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导入新课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 三大改造第4课 三大改造课标要求:了解“一五计划”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核心素养:1.了解一五计划、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等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一五计划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2.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家国情怀)名词解释: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生产资料劳动资源、工具(如土地、厂房、机器、耕畜等用来生产的要素)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由联合劳动者共同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的所有制形式。一、农业合作化:1.背景:材料1: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材料2:土地改革之后,我国农村生产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合作探究一、农业合作化:2.概况:①形式:②目的:③原则: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自愿互利社员把原有界线平掉,将分散的土地连成一片,共同耕种土地、农具入股,成为集体财产一、农业合作化:2.概况:④步骤: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农业互助组——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但由于换工互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社员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进行分配。②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③特点: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一、农业合作化:3.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实现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喜1.背景:二、手工业合作化:中国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多,生产量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但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生产者,由于生产力低、资金少,在旧社会遭受着过重的商业利润的剥削和机器工业的排挤,过着悲惨的生活。建国初期,由于旧中国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解放后,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程子华《建国后的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合作探究①个体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②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概况:二、手工业合作化:①方式:②步骤:③结果:④实质: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小组—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毛主席接见手工业合作社的老艺人木器生产合作社1.背景:三、公私合营:材料1:上海解放初期,一部分投机商在市场上兴风作浪,牟取暴利。其利用群众对纸币不信任的心理和人民币立足未稳的机会,掀起了一场银元大战,引起市场的物价波动。从5月27日- 6月9日的12天里,银元价格上涨两倍,致使物价上涨247%。这场“银元之战”及其后的“粮棉之战”,都极大地扰乱了上海的经济秩序。合作探究材料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主要是商业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1/5;在工业资本中又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很少重工业;私营工厂一般规模小,技术落后,经营困难,难以担当起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任。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概况:三、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方式创举结果1954年起公私合营赎买政策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3.意义:三、公私合营:国家:工商业得到了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每年定期可以拿到年息、红利,同时他们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公私合营社会:实现了和平过渡,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工人:改善了劳动条件;拥有了保障;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归纳概括: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个体农民私有个体手工业者私有手工业合作化资本家私有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改造前所有制性质途径改造后所有制性质行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材料: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毛泽东在1956年一次国务会议上的一段发言所有制制度阶段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实质)。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③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拓展延伸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国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发生的三次变化:拓展延伸为什么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还只是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上,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地区发展也不平衡。文化上,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关系“一五”计划是生产力领域的变革,主要发展重工业,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三大改造是社会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是为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进行而开展的。“一五”计划时间为1953—1957年,三大改造时间为1953—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顺利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三大改造 .pptx 三大改造.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