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2024苏科生物学第12章 植物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第2节 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1课时)目录01课前须知04课堂小结02课堂导入03探究新知05课堂练习课前须知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运用实验法尝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运用实验法尝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4.认同绿色植物对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积极情感。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植物能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污浊的空气在普里斯特利的实验中,没有植物的密闭空间里的小鼠窒息死亡,蜡烛也熄灭了。加入植物后空气得到改善。植物如何“净化”污浊的空气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探究新知0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表达交流制订方案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得出结论实施方案1.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淡蓝色的质量分数为0.1%的溴麝香草酚蓝(英文缩写为BTB)溶液,并向试管中吹气直至液体变为黄色。2.如图12-6所示,在甲、乙试管中放人等量的金鱼藻,在丙试管中不放入金鱼藻,将三支试管塞上试管塞,并在甲试管外包上黑纸片。然后,将三支试管置于阳光下,2 h后观察试管内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颜色的变化。(一)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金鱼藻、质量分数为0.1%的溴麝香草酚蓝溶液、试管、试管塞、黑纸片等实验材料和用具溴麝香草酚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是.pH 6.0~7.6,弱酸性时呈黄色,弱碱性时呈蓝色。水呈中性,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滴入后基本呈淡蓝色。当水中溶有二氧化碳后,会形成碳酸,而碳酸是弱酸,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滴入后由淡蓝变绿再变成黄色。(一)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小组合作,请思考:1.为什么丙中不放植物?2.为什么甲要放在黑暗处?3.甲和丙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4.你认为3只瓶中的BTB颜色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时间:5分钟(一)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1.为什么丙中不放植物?丙中不放植物,作为乙组的对照,变量是绿色植物。2.为什么甲要放在黑暗处?甲放在黑暗处,作为乙组的对照,变量是光照。3.甲和丙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对照作用(一)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4.你认为3只瓶中的BTB颜色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颜色 原因甲组 (有/无)二氧化碳(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组 (有/无)二氧化碳(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丙组 (有/无)二氧化碳(能/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淡蓝色变成黄色颜色不变,还是淡蓝色淡蓝色变成黄色有不能有不能无能(一)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一)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点击图片播放视频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一)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1.在清澈的水中,水生植物如金鱼藻在阳光下会不断地“吐出”气泡。有同学说这些“气泡”中有氧气。与小组同学合作,制订一个探究方案去探究“气泡”中是否有较多的氧气。可以参考图12-7所示的实验装置设计实验。(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提示:1.氧气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2.氧气能够助燃,可以用带余烬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检验。1.我们是怎样收集气体的?2.如何去证明它是氧气呢?思考:(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点击图片播放视频(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小组讨论P129的讨论题:(1)将甲、乙、丙三支试管置于阳光下2h后,试管内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原因。(2)交流“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完善探究方案。(3)结合上一节的知识,尝试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说一说:众多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习导航构建概念海尔蒙特的实验 恩格尔曼 水绵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尝试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场所和产物分别是什么?产 物二氧化碳和水条件:光场所:叶绿体有机物和氧气光合作用原 料条件和场所光合作用需要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原料:二氧化碳和水条件:光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光有机物氧气++换种形式填一填水叶绿体123456由实验可知,绿叶在光下释放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可以通过叶绿体,利用太阳能(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并且释放氧气。这个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光合作用可用下面的式子表示:光合作用的实质:_______有机物,_______能量光合作用能量转化: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物质转化:无机物 有机物合成储存02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人们总结出增强光合作用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许多方法。如我国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中已有“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的记载,主要指的是在种植庄稼时,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植株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图12-9)。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同时尽量避免农作物互相遮挡,让阳光充分照射到农作物上。在同一块土地上,按一定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也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02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2)(1)(2)3.适宜的温度温室大棚光合作用的温度大约为25~35℃,温度太低或温度太高,都不适宜进行光合作用。4.适量的水合理灌溉课堂小结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2.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课堂练习1.向甲、乙、丙三支平底试管内装入等量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二氧化碳能使其变黄色),吹气2分钟后,向甲、乙两试管放入大小、长势相同的金鱼藻,并将三支试管塞上试管塞。然后将甲置于黑暗处,乙、丙置于阳光下。2h后观察试管内液体颜色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h后三支试管中溶液颜色都将变蓝B.甲、乙试管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C.仅有乙试管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D.仅有乙试管变蓝色说明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D2.某学习小组在验证“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氧气”的实验时,设计了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甲和乙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B.甲和丙形成对照,变量是绿色植物C.乙和丙形成对照,可验证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D.甲试管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重新燃烧C3.人们在喂养金鱼时,常将一些金鱼藻放入能照到光的鱼缸中。下列有关放入金鱼藻目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提供金鱼的食物 B.增加观赏价值C.增加水中氧气 D.调节鱼的运动4.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淀粉的过程存在耕地面积受限、生长周期长等问题。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实现了把“空气”变成“粮食”的梦想,即掌握了人工合成淀粉的技术。该技术需要从空气中获取的原料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C.水 D.无机盐DBTHANK 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2 植物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第1课时).pptx 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mp4 验证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