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自然灾害与防治 (共2课时课件41张+教案)2024-2025学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自然灾害与防治 (共2课时课件41张+教案)2024-2025学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资源简介

(共12张PPT)
第6章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图版
第2课时 洪涝灾害的防治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综合思维)
2.说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针对自然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人地协调观)
三. 洪涝灾害的防治
遥感卫星预报
储备救灾物资
救灾人员
及时调动
(防护林)
防灾工程
防灾减灾
三. 洪涝灾害的防治
1.植树造林
发挥植被航养水源的作用,延缓洪水的形成、削减洪峰
发挥植被保持水土的功能,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淤积、河道淤塞等问题
三. 洪涝灾害的防治
2.河道整治
稳定河岸,控制和改善河道发展趋势
提升汛期行洪能力,降低汛期水位
3.水利枢纽工程
发挥其拦洪滞洪、削峰错峰等作用,从而减少淹土地面积、受灾人口以及经济损失
三. 洪涝灾害的防治
4.监测预警
5.物资储备
当洪涝灾害发生时,救生衣、救生艇、沙袋等物资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集水文、气象信息,进行中短期天气、水情预测预报,从而进行防洪预紧
三. 洪涝灾害的防治
6.海绵城市
7.其他
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
增强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实现“小雨蓄起来、中雨排出去、大雨别成灾”的效果
防汛抗洪应急预案
调运防汛抢险物资
做好灾后隐患排查
回复重建工作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
防范化解灾害风险
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三. 洪涝灾害的防治
课堂小结
资源灾害与防治
概况
种类
措施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地震与地质灾害
干旱
寒潮
台风
洪灾
涝灾
地震与地质灾害
随堂习题
1.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防洪工程措施的是( )
A. 修建水库 B. 整治河道 C. 植树造林 D. 修筑堤坝
2.防洪的非工程措施中,不包括( )
A. 洪泛区土地管理
B. 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C. 修建分洪区
D. 洪水保险
C
C
随堂习题
3.当洪水来临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 迅速游泳逃生
B. 立即爬上屋顶、大树等高处
C. 顺着洪水流动方向奔跑
D. 在室内等待救援,紧闭门窗
B(共29张PPT)
第6章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中图版
第1课时 地震与地质灾害 气象与洪涝灾害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综合思维)
2.说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针对自然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人地协调观)
常年降水稀少的沙漠
某年某地降水异常偏少
自然常态,没有造成危害
自然异变,造成危害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自然异变+造成危害
1.自然灾害——概念
地震与地质灾害
气象与洪涝灾害
海洋灾害
生物灾害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1.自然灾害——类型
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
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种类多
分布广
频率高
损失大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1.自然灾害——特征
滑坡
泥石流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地震
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持续约23秒,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共计造成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374643人不同程度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2.地震
影响
建筑物损坏或倒塌;
交通、通信中断,人员伤亡;
引发其他严重的次生灾害
含义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时引起的震动现象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2.地震
成因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分布
西南地区、台湾地区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3.滑坡和泥石流
含义
含义
斜坡上的不稳定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危害巨大
山区突然爆发的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的洪流
分布
集中在中西部山区,西南地区最集中
成因
1. 夏季降水多
2. 山区多山、坡陡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3.滑坡和泥石流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归纳】区分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可以无水参与
必须有水参与
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你正在野外露营,突然发生了泥石流,
这时你应该……
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个人自救挑战」
你正在教室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
这时你应该……
迅速躲在课桌下,保持冷静有序撤离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洪涝
干旱
台风
寒潮
1959—1961年,全国连续3年的大范围旱情,使农业生产大幅下降,人民生活困难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就减少1000万人
2024 年 6 月,河南数次因为大旱登上热搜。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表示,2024 年 5 月,河南省降雨量比正常情况少 70% 以上。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含义
某地某一时段内的降水量相对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
影响
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受到较大危害的现象
1.干旱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分布
华北地区
成因
春季降水少,蒸发大,春旱严重。
北京
工农业发达,用水需求大。
1.干旱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江苏、浙江、新疆等20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人民币。
影响
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
发生霜冻、冻害等多种灾害
含义
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地区侵袭
2.寒潮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分布
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海南岛
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较为严重
成因
地势高,阻挡了冷空气侵入。
离冬季风源地近。
>4000m
2.寒潮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2024年9月6日,又一个最大风力17级及以上的台风“摩羯”向海南岛袭来,登陆地点和上次几乎一模一样。它在超强台风级别维持时间长达64小时,被定性为秋季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也是继“威马逊”之后登陆中国的最强台风。
3.台风
影响
威胁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台风也能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局部地区旱情
含义
形成于西北太平洋较强的热带气旋,常引发狂风、暴雨和巨浪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3.台风
分布
东南沿海地区
成因
台风从我国东南部低纬度海洋侵入,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1998年特大洪水: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
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20日郑州市遭受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4.洪涝
影响
含义
含义
洪灾:因大雨、融雪等引起洪水泛滥
涝灾:雨量过多或过于集中造成的自然灾害
洪灾引起洪水泛滥,从而淹没农田,毁坏设施的灾害
涝灾具有危害面积广、造成损失大等特点
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分布
南方地区
成因
夏季降水多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4.洪涝
自然灾害 主要分布区 形成原因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滑坡、 泥石流
南方地区,
尤其长江流域
华北地区
东南沿海
西北、华北、东北
降水丰富而且集中;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降水较少,尤其是春季;
人口稠 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邻近热带海洋——台风源地
邻近亚欧大陆内部
——强冷空气源地
我国自然灾害分布规律
二级阶梯山区
尤其西南地区
地势陡峻,岩石破碎,
降水集中,植被破坏。
课堂小结
资源灾害与防治
概况
种类
措施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地震与地质灾害
干旱
寒潮
台风
洪灾
涝灾
地震与地质灾害
随堂习题
1.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 地震 B. 滑坡 C. 台风 D. 泥石流
2.干旱灾害在我国频发,下列地区中,干旱灾害最严重的是( )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东南地区
C
B
随堂习题
3.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台风是一种强烈发展的温带气旋
B.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 12 级以上
C.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
D. 台风带来的灾害主要是狂风和地震
B
随堂习题
4.我国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复杂多样
B. 冬季风势力强
C. 夏季风强弱不稳定
D. 人口众多
C第五节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一、新课导入
先教自救方式方法再灌输概念知识,过渡自然吸引注意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综合思维)
2.说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针对自然灾害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人地协调观)
三、学习过程
子目目录:一. 地震与地质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征
地震的含义、影响(探讨其分布及原因)
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影响(探讨其分布及原因)
子目目录:二. 气象与洪涝灾害
干旱、寒潮、台风、洪涝的含义、影响(探讨其分布及原因)
子目目录:三. 洪涝灾害的防治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之一。在流域内植树造林、开张河道整合,在核实的位置修筑水利枢纽共产,均是有效的防治措施。同时,加强洪涝监测预警、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等都是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上播放的灾害视频以及真实案例分享,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从他们专注的神情和课后主动查阅防灾减灾资料的行为来看,敬畏自然、关注灾害防治的意识已初步树立。在救援演练中,学生们相互协作、互帮互助,展现出关爱他人的精神风貌,说明教学目标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