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
在这30多年中,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给高凤林,高凤林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
高凤林每天晚上离开厂房时,都要回眸看看,“这有安全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在欣赏,高凤林觉得他们手上诞生的作品就像金娃娃,每一个都是他精心雕琢出来的。”
尽管高凤林是一名工匠,但对待自己的作品,就像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
--1.游刃有余:现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2.目无全牛:现在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3.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4.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成语积累--5.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6.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7.庖丁解牛: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8.善刀而藏: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贻笑大方,望洋兴叹,庖丁解牛,安知鱼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标新立异,朝三暮四,无中生有,东施效颦 ,呆若木鸡,枯鱼之肆,盗亦有道,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每况愈下,越俎代庖,御风而行,运斤成风,夏虫朝菌,绰约多姿, 大而无当,断发文身,跳梁小丑,槁木死灰,沉鱼落雁,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 ,执而不化,肝胆楚越,善始善终 ,虫臂鼠肝,不死不生,虚与委蛇 ,骈拇枝指 井蛙之见,黄钟大吕, 不钩不绳
通假字
  “向”
  “盖”
  “善”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
通“盍”
通“缮”
 “岁” “月”,名词做状语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词类活用
足之所履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而刀刃者无厚
视为之止
名作动,踩
名作状,每年,每月
形作名,厚度
动作名,目光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书面翻译以上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砉然向然
奏刀騞然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怵然为戒
助词,象声词词尾 / 助词,形容词词尾
助词,象声词词尾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一词多义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视为止,行为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介词,替、给
动词,解;动词,作为
介词,因为
介词,因为

合于《桑林》之舞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虽然,每至于族
介词,引出对象
介词,对于
介词,引出对象
介词,从

技盍至此乎?
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
而况大軱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疑问语气词,呢
介词,相当于 “于”,可不译
介词,相当于 “于”,可不译
疑问语气词,呢
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①路,道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②取道,经过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③道义,王道
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④思想,学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⑤天道,自然的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⑥风尚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⑦志向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⑧途径,方法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⑨同“导”,引导,疏导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⑩说,议论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①表示承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
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尚书》)
②表示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竟然,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1)副词
2.乃
(2)代词
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3)连词,又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谢谢倾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