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课件(共5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课件(共55张PPT)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宛敏渭
竺可桢

古典中国风国学文化



唐宋大诗人
诗中的物候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好,现在大家先不用急着回答,打开课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从课文中找一找答案,看看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啊?
contents
文学常识
主题思想
初读感知
重点探究




目录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
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作者简介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一个小商人家庭。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
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9年起屡次被选任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
1934年参与创建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生平
介绍
1949年担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同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地学学部主任;
1950年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
1956年“综合考察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竺可桢担任委员会主任;
196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4年2月7日去世,享年84岁 。
作者简介
又名竹邦,庐城镇人。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专科。他从30年代就开始气象学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的农业气象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曾任安徽省气象测候所所长、视导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物候组组长;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顾问,北京气象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气象委员。是中国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开创人之一。
著有《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北京的自然历》等书,与竺可桢著有《物候学》获全国优秀图书。
宛敏渭(1910-2000)
宛敏渭
写作背景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说明文概说
所谓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知识。以说明为主,是区别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的标志。
文体知识
说明文分类
(一)按说明对象分
1.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2. 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如《敬畏自然》。
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总能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
文体知识
说明文分类
(二)按语言风格分(说明语言的特色、说明语言的生动程度等)
1. 平实说明文:平实说明文常常是直截了当地说明对象。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选用平实说明的说明文一般是以解释科学原理,说明制作过程、步骤,或介绍建筑物等为主的文章。适用于说明科学性及条理性较强的说明文,更多的是给读者以理性认识。
2.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常常用较形象的手法来说明事物,使被说明的事物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采用生动语言的说明文大多是文艺小品和科普读物,这类文章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又强调文章的生动性。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就属于科学小品文。
文体知识
说明文分类
(三)按说明体系分
1. 自然科学说明文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即科技说明文,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科技发明或发现方面的文章,如环境保护、太空探测、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如《大自然的语言》。
2. 社会科学说明文
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文章。社会科学方面的发展状况、科研动向和最新科研成果的文章都属于这一类。如《颅脑与肠脑》。
文体知识
说明文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一)总分式
这是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
1. 总—分,如《苏州园林》(先总体概括,再分说,结尾没有总结性的语言)。
2. 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说,最后再总结)。
3. 分—总。
(二)递进式
这是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为递进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如《向沙漠进军》。
文体知识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
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介绍说明。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文体知识
说明方法
举例子(充分具体)
列数字(具体准确)
打比方(生动形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
下定义(科学严密)
作比较(突出)
作诠释(详细)
引资料(科学权威/更有趣)
摹状貌
画图表(使人一目了然,更直观)
文体知识
儒家思想

字词积累
贾思勰 黄宗羲 瀛洲 瀼西
縠文 花卉 譬如 疾苦
称道 吹嘘 参天 滹沱
蕃 涪 绉
xié




chēng
ráng
huì
yíng

cān

zhòu
fān
hū tuó
称道不置:    
至理名言:
相得益彰:
表示常常谈起,置:停止。
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彰:显著。
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
初读感知
1.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是指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一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 、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节的变化。
2.解题
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初读感知
3.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交代说明的内容及目的。
第二部分(3—7):列举唐宋诗句揭示物候现象和规律。
第一层(3—5):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第二层(6—7):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的物候知识。
第三部分(8):总写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指出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重点探究

重点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重点探究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3.“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无言,但它有标示自己年龄的方法;花卉无言,却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话语”系统——花开花落,彰显四季的变化。
从课文内容来看,很多植物、候鸟虽不能言语,但都能反映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定的物候现象,具有暗示自然规律的作用。
重点探究
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唐宋大诗人为什么能对物候的歌咏有杰出的成就?
3.作者引用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1.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本质,反映物候规律。
2.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
重点探究
阅读课文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什么?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3.说明杨柳抽青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域广。
重点探究
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哪些物候现象?请填写下表:
诗 人 诗 文 物候现象
重点探究
诗 人 诗 文 物候现象
白居易
李白
王安石
李 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杜甫
陆游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循环随物候转变。
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洛阳三月飞胡沙
物候有区域性
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侯鸟与物候的关系
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先动意先香。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侯鸟可以预告农时
重点探究
阅读课文最后一段
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提醒读者注意物候变化是有区域性的,而且古今也有差异,要注意把我国的物候现象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物候现象结合起来分析研究,为我们学习物候知识指出了正确的方法,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说明,使文章的说明更严密。
结构上:总结全文。
写说明文讲究一定的方法,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本句运用 的说明方法,从而 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点。
语言:哪些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了准确性?
语言赏析
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四十亿年” “到如今”——表示时间上的限定,“初步”表示程度上的限定,“从这一角度看来”表示范围上的限定,说明了不同的自然景物与物候的关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引用谚语和俗语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
语言赏析
本文作者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把情感的表达、哲理的思考融入其中。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说明。
如课文开头就提到,做科学研究,主要任务就是“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最终达到“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目的。
在介绍唐宋诗人时,说他们之所以能在物候的歌咏方面作出杰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表现出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
课文最后,作者指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共同讨论,指明了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
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
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是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只是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就是唐宋诗中的物候。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内容比较单一。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中描写出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表示春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
(2)表示夏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
(3)表示秋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
(4)表示冬天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
⑤②

①④
⑥③
1.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2.文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说说文段中划线句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能否将句子中加点词删去?为什么?
5.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题型盘点
题型一:概括文段主要内容
答题方法: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注意摘取原文,尽量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重点关注首句、尾句(总结)以及过渡句(承上启下)。
题型盘点
题型二:文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方法:掌握说明方法含义及作用
答题模板:文段中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突出/解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的作用”。
题型盘点
1.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做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说明方法
2.举例子
通过举出常见实例来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举例子必须让人觉得有真实感。
举例子能够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使抽象、复杂的事情或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例句: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说明方法
3.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做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
作用是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使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使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
例句:石拱桥的桥墩成弧形,就像虹。
说明方法
4.作比较
(1)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2)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做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
例句: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
说明方法
5. 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是帮助读者掌握特征,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晰。
例句: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说明方法
6.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准确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依据。
例句:在这层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岩石造成的大陆,大致占地球总面积的十分之三,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十分之七都是海洋,称为水圈。
说明方法
7.引用
即引用一些与说明对象有关的资料、故事、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来补充说明或作为说明的依据。
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或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
例句: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说明方法
8.作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概念作出解释,或者用词语释义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某些特点。
作用是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说得更清楚具体。
例句: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
说明方法
9.列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列图表的方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使读者直观、一目了然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例句:有人统计了4197种花的颜色,做了如下的分类:
颜色 白 黄 红 蓝 紫 绿 橙 茶 黑
种数 1193 951 923 594 307 153 50 18 8
说明方法
10.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这种说明方法和表达方式中的描写要区分开。
例句: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说明方法
题型三:说说文段中划线句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即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答题方法: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表推测(可能,也许,大概,大约)
“加点词”表示可能、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防止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②表程度(更,只有,仅,往往,最,比较,通常,当)
“加点词”表示这是在与其他事物相对比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题型盘点
题型三:说说文段中划线句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③表范围(当时,目前,有记载)
“加点词”限制了范围,排除了其他可能出现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④表限制(至少,特别,据说,常常,传言,资料表明)
“加点词”表示这一说法是不具有科学依据的,没有确凿的证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答题模板:解释加点词的意思,解释加点词所在句子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题型盘点
题型三:说说文段中划线句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指出句子中句式的使用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1)这段话用了(反问句,疑问句,设问句,排比句,否定句),句子大意,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使得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顶针,设问),把说明对象比作??/赋予说明对象??/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使得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题型盘点
题型四:能否将句子中加点词删去?为什么?
答题方法:
不能删去,解释词语意思及在句子中的作用/表达效果(表推测、程度、范围、限制),如果删去,句子意思会变得(绝对化/不科学/不严谨/不准确),因此不能删去“加点词”。
题型盘点
题型五: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答题方法: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的作用。
题型盘点
题型五: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
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
题型盘点
题型五: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介绍说明。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
题型盘点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