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石钟山记石钟山,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她像一座玲珑剔透的天然美景耸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的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双钟镇。 自古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其南临匡庐,北镇长江,俯瞰鄱阳湖,烟波浩淼;眺望长江,白浪滔滔,江湖交汇,水分两色,天然汇成了一幅壮观奇妙的泾渭图,天工造化,叹为观止。 现开放的下石钟山,海拔57米,全山面积为九万平方米,是喀斯特熔岩,第四纪冰川遗迹,控江扼湖,为“八省通衢”,集亭、台、楼、阁、塔、榭、舫、廊等20多种古典建筑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联合国专家称石钟山集风光、古迹、名胜、园林于一身,堪称世界之最。新课导入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轼及本文写作背景;梳理文章,掌握重要文言基础知识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借游记阐述自己的见解,把议论、记叙、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课文所阐发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精神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齐名称“苏辛”,开创豪放派词风;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作者介绍苏轼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入朝任职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为知密州、徐州、湖州。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弹劾他作诗讽刺新法,以“谤讪朝廷”罪被捕下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幸而未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1080)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被调赴汝州(今属河南),这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径湖口,游览了石钟山,写了这篇文章。石钟山在历史上是儒家的圣地,佛家的道场。早在唐代就有高僧在此建寺住持,宋代高僧佛印在石钟山宝钟寺修持多年,直至清朝,香火鼎盛。古代儒学名流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陆 游、朱熹、文天祥、王守仁等曾登临览胜,或题诗、攥文,以记胜抒怀。文人骚客和石钟山《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得双石 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第一段“的”使…发出声响(使动)放在兼词,在那里对着“含糊”把到了即使鼓动(名作动)开始这个怀疑探寻况且找到发出的声音在下面(名作状)旧址说法撞击状语后置“叩”敲打聆听在清脆高扬传播慢慢消失自己剩余的找到课文讲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 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命名(名作动)…的样子定语后置都然而更加我这样唯独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的出口处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座山)的下面紧挨着深水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像大钟一样。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李渤才开始寻访它的遗留下来的踪迹,在水潭边上找到两块山石,敲一敲,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那块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继续)传播,余音慢慢消失。李渤自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敲击后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是惟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得名 由来 作者 态度 作者依据郦 道 元李 渤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 常疑 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 尤疑 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第二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 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从从,在到他本来挑选独自因而拿陡峭其中的能够…的样子让赴任“暮”夜晚“叩”敲打凶猛的野兽乘船(名作状)阴森恐怖的样子抓、扑译文:元丰元年六月初九日,我从齐安乘船出发到临汝去,(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府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县,因而能够看一看人们所说的(名叫)石钟的山。寺院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杂乱的石头中间选择其中一两处敲击它,发出硿硿的声音,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划到陡峭的山崖下面。巨大的石头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向人猛扑过来(似)的;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 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古义:心惊今义:内心有所触动听到有的人也正回去像兼词,到那里鼓声消失从船夫非常害怕慢慢表修饰观察都裂缝表因果形成译文:而山上栖息的老鹰,听到人的声音也受惊飞起来,喋喋地在高空中鸣叫;还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似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鸟。我正心惊害怕想要回去(的时候),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面上传来,噌吰噌吰地响着像(击)钟(敲)鼓一样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它,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有多深,细小的波浪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产生这种声音。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 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 作焉。因笑谓迈曰:“汝 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中间是空的窟窿将要之前声音在水流的中心宾语前置判断句应和演奏音乐你知道欺骗于是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译文:小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大约)能坐一百来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的噌吰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一样。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时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两个阶段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声 源 声 音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吆如钟鼓不绝水石相搏说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簌坎镗鞯之声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①渲染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氛围;②突出亲访之不易,表现出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③ 为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 有何作用 动静结合高低结合夸张比喻拟人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绘形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绘声比喻摹声 直接摹声 绘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比喻摹声直接摹声绘形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本文就不成其为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 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于余同,而言之不详;目、耳:名词作状语,亲眼,亲耳。臆:名词作状语,凭主观。殆:大概。译文:凡事不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猜测来判断的存在或不存在,可以吗 郦道元看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够详细。第3段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士大夫:有官职的人。终:终究。莫:没有谁。译文:(那些)读书做官的人终究不愿驾小船在夜晚停泊在陡峭的山崖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所以:……的原因。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是以:因此。译文:(至于那些)渔夫(和)船工,即使知道(这些)却(又)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可是(那些)知识浅薄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还)自以为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慨叹郦道元(说法)的简略,并且嘲笑李渤(见识)的浅陋啊。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郦 元士大夫渔工水师陋者——言之不详——不肯夜泊绝壁下——知而不能言(李渤)——考击以求(叹)(笑)所以不传(惜)悟出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游因——质疑郦说游历——解疑看法——因声命名方法游感——结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抒发感想记李说——人常疑之——余尤疑之——实地考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课文结构文章作者写了三次“笑”,他在笑什么?“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对李渤浅陋的说法和做法的嘲笑。深入探究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未必是正确的。李渤真的可笑吗?后人考证石钟山的命名原因的三种观点:一是主声派,认为此处水石相击,声似洪钟。《水经注》作者郦道元认为:山名由来是因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中认为:石钟山的石头可以发出类似铜铁的声音,因此山乃以声得名。宋人苏轼经过实地考察,“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认为:声似钟声的不是简单的水石相搏,更不是潭上的扣石之声,而是山下石穴罅中微波出入发出的“涵澹澎湃”之声以及“空中而多窍”的水中巨石与风水吞吐发出的声音。二是主形派,认为山形似钟,故以形命山名。这派的代表是清人曾国藩与俞樾,其观点是: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第三派是主张形声结合的。清人郭庆蕃即持此说,其《舟中望石钟山》诗云:“洪钟旧待洪钟铸,不及兹山造化功;风入水中波激荡,声穿江上石玲珑。”指出山形如洪钟,波涛与玲珑的山石激荡又发出类似钟磬之声。(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游记散文那样先记游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而且议论、记叙层层深入,全文首尾呼应,环环相扣,浑然一体。(2)笔墨集中,结构紧凑。本文写得很集中。从头至尾,紧扣石钟山的命名来写。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段解决问题,第三段得出结论。文中写寺僧使小童扣石出声,是为了核实李渤扣石发声之说,是为了探求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而与石钟山命名关系不大的则一笔带过或略而不写。如作者与寺僧的语言对答,如乘舟夜游,“舟人大恐”时的对话,这些作者均未写出。又如,只有他“笑谓迈曰”,而无苏迈的回答,这也是回避不写的。作者集中写石钟山的命名问题,使得文章结构显得很紧凑。艺术特色(3)行文波澜起伏,有缓有急。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如夜游石钟山一段,写得极为精彩,作者先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同伴方式,语气比较舒缓;接下来是环境描写,大石“森然欲搏人”,栖鹘惊飞,鹳鹤怪叫,写得阴森可怕,寒气逼人,读者读到这里真有点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然后以“余方心动欲还”,暂缓紧张气氛,忽又有“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不仅“舟人大恐”,读者也不免为之“大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经过“徐而察之”,发现原来是“水石相搏”的声音,读者紧张的心情才渐趋平缓。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实质上表达了作者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态度。中心思想请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不轻信前人的说法苏轼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实践出真知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和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正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