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25张PPT)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 (共25张PPT)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以至于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相信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丁肇中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演讲者的观点。
2.把握演讲词的结构,理解演讲词中事例的作用。
3.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以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学习目标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走近作者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影响到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鉴于此,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演讲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创作背景
瞭望: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缅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词义理解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第二部分
(1-2)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3-12)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13)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殷切希望。
划分层次
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论点: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自主探究
行文脉络
1
提出观点
2
3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1.什么叫“格物致知”?根据课文作出解释。
品味第一部分
分析讨论
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作者在文中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等同
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
论证
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原因
品味第二部分
分析讨论
2.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原因: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因为在传统教育的文化背景下,“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我们只有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
4.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在演讲中“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参考意义。
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品味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2.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3.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成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中用“不是……而是……”的句式,有什么作用?
分析讨论
先以“不是……而是……”的句式,鲜明地提出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2.“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调换。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寻找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验;实验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这三个词语存在先后逻辑关系,因此不能调换。
3.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性。“大都”指存在普遍现象;
4.“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唯一”一词指出要想寻求真理,除了对事物进行客观地探索,别无他路,强调了实践和探索的重要意义。“往往”“常常”突出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能力低,从反面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5.演讲者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他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的观点,并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主旨
写作特色
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传统的中国教育引出“格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接着举王阳明的例子,具体分析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再讲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
物致知的内涵和重要性。之后以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为证,告诫大家要摆脱传统教育偏理论轻实验的缺点。最后从学术研究话题,扩大到如何应对当下激变的世界环境,提升了演讲的现实意义。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分析问题
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
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得出结论:必须重视真正的格物
致知精神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