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部编版七下历史提纲(含有大单元历史阶段特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部编版七下历史提纲(含有大单元历史阶段特征)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概述】: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隋朝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开放的盛世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政治日趋腐败,连年的战争和日益沉重的赋役,使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以王仙芝、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仍然处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同时也开启了再次统一的进程
【知识要点】: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大兴,杨坚就是隋文帝。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中心 北抵涿郡 南至余杭郡;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凿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3、隋文帝时,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2)完善(唐朝):①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②武则天:首创殿试制度。(3)完善(宋朝):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创立的影响:①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②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③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④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⑤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1300年。4、隋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李世民,年号“贞观”,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魏征敢于直言——“镜子”,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创立殿试,亲自面试考生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3课“开元盛世”:1、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开元盛世”局面。2、唐朝兴盛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励精图治、善于用人;③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④对外实行开放和兼容政策; ⑤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和谐发展、关系友好; ⑥注重创新等。3、盛唐经济的繁荣(1).农业发明了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量。茶叶在唐朝已成为日常消费品。(2).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越窑的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的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3).商业草市逐渐兴起。唐朝的对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弱的转折点,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 唐朝后期,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3.五代十国影响:(1)北方政权更迭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安稳定。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2)五代十国后期,周世宗进行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1、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641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2、突厥: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各首领接受唐廷的册封。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3、回纥:唐玄宗时,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9世纪,西迁到新疆的回纥族与当地民族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4、渤海和南诏:(1)、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靺鞨族,7世纪建立政权后,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2)、南诏建立统一政权后,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1、遣隋使和遣唐使: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改革(大化改新);留学生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与新罗的交往 :朝鲜半岛的新罗,派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4、玄奘西行:西行天竺学习佛法。5、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唐朝前期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2、天文学与医药学:唐玄宗时期,僧一行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记载多种药物,他还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被后世尊为“药王”。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3、唐朝思想:家韩愈强烈抨击佛教,主张复兴儒学;柳宗元是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他认为宇宙由元气构成,人力可支配自然。4、唐诗、书法、与绘画:唐诗: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①“诗仙”李白的诗具有浓郁浪漫情怀.②“诗圣”杜甫的诗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有“诗史”之称。③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书法: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绘画:绘画题材和类型广泛,有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5、敦煌莫高窟:窟内的雕塑和壁画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概述】: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崇文抑武方针,维护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周边各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等政权,与北宋并立。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在江南建立南宋,与北方的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北方民族蒙古建立的元朝灭亡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各族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繁荣,国际交流得到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科技成就巨大,文学艺术成果丰硕,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知识要点】:第8课 北宋的政治:1、960年,后周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960年赵匡胤夺取政权后,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兵权: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杯酒释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②经常调换将领(2)加强行政权:中央:加强君权,分割宰相权力。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3)加强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3.宋朝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
(1)积极:①使文官得到了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弊端)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②导致办事效率下降; ③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4、王安石变法1069 年 宋神宗 王安石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1、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
2辽与北宋的和战:宋真宗统治时,寇准力劝皇帝亲征,澶州之战宋军击退辽军。战后双方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意义: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
第10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1、1115年,完颜部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定都会宁府,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2、金灭辽:1125年,辽被金灭亡。金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北宋灭亡。3、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①南宋向金称臣,并送钱物②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③结果:宋金对峙的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尊称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灭西夏。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元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2、★元朝的统治:(1)、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政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在地方:全国设行省,(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行省制度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3、边疆地区的管辖:①★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②★西域(新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③★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1、农业的发展: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和棉花。3航运发展:为便利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运河联通.2、手工业的兴盛: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3、造船业: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4、纸币出现原因:①商贸的繁荣;② 纸币便于携带。表现: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5★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元朝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1、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指南针:北宋时,人们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工具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
3、火药:①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②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③意义: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4、天文学的发展:(1)沈括: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有利于安排农事。著有《梦溪笔谈》一书(2)苏颂:北宋科学家,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3)郭守敬:元朝科学家,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4、理学:(1)由来:宋代儒学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理学。其中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因此理学也被称为“程朱理学”。(2)主张:①程颢和程颐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他们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②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这一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3)评价: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5、宋词和元曲:1、宋词:杰出的代表: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苏轼、辛弃疾的词气势豪迈。李清照的词风格委婉。宋代的诗也有很大成就。南宋陆游是著名的爱国诗人。2、元曲:元代的文学形式主要是元曲。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窦娥冤》。
6、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司马光,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我国史学的不朽著作,他们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单元概述】: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势力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等进行有效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知识要点】:第15课 明朝的统治:1、★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都城:应天府(今南京);2、★强化皇权措施:(1)在中央:①废除丞相,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③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
在地方:①明太祖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②明太祖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作用: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3、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考试的内容: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试的形式:“八股文”。(4)★影响:脱离实际,禁锢了思想,流弊日益严重。4、民族关系:(1)奴儿干都司:为加强对东北女真等部的直接管理,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2)“隆庆和议”: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1、★郑和下西洋——和平交往
(1)时间:1405~1433 年七下西洋;(2)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目的: 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意义: ①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暴力冲突: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3、援朝战争:①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的政治军事势力②明朝的国力因此也受到削弱。③这场战争对东亚政治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4、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1、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明朝中后期的统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张居正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2、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3、满洲兴起和清军入关: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清朝的开国皇帝是皇太极);1644年,在明军将领吴三桂的帮助下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打败李自成的军队。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1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东南地区:★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理 ②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③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2、★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西南地区
1653年,顺治:册封达赖喇嘛(册封),重修布达拉宫。
1713年,康熙: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册封),后来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
1727年,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设置机构)
1751年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西藏地方政府),授命达赖喇嘛和驻藏办事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①实行金瓶掣签制度。(定制度)②为班禅六世修建须弥福寿庙。(修寺庙)
3、★巩固西北边疆——新疆:(1)康熙时期:平定噶尔丹叛乱;(2)乾隆时期: ①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1762年,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
(3)1771年,在渥巴锡带领下,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4、雅克萨之战——东北地区:1685年和1686年,康熙率清军两次对俄军发动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军机处的设立(1)、雍正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2)康熙时期:形成了奏折制度。这一制度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清朝实行文字狱从思想文化领域严密控制士人。危害: 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3、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1796年,白莲教起义爆发,导致清朝元气大伤,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4、★闭关政策:(1)含义:★实行闭关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表现: 1757 年,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3)影响:清朝的闭关政策推行了近200年。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闭关穷,开放兴; ③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第20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1)手工业:①明朝时,松江是棉纺织业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②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2)商业:明清时期,白银是百姓缴纳赋税的货币。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3、人口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影响: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科技名著★著作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农业、手工业生产经验、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
2、明长城和北京城:(1)明长城:概况:★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筑的。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2)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营建。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3、明清的思想家:(1)、王守仁:明中期的思想家,他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
(2)明末清初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①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他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②顾炎武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③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
4、小说和戏曲★
1、小说(四大名著):
书名 《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叫《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作者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朝代 明初 明初 明
内容 魏蜀吴三国历史的矛盾冲突 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的武装斗争 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地位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 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2、戏曲:
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其代表作为《牡丹亭》。清朝前期,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这两部政治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
(2)京剧:乾隆时期,,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称“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