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6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69张PPT)

资源简介

(共69张PPT)
古语有云“一夫敌百万之师”,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孙子兵法》中说,战争的最高境界: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论语》也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国就有很多优秀的外交使节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评价为“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我们看看他是用哪五论,如何妙语退秦师的。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导入新课
耿爽
面对外国记者的各种刁难问题,他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温柔一击”,常常使用成语、俗语回击,让外国记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次犀利反驳、邪魅笑容、谈笑间就成了无数人心中的金句男神,他的“耿式”微笑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汪文斌
在面对提问时,这个男人霸气外露,但周身洋溢着儒雅之风,似一个翩翩君子。年过半百,从青丝到白发,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爱国的心,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形象征服了许多网友的心他的言语刚柔并济,面对各国记者的刁难,他面容坚定,言辞犀利,获得了广大国人的认可。
华春英
在面对友好时,她以礼相待;在面对挑衅和污蔑时,她霸气回怼。每一次都可以智胜,每一次都巧妙的让对方无懈可击。她就是我们的“迎春花”,带着独有的善意和温柔站在这个外交战场上,毫不畏惧。
赵立坚
尽管他生来一副温文尔雅的亲和形象,但在外交战场上,他思维缜密,聪明果断,时常用一句句犀利的语言或者一次次刚强的举措,给对手致命一击。
导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天团”
刘勰《文心雕龙》中曾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今天,我们也来领略一个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外交官——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左传》
1、了解《左传》有关常识,熟练翻译全文,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实词、虚词、文化常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文言现象。)
2、赏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人物形象。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欲知《左传》,先知《春秋》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
孔子作《春秋》
《孟子·滕文公下》: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唯《春秋》乎。”
《孟子·离娄上》:“王者之迹息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作品简介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特点: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善于描写战争; 保存大量史料。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拓展: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相传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相关知识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如《史记》《明史》
史书体例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史书体例
5、通史与断代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如《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史书体例
“僖公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 。”
《春秋》用六个字简明扼要概括了这个事件。而《左传》在叙述秦晋围郑这场事件时,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详细。可以说,正因为《左传》才有了“春秋”的生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在这宏大叙事中寻找历史生活的细节,品鉴这其中鲜活的人物。
春秋笔法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但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第二,秦晋争霸,均需向外扩张,晋文公为争夺霸权向郑国发动战争,秦晋历史关系交好,秦晋围郑由此产生。
写作背景
解题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使......退。
师:军队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1)吸引读者,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2)介绍了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题目有何作用?
烛之武其人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记载:“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致到了朝堂之上,“左,步履蹒跚。
右莫不含笑”。
fán
氾南( ) 佚之狐( ) 无能为也矣( )
不知( ) 共其乏困( ) 若不阙秦( )
夫晋 ( ) 秦伯说( ) 夜缒而出(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使杞子、逢孙戍之( ) ( )
páng
wéi

gōng
yuè

zhuì
quē
zhì


正音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疏通文意,并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整体感知
初读释义
第1段
晋侯hóu、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fán南。
以:
于:
无礼于晋:
贰:
晋文公
秦穆公
贰于楚:
军: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以:因为,表原因。
于:对,表对象。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后)。
贰:从属二主。(古今异义)
贰于楚:于楚贰(介后)。
军:名→动,驻军、驻扎。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于)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以其无礼于晋
2.郑贰于楚
1.秦晋的友好关系
2.扩张争霸的野心




(秦晋之好)
起因
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
1.渲染紧张氛围,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
2.交代战争发生的原因,“无礼于晋”“贰于楚也”表明,矛盾主要在郑国和晋国之间,而郑国和秦国没有本质利害关系。
3.晋国和秦国的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为后文烛之武游说秦君、离间秦晋关系埋下伏笔。
从“秦晋围郑”看“精而腴”
继承《春秋》:“微言大义”
第2段
佚yì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wéi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言:
言于郑伯:
若使:
从:
之:
壮:
犹:
为也已:
是:
寡人:
也:
许:
言:名→动,说。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后)
若使:如果派遣。
从:听从。
之:主谓之间,取独。
壮:壮年,古代男子三十为“壮”。
犹:副词,尚且。
为也已:为:做。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
是:指示代词,这。
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谦称。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许:答应。
译文: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发展
情节发展
佚之狐举荐
夜缒而出
烛之武辞
临危受命
夜缒出城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
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
南宋·吕祖谦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如果此刻你也身处于朝堂之上,作为一名普通官员,你会怎么做?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佚之狐
心系国家,沉着冷静
慧眼识才,勇担责任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国军亲自来找你担当大任,如果你是烛之武,会做何选择?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郑国大夫,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文章写烛之武在受命时,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①推辞之语,暗示烛之武未受重用,并流露出些许委屈、牢骚和怨愤;
②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家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③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劝谏,诚恳自责。
烛之武
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知难而上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你作为国君郑伯,亲自来找下属出山,不曾料到受到下属的冷落牢骚,你会怎么做?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当郑国上下陷于危难之际,你作为国君郑伯,亲自来找下属出山,不曾料到受到下属的冷落牢骚,你会怎么做?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第3段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夜:
缒:
而:
亡:
以:
执事:
以:
鄙:
远:
其:
焉:
亡:
以:
陪:
夜:名→状,在晚上。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而:连词,表修饰。
亡:使动,使……灭亡。
以:介词,用,拿。
执事:办事的官员。
以:连词,表目的,“来”。
鄙:边疆,边远的地方。意动,以……为边邑。
远:形→名,边远的地方。
其:代词,这件事。
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亡:使动,使……灭亡。
以:连词,来。
陪:增加,增益。
译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坦言知亡、动之以情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第3段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厚:
薄:
以为:
东道主:
行李:
之:
共:
乏困:
厚:形→动,增加,变雄厚。
薄:形→动,削弱,变薄弱。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古今异义)
行李:外交使者。(古今异义)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共:“供”,供给。
乏困:形→名,缺少的东西。
译文: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第3段
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为:
赐:
朝、夕:
济:
而:
设版:
厌:
东:
封:
肆:
阙:
焉:
为:动词,给jǐ予。
赐:动→名,恩惠,好处。
朝、夕:名→状,在早上,在黄昏。
济:过河,渡河。
而:连词,表转折。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厌:“餍”,满足。
东:名→状,在东边。
封:使动,使……成为疆界。
肆:延伸、扩张。
阙:侵损,削减。使动,使……受损
焉:从哪里。
译文: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
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第3段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使杞qǐ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
阙:
以:
利:
唯:
译文: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祀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图:
说:
盟:
阙:使动,使…受损。
以:连词,来,表目的。
利:使动,使…得利。
唯:希望、祈请。
图:名→动,考虑。
说:“悦”,喜欢,高兴。
盟:名→动,结盟。
补充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他的宠妃骊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国君,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派人迎接晋献公之子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里克后又派人迎接重耳之弟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欲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土地予秦,寻求秦国帮助。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
惠公背约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为托词,食言毁约,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朝济而夕设版”是夸张说法。
高潮
故事高潮
见秦伯,陈利害
劝退秦师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巧设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课文探究
一、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
示弱
陈弊
明利
挑拨
图远
现在
过去
未来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③“舍郑无害,共其乏困”——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秦为晋赐,背信弃义”——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⑤“阙秦利晋,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课文探究
二、赏析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
示弱——善于揣摩心理
陈弊、明利——善于理利相济
挑拨、图远——善于利用矛盾
委婉迂回、层层深入——讲究语言艺术
秦伯好感度没有降低!
解析
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
灭郑无益于秦
(争取结盟)
晋有野心
(离间)
越国以鄙远——困难
亡郑以陪邻——失策
建议: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于秦有益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以史为鉴)
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举例论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推理论证)
不可靠
“以利说秦” “以诚动秦”“以史鉴秦”
译文: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人今义:妻子的尊称
及:达到因:依靠
敝: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所+动 知:通“智”
乱:(军队)散乱
易:交换
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还是。表商量语气
去:离开
之:句末助词
结局
故事结局
秦伯与郑人盟
晋军退兵
“退”的结果如何

怎样理解晋文公最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退兵理由?
“不仁”:秦伯背盟,不仁不义,但晋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无义。此理由使晋文公占据了道德高地。
“不知”:是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判断。失去同盟,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
“不武”:是对具体作战的精准考量。“以乱易整”,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
表现出晋文公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审时度势,春秋“霸主”风采可见一班。
秦穆公
以利为重
变化难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晋文公
以利为重
沉着应对
有政治家的风度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结论
富有才干,声名远播
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以国为重,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足智多谋
志士、勇士、
辩士形象
一身孤胆闯虎穴,三寸巧舌退强敌!
志士
勇士
辩士
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向秦伯陈述利害。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兵。
烛之武

烛之武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狡猾的一只狐
有人认为他太奸诈狡猾了,觉得他怕自己有危险就将年过古稀的烛之武推了出去,因此遭到许多唾弃,还被人称为“一只狐”。
佚之狐
随机应变的
胸怀与谋略
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听取意见
自我检讨
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
郑伯
在烛之武假设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中退兵。
雄心壮志、当机立断、谨慎周密
见利忘义?
秦伯
隐忍不拔的胸怀
和随机应变的谋略
即使取胜,也会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从而丧失争霸的实力与机会,何况胜算的把握并不是很大。所以晋侯以“不仁”“不知”“不武”三个理由明智地拒绝了,避免了晋国遭受更大的失败。
晋侯
游说艺术
机智善变的外交家
以“害”巧析形势
以“利”巧攻心理
以“史”巧施离间
讲究语言艺术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利晋
秦无益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助晋:西封阙秦
秦、晋离郑
出使缘由
不辱使命
亡郑:邻厚君薄
舍郑:有益无害
智勇双全
不卑不亢
行文思路
1、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写作特点
春秋是一个战乱纷纷、动乱的年代。各诸侯国为了获得自己最大利益,为了称霸中原,倚强凌弱,攻伐兼并。他们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正如孟子所说“春秋无义战”。而在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春秋,烛之武是一位英雄,一位在危难之时心里有国家、一位在个人与是非选择中有宽阔胸怀的英雄。
课堂总结
1、我国古代的几部编年体史书
(1)《春秋》,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孔丘依据《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
(2)《左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事详明的编年史。
(3)《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主编)。
2、春秋五霸
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通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3、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通假字
(4)失其所与,不知( )
“已”通“矣”,语气词
“共”通“供”,供给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3)秦伯说( )
古今异义
(5)亦去之
(1)敢以烦执事
(2)以为东道主
(3)行李之往来
(4)微夫人之力
今:主管事物的人
今:泛指主人
今: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尊称人的妻子
今:距离
古:您,对对方的敬称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古:出使的人
古:那人
古:离开
(1)以
以其无礼于晋( )
若亡郑以陪邻,敢以烦执事( )
因为,表原因
连词,来
一词多义
(2)且
且贰于楚也(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连词,又
连词,况且
(3)其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失其所与,不知( )
吾其还也( )
代词,它郑国
代词 ,这件事
自己的
表商量语气,还是
(3)之
子犯请击之( )
是寡人之过也(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何厌之有( )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们(秦军)
一词多义
(3)贰于楚( )
驻军,驻扎
意动,以……为边邑
对……有贰心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向东边
(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在晚上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7)越国以鄙远( )
(5)夜缒而出( )
(6)臣之壮也( )
(8)共其乏困( )
词类活用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②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1)判断句
特色句式
①(烛之武)许之 (主语)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主语)
③(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主语)
⑤以(之)烦执事(宾语)
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
(2)省略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②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
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于君有益)
⑤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3)倒装句
特殊句式
气质如华,以柔克刚
华春莹
铿锵有力,有理有据
赵立坚
幽默风趣,不卑不亢汪文斌
中国外交官——“外交天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齐桓公姜小白
秦穆公赢任好
宋襄公子兹甫
楚庄王熊(芈)侣
晋文公姬重耳
春秋五霸
谢谢倾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