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2.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理解演讲词中事例的作用。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学习目标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走近作者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创作背景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词义理解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第二部分(1-2)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3-12)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第一部分第三部分(13)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殷切希望。划分层次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自主探究行文脉络1提出观点23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1.什么叫“格物致知”?根据课文作出解释。品味第一部分分析讨论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本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作者在文中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等同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论证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品味第二部分分析讨论2.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4.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①在演讲中“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品味第三部分分析讨论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3.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成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中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分析讨论先以“不是……而是……”的句式,鲜明地提出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寻找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验;实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这三个词语存在先后逻辑关系,因此不能调换。3.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不能。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性。“大都”指存在普遍现象;4.“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往往”“常常”突出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能力低,从反面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5.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并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课文主旨写作特色层层推进,思路清晰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传统的中国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接着举王阳明的例子,具体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之后以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为证,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激变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问题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得出结论:必须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