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六国论》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六国论》导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资源简介

《六国论》导学案
学习提示
1.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深化理解,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把握本文中苏洵的论证逻辑,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3.赏析《六国论》与《阿房宫赋》不同的艺术特色。
4.学习文中体现的责任与担当以及以史为鉴、针砭现实的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把握本文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2.学习难点:把握本文中苏洵论证逻辑,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赏析本文与《阿房宫赋》不同的艺术特色。
学习任务
预习任务:
1.诵读全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查询生僻字读音。
见《优化设计》P179。
学习任务一 通读文本,把握内容思路
(一)解读题目,了解背景
1.解读题目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2.社会背景
见《优化设计》P179。
3.作者介绍
见《优化设计》P179。
知识卡片: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属于史论文。
(二)通读课文,理清基本论证思路
1.如果苏洵以“六国破灭论”为副标题,请你帮他拟一个正标题,拟如何拟?为什么?
提示:以地赂秦,丧钟长鸣——六国破灭论
赂秦丧国,呜呼哀哉——六国破灭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朗读全文,圈画彰显文思的句子,为每一段落提炼一个中心句,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第一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二段:赂秦力亏,致国颠覆
第三段:不赂亦丧,不能独完
第四段: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3.借助表格,概括内容
段落 提炼中心句 论证逻辑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考:
段落 提炼中心句 论证逻辑
第一段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是什么
第二段 赂秦力亏,致国颠覆 为什么
第三段 不赂亦丧,不能独完 为什么
第四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怎么办
学习任务二 研读文本,体会严密论证逻辑
小组合作: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需要完成以下三个小任务。
1.朗读该段内容,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圈画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两位同学完成)
2.各组回答相应问题:
第一组: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第二组: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第三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组: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3.学贵有疑,大胆提出你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一)研读第一段
1.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一位同学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圈画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参考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弊在赂秦也——判断句
2.回答问题: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分论点一);不赂者以赂者丧(分论点二)。
(二)研读第二段
1.一位同学朗读第二段,一位同学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圈画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参考译文: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这样看来,秦国最大的欲望,各诸侯国最大的祸患,本来都不在于战争啊。想想他们的先人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这么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土地却很不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草芥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一夜安稳觉。一起床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而暴秦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它们就越厉害。所以双方还没有交战,强弱、胜负就已经断定了。以至于六国发展到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这话说对了。
古今异义词: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含转折。)
②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特殊句式: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指代“土地”)
②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和秦国”,为后置状语,应调至“五战”前)
2.回答问题: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可以用表格、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来回答。
明确:论证的观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论证内容、论证方法:
①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②战败而亡——贿赂所亡(从数量上,对比论证),
③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④地有限——欲无厌(从程度上,对比、事实论证)
⑤薪不尽——火不灭(从道理上,比喻、引用论证)
秦国 得百倍 大欲 得难 无厌 侵急 不灭
六国 失百倍 大患 献易 有限 奉繁 不尽
角度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三)研读第三段
1.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一位同学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圈画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参考译文:齐国人未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呀。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保住自己的国土,坚持正义不去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打了五次仗,两败三胜。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两次打败了他。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不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别国灭得差不多的形势下,可以说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打败仗而亡了国,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人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在领兵打仗,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抗衡,结局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呢。
重要虚词:
洎牧以谗诛(因为,介词)
至丹以荆卿为计(用,介词)
古今异义词:
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义:不去;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等)
特殊句式:
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和秦国”,为后置状语,应调至“五战”前)
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诛”在意思上表被动,被诛杀)
2.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苏洵对三个国家的感彩有何不同?请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
明确: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彩
齐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鄙夷
燕国 以荆卿为计 赞美
赵国 牧以谗诛 惋惜
(四)研读第四、五段
1.一位同学朗读第四、五段,一位同学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圈画出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参考译文:可悲啊!六国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跟随六国灭亡的老路(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的下面了!
重要虚词: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介词)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凭借,介词)
特殊句式: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用“为……所……”表被动)
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比秦”,为后置状语,应该调到“弱”之前)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句,“大”为后置定语,应该调到“天下”之前)
2.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第四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六国破灭,启示下文规劝北宋统治者。两段层层递进,由表及里。
对比论证:明比六国与秦国,暗比宋朝和辽、西夏。谈论古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学习任务三 辨读文章,提升理性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苏辙《六国论》:六国决策者目光短浅,不识“天下之势”,彼此“背盟致约,以自相屠灭”,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突”,从而自食恶果,相继灭亡。
苏轼《六国论》:“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六国得以暂时生存,还是因为善待了 “士”。秦国“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秦国不善待士,所以导致了灭亡。
问题:有同学对苏洵的《六国论》提出质疑,六国破灭的原因有很多,为何苏洵重点论述“弊在赂秦”呢?作者论六国时为何不作纯客观分析,而是对六国“责其不争,哀其破亡”。在秦和六国之间,作者为何仇视秦国而亲六国?请你结合苏洵所处时代背景回答。
明确:①北宋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强敌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②苏洵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意思是行文要评论当世重大紧要的事件,并实施在当今。③《六国论》属于史论文体,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类文本阅读
苏洵:中年发奋,逆袭成“人生赢家”
《三字经》在谈到古人勤学读书的时候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位苏老泉就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与儿子苏轼、苏辙的少年成名不同,苏洵年少时纵游天下,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在三十七岁时却又经历科举失败。此后他调整了治学方向,放弃科举考试,闭门苦读十数年,终于大器晚成,不仅创作了《六国论》等流传后世的经典政论文,实现了跻身仕途的梦想,还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一门三文豪”的千古佳话。
年少贪玩,受兄长影响幡然醒悟
公元1009年,苏洵出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市)。苏家不仅家风优良,还有着很浓厚的读书氛围。苏洵的父亲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倾其钱财,购置了大量书籍置于书房。苏轼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他祖父购置的书如汗牛充栋,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中。
苏洵的两个哥哥都十分喜爱读书,大哥苏澹读书刻苦认真,可惜身体不佳,求取功名未能如愿。二哥苏涣天资聪慧贤良,从小喜欢读书,也终于不负众望,在公元1027年,考得进士及第。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洵却不像两位哥哥一样那么爱读书。他天生聪明,辩智过人,但少年时代却不爱读书。在苏洵12岁时,苏序专门请了先生来教三个儿子。每当先生讲课,苏澹、苏涣正襟危坐,专心听讲,唯有苏洵对先生所讲授的声律、平仄押韵等做文之道不感兴趣,甚至干脆跑出课堂到郊外去游山玩水,他自己后来也在文章中说起当年顽劣的自己,“予昔少年,游荡不学”。这段事也被欧阳修记载在《苏君墓志铭》之中:“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苏洵转变了学习态度呢?影响因素之一是苏洵母亲史氏病故,这一变故让苏洵发现生命的有限与短暂,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除了游玩山水是否应做有意义的事情。奔丧回来的二哥苏涣,早就听闻这个弟弟喜好山水,便让他写些文章,这本是一个自然的要求,苏洵却捉襟见肘,腹中文墨全无。为了帮助苏洵,苏涣心生一计,决定让苏洵重修苏氏族谱。在编写族谱的过程中,苏洵了解到了先祖们勤学奋进、施展抱负的精彩人生,不禁备受鼓舞,顿觉自己荒废时间的可耻,这才决心发愤读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