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四川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第Ⅰ卷(共30分)一、(共15分,每小题3分)1.D(A项,“赃”读zāng;B项,“罄”读qìng;C项,“殷”读yān。)2.C(A项,“申张”应为“伸张”;B项,“精兵减政”应为“精兵简政”;D项,“嘻笑”应为“嬉笑”。)3.A(部署: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等,一般指大规模地、全面地安排配置。布置:指在一些活动中做出安排,多指具体的安排、配置等。根据语境,应选“部署”。恪守:指严格遵守、谨慎而恭顺地遵守。比“遵守”程度更重,强调对规则、承诺等的严格遵守和忠实执行,包含对规则的尊重和敬畏。遵守:指依照规定行动而不违背,是基本的服从和遵循。根据语境,应选“恪守”。“又……又……”通常用来连接表并列的短语,“既……又……”一般用来连接表并列的句子。根据语境,应选“又……又……”。)4.B(A项,责无旁贷:原意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后面的“责任”语义重复。B项,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多用于形容水平、能力、质量的差别。使用正确。C项,马革裹尸:原意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用在此处不合语境。D项,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用在此处不合语境。)5.B(A项,成分残缺,应在“资源配置”前加“优化”,在“激励机制”前加“完善”。C项,语序不当,可改为“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在环境先于经济的原则上达成一致,如今终于定稿并写入法律”。D项,表意不明,“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证券的差异”既可理解为股票与后三者的差异,又可理解为前两者与后两者的差异。)二、(共9分,每小题3分)6.C(A项,说法绝对,依据原文“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可知,原文只是假设“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且原文意思是不可能达到与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相同的地步。B项,以偏概全,由原文“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另一方面……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可知,原文中提到了两个理由。D项,以偏概全,由原文“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可知,原文说的“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只是针对“小冰”的创作,并非全部人工智能作品都如此。)7.C(根据原文“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完成”可知,艺术批评家和人工智能第 1页(共5页)研究者双方的观点都是肯定人工智能与人类艺术创造的融合,故并不是对立的。)8.B(原文“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可知,人类有最不容易被替代的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故不可能最终被“被人工智能超越、替代”,且“人类被人工智能超越、替代的趋势”于文无据。)三、(共6分,每小题3分)9.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10.C(A项“之”:助词,的/代词,土地。B项“以”:介词,凭借/介词,用、拿。C项“于”:均为介词,在。D项“其”:代词,他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第Ⅱ卷(共120分)四、(共20分)11.(1)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正广纳天下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 ”(“布衣”1分,“岂……乎”反问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2)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那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见”1分,“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12.(1)明艳美丽,活泼大方。隔花谈笑,水映新妆,香袖飘舞是从正面突出采莲女的活泼美丽;而那岸上柳树下三五成群的出游少年的远眺搔首则从侧面烘托出采莲女的明艳动人。(4分)(2)诗人骑着紫骝,马啼花落,看到这幅清新旖旎的江南春日采莲画卷却踟蹰徘徊,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4分)13.(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五、(共34分)14.小说讲述了画师杨宝丰为小卿失踪三年的母亲画遗像的故事。画像经历了多次波折,最终也无法完成。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的英勇与不易,以及他们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揭示了战争对普通家庭造成的深远影响。传达了对革命历史的缅怀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6分)15.“无法完成”的表层含义:①小卿烧毁母亲的照片,画像缺乏必要的参照;②第一次画像莫名丢失,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③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最终没有完成。(3分)“无法完成”的深层含义:①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②画像象征着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和再现,由于战争的残酷、岁月的流逝,想要完整地还原她的形象变得不可能;③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在历史中默默奉献、牺牲的个体的敬意和缅怀。(3分)16.①第一次看到合影时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②打破以往画像先从眼睛画起的顺序,这次却先从鼻子画起。③原来差不多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完成的画像,第一次用了“四天三夜”,第二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④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竟然在暗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第 2页(共5页)17.画线句子主要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刻画方法。(2分)通过师傅疲惫不堪的外貌描写,师傅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让读者感受到师傅在画像过程中所承受的极大压力和内心的挣扎。(2分)“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这些动作、外貌、细节描写反映了师傅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身心俱疲的状态,以及他作为革命者的身份所带来的内心压力,让读者感受到师傅内心的波澜和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执着。(2分)18.①在人物塑造上:将革命者面对请求,不能拒绝又无法完成的矛盾刻画出来,凸显革命者为民族大义隐忍负重的形象。②在情节安排上:从最开始家中没有母亲的照片可以参照,后从全家合影中勉强可用的影像,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现……这样形成了一种连续紧张的叙述节奏,使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③从阅读效果上:画像不能完成的悬念给读者造成阅读期待,吸引读者。④艺术效果上:画像不能完成使故事不断蓄势,结尾真相大白时使故事更有震撼力。(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19.CE(A项,“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曲解文意。由原文“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可知,舅妈他们找了小姑子整整三年未果,才“当”小姑子死了,“急切”一词不正确,且“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无中生有。B项,“‘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错误。由原文“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可知,此处的“暗夜”只是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是一种环境描写;由原文“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可知,师傅点了几次才点着,说明了师傅内心的不舍和无奈,此处的“火”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并无象征意义。D项,“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至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错误。由原文内容分析“我”主要是被师傅与他曾经的战友之间的故事感动。)六、(6分)20.示例:山涧内山峦映衬,乱石中潺潺清泉不断地涌出,六尾蝌蚪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七、(共60分)21.示例:(10分)征文启事学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掀起读书热潮,在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来临之际,学校团委面向全校学生征文,具体要求如下:一、以“书海拾贝———我的阅读故事”为主题。二、内容健康,思想积极,体裁不限。三、作品需原创,不得抄袭和盗用他人作品。四、字数在800—1000字之间。五、投稿方式:纸质稿交行政楼3楼校团委办公室,电子稿请投3333333@。六、截稿日期:2024年11月30日16时。此次征文设置一等奖10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0名,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红光职业中学校团委2024年11月15日第 3页(共5页)22.略(50分)【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为漫画兼文字。材料一是漫画,漫画中有一个背着书包抬手再见的学生,下面有一行字:如果足够勇敢说再见,生活便会奖励你一个新的开始。材料二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新年贺词内容,贺词主要写这一年中发生了很多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但是感人场景总是让人感动和振奋。正是辞旧迎新之际,总会让我们前行更有信心。写作任务给出了写作的话题为“再见与前行”,然后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再从当代青年自身入手,写一篇文章。“再见”是指与以前的一些事情告别,不再去想,不再去纠缠,尤其是一些挫折、失败、遭遇、灾难等。如果总是纠缠,不能从这些失败或遭遇当中走出来,人就很难再往前迈一步,很难再重新开始,只有与过去说“再见”,才能走向新的征程。而“前行”则是指忘记以前的挫折或失败,继续努力,奋斗拼搏。人要放下“包袱”,这样才能轻装上阵,更好地前行。两则材料实际上包含的话题是有关联的。因此,写作的时候,不能只谈“再见”,也不能只谈“前行”,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写作。参考立意:(1)再见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放下包袱,轻装上阵;(3)忘记失败,奋勇向前。【文言文参考译文】文段一:后赵王石勒召请全部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贫贱时,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正广纳天下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 ”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就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文段二: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山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带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第 4页(共5页)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那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癫、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第 5页(共5页)2024—2025学年四川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卷 2025 01姓名 准考证号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4—8页,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共30分)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2.第Ⅰ卷共三大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一、(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纤细(xiān) 推搡(sǎng) 叱咤风云( zhà) 贪赃枉法(zhāng)B.寒伧( ) 吿罄( chen qìn) 莘莘学子(shēn) 义愤填膺(yīng)C.熨帖(yù) 殷红( ) 教学相长( ) 方兴未艾( ) yīn zhǎng àiD.采撷(xié) 颛顼( zhuān) 顺蔓摸瓜(wàn) 千载难逢(zǎ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申张 徇私 稗官野史 黯然销魂B.屏障 披靡 精兵减政 殒身不恤C.消弭 毕竟 面黄肌瘦 前仆后继D.表率 嘻笑 破釜沉舟 头昏脑涨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秋国庆假期刚过,杭州亚运会热度持续,结伴运动、观赛成了很多家庭团聚时的选择。国家体育总局统一 ,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打造体育新民俗。(2)“政者,清也”。 清正廉洁的为政底线,必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狠抓作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3)一个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护士,应该 有理论 有实践经验。实践经验包括打针、发药、插管、看心电图、会心脏监测,还会使用人工呼吸机或体外循环机等比较复杂的医疗器械。A.部署 恪守 又 又 B.布置 遵守 既 又C.布置 遵守 又 又 D.部署 恪守 既 又语文试卷 第 1页(共8页)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某集团总经理认为,诚信经营,加强自律,让老百姓安心消费,这是食品企业责无旁贷的责任,更是企业赢得社会尊敬最直接的方式。B.四川不少地方的农产品生产较为分散,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让农业产品能走出去,他提议各地应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体系,让产品有标准,市场有监管。C.王熙凤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嫁入贾府,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和厚爱。她锦衣玉食,骄奢淫逸,到最后却只落得个马革裹尸的结局。D.今年公司又新建了两栋住房,国庆前将有100名青年员工搬进新居,因此他们个个都弹冠相庆。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技领域改革要围绕制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紧迫的问题改革攻坚,资源配置,激励机制,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B.2024年9月19日上午,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欧盟总部会见贸易委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全面、深入、建设性的磋商。C.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D.许多投资者不了解证券投资和基金产品的风险,没有区别股票和基金产品与储蓄、证券的差异,贸然进行证券和基金投资。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多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生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人工智能目前没有可能创造与人类智力相当或者超过人类智力的作品,因为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无法复制的。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以微软机器人“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进行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艺术世界将会发生巨大改变,并重塑艺术的边界,其未来是否会影响到艺术家的主体性身份 是否原本只有人类可以胜任的艺术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这些问题,只有交给时间来回答。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语文试卷 第 2页(共8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人工智能科学家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几乎一定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无论是今天的被动输出,还是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人工智能为人类的文艺创作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增强和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多彩的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摘编自韩业庭《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有删改)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是理性的,但它在文艺创作中的情感激发和艺术家文艺创作中的感性创造是相同的。B.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的能力排斥甚至否定,是因为主观情感上的难以接受。C.文艺创作是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有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无法取代的最后一个领域。D.人工智能作品过于抽象,不够完整,即便是颇具“艺术色彩”的绘画作品也只不过是元素的堆砌。7.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有对人工智能艺术创作的分析评价,也有对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主体价值意义的思考,立论深广。B.文章采用典型例证,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艺术创作的水平进行评价,事例翔实,分析深入透彻。C.文章在引证时,选用了艺术批评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对立双方的观点,使立论更加全面,令人信服。D.文章在论证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时,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论证周密严谨。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时代,人工智能迅速发展,有些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与人类的绘画作品已经很难区分。B.面对人类被人工智能超越、替代的趋势,我们应珍惜、维护自己独有的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C.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它的艺术创作可能由今天的被动输出,到未来通过持续深度学习实现主动表达。D.人工智能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艺术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来学习和创作。三、(共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文段一: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语文试卷 第 3页(共8页)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文段二: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 ”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 (选自苏轼《方山子传》,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武乡耆旧诣襄国 耆旧:年高望重者B.人莫识也 莫:没有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布衣之恨 子孙视之不甚惜B.欲以此驰骋当世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而其家在洛阳 其皆出于此乎第Ⅱ卷(共120分)注意事项:1.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卷、草稿纸上无效。2.第Ⅱ卷共四大题,12小题,共120分。四、(共20分)1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3分)语文试卷 第 4页(共8页)(2)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3分)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两个小题。(8分)采莲曲①李 白若耶溪②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③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注】 ①本诗作于作者漫游会稽时期。②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③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1)诗中塑造的采莲女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是如何塑造的 (4分)(2)末尾两句有何含义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13.补写出下列横线中空缺的部分。(共6分,每句1分)(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艾青《我爱这土地》)(2)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苏洵《六国论》)(3)冰泉冷涩弦凝绝, 。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五、(共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9题。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我师傅大约四十岁。我师傅杨宝丰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 这是为啥 ”语文试卷 第 5页(共8页)“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 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 ”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语文试卷 第 6页(共8页)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选自《十月》杂志(双月刊)2021年第6期,有删改)14.请用100—150字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6分)15.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蕴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16.师傅杨宝丰在两次作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异样之举,请简要概括。(6分)17.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18.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19.下列关于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舅妈请人画像,急切地承认小姑子已死亡,反映了她对小姑子的长期不满的心理。B.时间背景1944年和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C.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语文试卷 第 7页(共8页)D.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至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E.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六、(6分)20.请将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中国画讲究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老舍曾请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十里蛙声,如何入画 潺潺山泉,如何表达 白石老人思考良久,终于画成了一幅经典之作:六尾蝌蚪在山峦映衬下的山涧内的乱石之中不断涌出的潺潺清泉里摇曳着尾巴顺流而下。看过此画的人无不拍案叫绝。七、(共60分)21.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掀起读书热潮,红光职业中学将开展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活动,学校决定由校团委面向全校学生组织一场以“书海拾贝———我的阅读故事”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写一份征文启事。要求:格式正确,内容充实,语言简明,表达得体,不要泄露个人信息。(1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材料一: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的新年贺词中提道:“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这一年发生的地震、洪水、干旱、山火等自然灾害和一些安全事故,让人揪心,令人难过,但一幕幕舍生取义、守望相助的场景感人至深,英雄的事迹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材料中一的“再见”和材料二中的“前行”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你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态势,并结合当代青年自身,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①必须写成议论文;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得泄露任何与考生有关的真实信息;⑥用规范汉字写作。语文试卷 第 8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2025学年四川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 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正文.pdf 2024—2025学年四川省职教高考研究联合体 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