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时间的脚印》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
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却不可捉摸。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铜壶滴漏
钟表
日历
岩石
琥珀
化石
化石
时间还把脚印留在了许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还有无数的宝藏……
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内容。
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作者
简介
陶世龙(1929—),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中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掸( ) 山麓( ) 沟壑( )
踪迹: 装置:
粗糙:
腐蚀( ):
沙砾( ):
龟( )裂:
帷( )幕:
海枯石烂:
dǎn


文中指仪器。
不精细,不光滑。
jūn
shí
沙和碎石块。

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
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幕。
行动所留的痕迹 。
wéi
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字词疏通
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 指出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结构层次
1.找出全文中的独句段有几段?分别是哪些段落?
9段(1、5、7、11、13、18、22、24、27)
2.这些独句段中,有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思考这些句段的具体作用是怎样的?
文章内容
1)“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5)
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
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
承上启下,引出说明对象,即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引出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
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
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
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
承上启下:总结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内容,引起下文对岩石保存更多历史痕迹的说明。
总结上文:岩石可以记录地壳的活动。
承上,凸显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
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题,有何作用?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时间人格化,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说明了时间在世间留下了踪迹。
②题目生动形象,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小诗有什么作用?
①把时间拟人化,照应题目;
②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重点研习
一、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
提示一:读第7—18自然段。
提示二:岩石经受着阳光、霜雪、风沙、空气、水流、生物和人类的“攻击”。
山崖裂缝——崩落——旅行——沉积——堆压——新岩石
重点研习
二、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
提示一:读第19—21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 运动等方面去思考。
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
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
重点研习
三、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
提示一:读第22—26自然段。
提示二: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
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
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
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
重点研习
四、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提示一:读第27—29自然段。
提示二: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重点研习
五、明确说明方法
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简析其作用。(在课文相应位置做批注)
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创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明确:1.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重点研习
五、明确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
2、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重点研习
五、明确说明方法
3、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明确: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一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
重点研习
六、理解说明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在文中做批注)
1、“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句中“大约”一词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明确:“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它后面的时间是估计的,不是准确的;如果去掉,时间就变成准确的了,可能与事实不符。“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重点研习
六、理解说明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在文中做批注)
明确:该句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 (从说明语言上分析该句特点)
重点研习
六、理解说明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在文中做批注)
3.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明确:“可能”表猜测。“很可能”说明“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是猜测的,并不肯定,但可能性很大。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
化石吟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 载的世界又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Page 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本课,我们再次复习了说明文的语言和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作者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