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1. 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相关说明方法。
2. 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 。
3.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 人 论 世
01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认识作者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6]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97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果,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认识作者
认识作者
宛敏渭(1910-2000),又名竹邦,庐城镇人。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专科。
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曾任安徽省气象测候所所长、视导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物候组组长;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顾问,北京气象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气象委员。是中国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开创人之一。 著有《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与竺可桢著有《物候学》等书。
说明方法
文体知识——说明文
举例子(充分具体) 列数字(具体准确)
打比方(生动形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
下定义(科学严密) 作比较(突出)
作诠释(详细) 引资料(科学权威/更有趣)
摹状描 画图表(使人一目了然,更直观)
文体知识——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分类
定义
整 体 感 知
02
花卉 譬如 俄顷 萃
瀛州 滹沱河 瀼西 觳文
羌笛 瘟神 相得益彰 怜悯
称道 吹嘘 参天 蕃
涪 绉
huì

qǐnɡ
cuì
yínɡ
hū tuó
rànɡ

qiānɡ
wēn
zhānɡ
mǐn
chēng

cān

zhòu
fān
读准字音
称道不置:    
至理名言:
相得益彰:
表示常常谈起,置:停止
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彰:显著
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词语积累
整体感知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找出文中作者对于物候的定义
——解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部分:
交代说明的内容及目的。
(1、2段)
(3一7段)
列举大量的唐宋诗句来揭示物候现象和规律。
8段
总结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指明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6、7段)
3一5段
具体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自渎课文,梳理文章各部分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文 本 研 读
03
文本研读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2“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和“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两句话矛盾么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无言,但它有标示自己年龄的方法;花卉无言,却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话语”系统一一花开花落,彰显四季的变化。
从课文内容来看,很多植物、候鸟虽不能言语,但都能反映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定的物候现象,具有暗示自然规律的作用。
阅读第一部,思考问题
文本研读
3.可见,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是什么 (从原文找出来)
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阅读第一部,思考问题
4、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唐宋大诗人写诗的目的是什么
文本研读
阅读第一部,思考问题
5、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
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文本研读
阅读第二部,思考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物候的“诗句”,分别包含了怎样的物候现象呢?
诗人 诗句 物候现象
白居易
李白
王安石
李 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杜甫
陆游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且这循环随气侯转移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洛阳三日飞胡沙
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文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杨柳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
不同的候鸟标志着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物候
候鸟可以预告农时
文本研读
阅读第二部,思考问题
2.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不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以时间为顺序,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吗?
文章从第3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都是以实例来说明唐宋诗中的物候,这几段是以物候为类别说明的,没有把唐代和宋代的诗分开而是将其结合起来,表明他们相似或相同的景物描写,相同的语言。
文本研读
阅读第二部,思考问题
王安石对“绿”字的推敲,以及作者联系实际对这具诗的进一步说明,体现了语言之妙和科学之真。请简要分析
“绿”字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这里作使动用法,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直观写出春风吹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
这句诗还能说明物候有区域性,结合开封、洛阳一带的实际情况,体现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文本研读
阅读第二部,思考问题
3.“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标志”一段中引用了大量的材料,目的何在?
在读文章时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系,关注这些诗句中涉及的地点变化,就会发现树木抽青是随地点变化的,从而表明杨柳抽青因地点不同,在时间上也有早晚。
文本研读
阅读第二部,思考问题
4.抽青和绿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分两段来写?
第4、5段各有侧重:
第四段侧重表达绿就是一种标志,
第五段侧重于以杨柳这一事物为例来谈春天到来的早晚。
从第四段到第五段是由面到点,由抽象到具体。
文本研读
阅读第三部,思考问题
课文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提醒读者注意物候变化是有区域性的,而且古今也有差异,要注意把我国的物候现象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物候现象结合起来分析研究,为我们学习物候知识指出了正确的方法,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说明,使文章的说明更严密。
结构上:总结全文。
文本研读
——探究说明方法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江上朱楼新雨晴,滚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
举例子
充分具体地说明了唐宋诗人的诗句中所描述的物候知识,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句子进行分析。
文本研读
——探究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句子进行分析。
分 类别
按季节分类:将诗中所反映的物候现象按季节进行分类说明。
按动植物分类:把诗中涉及的物候知识按照植物和候鸟等不同的动植物类别分别阐述。
在说明初春的物候时,提到杨柳抽青是初春的代表,像唐代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和刘禹锡的“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都表明了杨柳在初春的状态。
如先讲植物方面芳草的枯荣、花木的抽青等现象,再讲候鸟方面燕子、杜鹃、布谷等在不同时节的表现。
文本研读
——探究说明方法
作比较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句子进行分析。
不同区域比较:对比不同区域的物候差异。
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在江南春风带来的是草木抽青,而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通过这样的比较,突出了物候的区域性特点。
文本研读
——探究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句子进行分析。
引资料
引用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来说明大诗人能掌握大自然的语言,将其凝于笔端,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从而引出对唐宋大诗人诗中物候的讨论。
文本研读
——探究说明方法
再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哪些语言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了准确性?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他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引用谚语和俗语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体现了生动性。
文本研读
——探究说明方法
“三四十亿年” “到如今”——表示时间上的限定,“初步”表示程度上的限定,“从这一角度看来”表示范围上的限定,说明了不同的自然景物与物候的关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再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哪些语言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了准确性?
1.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2.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3.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写作特色
1.课文广征博引,知识性与文学性融为一体。
课文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说明文,但因为从唐宋诗词切人,就显得比较新颖。课文不仅引用较多的唐宋诗文,还引用其他文献资料,使得课文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充满浓厚的文学色彩。而引用的多为经典的、为读者所熟悉的诗歌,又给人以亲切感。同时,作者采用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等多种说明手法,增强了说明的多样性和行文的生动性。
2.课文情理兼具,寓情于理。在介绍科学知识时,作者还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融人其中,使得课文多了一些情感的表达、哲理的思考。
如开头引用“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诗句时,作者就概括说明:做科学研究,主要的任务就是“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最终达到“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目的。在介绍唐宋诗人时,说他们之所以能在物候的歌咏方面做出杰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表现出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
课文总结
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唐宋诗人诗中植物、候鸟所反映的物候知识,说明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并指明了物候研究的方向。作者结合人们熟知的唐宋诗句来介绍科学知识,巧妙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融为一体,专业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使课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作者又能从唐宋诗句中发掘出常人所未见的物候知识,显示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