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21张PPT)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21张PPT)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课时
丁肇中
格物致知:
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
或某种心得。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重点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伦茨奖。2014年受聘担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名誉教授。
学术思想特点: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实验。
介绍作者
背景介绍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特别荣誉奖,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发表了这篇演讲。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初读课文:
1、标记文中重点词语。
2、标记每段的关键句,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3、找出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和现实意义。
4、理清课文思路。
根据“提出问题——论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划分段落。
根据下列注释,写出对应的词语。
2、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3、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1、推探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
修身
清谈
4、即心要端正。
正心
5、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6、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7、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8、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
慌乱。
齐家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不知所措
2.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请在文中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探察、探究
物体、事物
达到、得到
1.作者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知识、认识。
格:
物:
致:
知:

3.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实验精神”。
理清课文思路
(第1段)
,提出论题(演讲主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2-12段)
分析论题。以中国学生 存在的问题和作者经历为例,进一步揭露传统教 育的弊端,再次点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13段)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得出结论。总结全文,论 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科学的实验精神,对 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结构脉络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中国学生的现状
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论证思路。
作者在开头紧扣题目,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逐层深入说理,思路清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课时
丁肇中
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家丁肇中先生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上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作者严密的逻辑令人叹服。那么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在文中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说明道理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一下。
默读课文,探讨交流: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的?
示例一:第2段,引用论证。引用《四书》上《大学》里的话,解释“格物致知”的出处与含义。
示例二:第3段。引用论证。引用《大学》里的话,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由于格物致知不是为探求新知识,而是为了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示例三:第4段。举例论证。举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根据《大学》上的指示在院子里“格”竹子直到头痛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示例四:第8段。举例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并研究生长过程,进行科学的观察。
示例五:第12段。举例论证。举“我”在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发现埋头读书对研究没有任何的帮助,对实际的需要也无任何的帮助,这个例子论证了在王阳明的思想下,中国的学生普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示例六:正反对比论证——第7段:只能……不是……,第8段:不是……而是……第9段:不是……它需要……它是要有……正反对比,突出强调,论证有力,使观点更加鲜明而更利于人们接受。
丁肇中教授赋予“格物致知”新的含义,即科学实验,指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我们如何贯彻这种精神呢?
质疑问难,合作交流: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或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多观察、多动手,得到一些实践知识;通过实践得到结论,运用实践检验书本知识;敢于探究问题,大胆发挥想象力……
这篇演讲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
和自己的例子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内容主旨
通过对身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先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通过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和做实验的办法,尝试解决该问题;最后,用文字阐释该问题,不少于500字。
布置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