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班级: 姓名:语文学科“教学测练评”一体化案课前阅读 (限时5分钟)请同学们速读下面的文字,了解课文相关知识,圈画重点。1.作者知识屠呦呦,药学家。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生药学专业。1955年毕业后曾接受两年半时间的中医培训,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其间先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2.背景知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因此,很多非洲民众尊称其为“东方神药”。青蒿素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2011年,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她亲笔撰写获奖感言。这篇文章是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以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的。3.文体知识——演讲稿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稿要求具备四个特点:针对性、鲜明性、条理性和通俗性。4.知识链接(1)拉斯克医学奖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该奖项于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2)科学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通过一个或多个变量的变化来评估其对一个或多个变量产生的效应。 统计方法: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差异法:通过考察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确定在这两个场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个不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文献调查法: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文献材料,全面、正确地研究某一问题的方法。 实地调研法:对在实地进行调研活动的统称。5.读准字音(1)青蒿素( ) (2)精髓( ) (3)瑰宝( ) (4)呼吁( )(5)疟疾( ) (6)肘后( ) (7)衍生物( ) (8)羟基( )(9)砒霜( ) (10)活血化瘀( ) (11)冠状动脉( )一课时 活动一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请依据文中小标题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并说明设置小标题有何作用。2.青蒿素是人类的一个重大发现,为人类战胜疟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作者为什么说青蒿素的发现只是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3.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过程。活动二 感受科研艰辛,体会科学精神4.研读课文,说明屠呦呦及其团队在研发青蒿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屠呦呦团队运用了什么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研究精神?填写下表。困难 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精神收集了2 000个方药,从中挑选和提取抗疟方药 实验研究法、统计方法 ①② 实验研究法 ③青蒿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但实验结果很难重复 ④ ⑤⑥ 实验研究法 ⑦⑧ ⑨ ⑩5.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疗效,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活动三 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语言魅力6.下列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1)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 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2)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7.作为一篇学术性很强的演讲稿,本文语言准确、严谨而又不失生动性,请结合下列句子加以分析。(1)其提取物显示有一定的抗疟效果,然而,实验结果很难重复,而且似乎与文献记录相悖。(2)“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青蒿素是中医药学给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8.成语积累(背诵)(1)杏林春满:杏林春意盎然,用来赞扬医术高明。 (2)悬壶济世:比喻行医救人,赞颂医生救死扶伤的高尚品德。 (3)君臣佐使:中药方剂组成配伍的比拟词。针对病因或主症的主要药物为君,辅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为臣,治疗兼症或消除主药副作用的药物为佐,引药直达病所或起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为使。后引申为上下各守其职。 (4)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杜,阻塞。渐,事物发展的开端。 (5)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9.作文速递 三千年前,我们的先祖观察尺蠖软且细长的身体屈伸而行,触发灵感,留下了“尺蠖之屈,以求信(同‘伸’)也”的哲思。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创造性地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模拟尺蠖的运动,提高了火星车在复杂地形自主脱困的能力。最近有信息传出,美国宇航局最新设计的月球车借鉴了中国火星车的设计,将以一种像尺蠖爬行一样的协调方式移动轮子,中国科学家回应:欢迎共享。(1)[佳作示范] 善寻灵感敢创造,共享成果展未来读史三千年,先祖观尺蠖之态而触发灵感,留下深刻哲思,助我国火星车创造性更新系统,为美国月球车设计提供借鉴。以我之见,上述事件蕴发展之理:我辈应善寻灵感敢创造,共享科技成果,使人类未来光明且同归。灵感蕴于精微处,须弥藏身芥子中。灵感是创造与共享的前提,我侪应以如炬慧眼识之,激发创造灵感。正所谓“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万物之中蕴万事之理,即“灵感”。而灵感是创造的源头活水,以思想启迪之光助人打破僵化思维,进而可有目的、有方向地创造、共享。念往昔,若无怀特兄弟观飞鸟翱翔身姿而萌发“飞机”之灵感,何有今人“共游青云间”的出行方式?若无中华先祖以观察尺蠖前进之姿而产生“求信于屈”的灵感,何来今人模拟尺蠖,创造性设计火星车系统的能力?又何来美国对此成果的借鉴?由是观之,灵感是创造之母,是有可共享之物的滥觞,我们应以善于发现的如炬慧眼,于外物中觅灵感,以有创造之果。“创造”是连接“灵感”与“共享”两物的桥梁,以实际践履将灵感落色成图,为共享提供物质基础。“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等待的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毕加索之言不谬,创造是世界所需,时代所唤,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举动,是新成果的缔造手段。若无中国科研人员敢于创造新型系统、创造性运用灵感于实践,那么先祖的灵感亦不过为一纸空文,于今世无补。“创造”若无,人们因循守旧亦步亦趋于前人足迹下,又何来供他国借鉴的独创成果?幸有探火人敢创造善创造,以创造之手培植新型火星车系统之果。由是观之,创造为社会赋能,是“灵感”的落脚点与“共享”的起点,使灵感发挥妙用、开启共享之路。共享是前两者的成果体现与再升华,将灵感与创造之成就置于多元平台,在交融互鉴中迎来光明再发展前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共享是时代的趋向,当今世界面临种种狼烟乌云,唯有各国共克时艰,同舟共济,发挥各自智慧成果,使科技在交流中获得借鉴之利,生机焕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共享成果是新成果创造的良方,为其提供优秀借鉴,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创造。美国以中国火星车为借鉴,设计新月球车,亦可反为中国月球车发展提供先范,共助世界航天事业发展。“悟道九万里,静观物中智。”值此五四青年节,愿复兴中学之生皆能明灵感、创造、共享之理,展我青年光彩,共创美好未来。(2)时新素材 张绍铃院士:40年深耕,只为实现中国“梨园梦”张绍铃是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深耕40年,他创立南京农业大学梨研究团队,率先破解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的产业问题,领衔完成国际首个梨全基因组图谱和蛋白组全景图谱,选育好吃、好种又好卖的“宝藏好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实现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梨研究从无到有、到国内一流、到国际领先的“三级跳跃”。作为“梨首席”,他笃定专注、脚踏实地,始终如一致力于将科技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心系百姓消费需求、不忘带领农户致富增收,“我希望有一天,‘梨业强、梨农富、梨园美’的‘梨园梦’在中国大地上成为现实。”张绍铃说。适用主题 敬业奉献、科技强国、关注民生等。运用示例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敦煌女儿”樊锦诗从大学毕业起就扎根大漠,几十年如一日,静心笃志、潜心研究敦煌文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实现“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两弹元勋”邓稼先坚守戈壁数十载,无惧风餐露宿,“用最原始的办法”破译原子弹的奥秘;“梨首席”张绍铃走遍20多个主产梨省份的120多个县市,为各地梨产业把脉问诊,一心只为“梨业强、梨农富、梨乡美”。知识铺垫5.(1)hāo (2)suǐ (3)guī (4)yù (5)nüè (6)zhǒu (7)yǎn (8)qiǎng (9)pī (10)yū (11)guān一课时 1.(1)第一部分(1~4段):屠呦呦就获奖表达感谢,追溯自己的医学初衷。第二部分(5~15段):讲述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过程。第三部分(16~20段):讲述青蒿素的发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重要作用。第四部分(21~25段):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2)作用:①每个小标题能够体现不同的内容,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②每个小标题能够简要概括具体语段的核心内容,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2.用词准确而严谨。①就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体而言,这确实是“一小步”,因为这只是解决了众多疾病之一;②“一小步”也可见屠呦呦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骄傲自满,这表现了作者的谦逊态度。3.①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②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从中草药中寻找并提取可能具有抗疟疗效的成分;③收集了2 000个方药,加热提取,进展甚微;④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改为低温提取,保存抗疟有效成分;⑤成功得到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4.①不懈探索的治学精神 ②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进展甚微 ③锲而不舍的实证精神 ④文献调查法、差异法 ⑤转换思路的创新精神 ⑥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 ⑦敢为人先的忘我精神 ⑧将天然分子变为药物,需要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 ⑨实地调研法 ⑩团结协作的攻坚克难精神5.(1)内因:①有扎实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强。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且全面而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医学,这些为其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②锲而不舍的研究态度。在漫长的抗疟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经历了诸多困难,但他们坚持到底,不畏艰难,最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③善于汲取经验,勇于创新。屠呦呦从历代的中医药学典籍中汲取经验,取得了创新性突破。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2)外因:①中医药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医药研究,因而能取得成功。②团队的力量。国家提供了研究平台,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在抗疟研究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这漫长浩大的工程是“523”项目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6.(1)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发现青蒿素的艰难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物的不易,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2)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说明青蒿素的发现和奎宁的发现一样,都得益于中医药学,突出了中医对人类的贡献,并引出下文对中医作用的介绍和国际合作的呼吁。7.(1)用“一定”作定语,限制了“抗疟效果”的程度;用“很难”“似乎”作状语,限制了实验结果的可能性。使说明推理更准确,更严谨。(2)这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充分生动地肯定了青蒿素的价值,又表达了对祖国中医药学的热爱、赞美、感激、崇敬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