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犹县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7.关于我国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东南
八年级地理·生物试题合卷
②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说明:1.全卷满分100分(地理50分、生物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③我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④我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
地理部分
⑤民族分布“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如图,客家土楼的建筑方式主要是出于族群安全考虑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集体性建筑,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据此完成8-9题。
9D
11F
通过中国地理疆域知识点的学习,让我们知道要
10
8.客家人选择土楼这样的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
)
增强雏护国家领土安全和版图完整的意识,增强爱国主
A.安全防御
B.节约耕地

义情怀。请阅读中国疆域示意图,完成1一2小题。
C.防御保暖
D.就地取材
1.关于我国地理位置优越性的描述,正确的是(
9.近年来,政府加强对土楼的保护力度,你认为
A.位置跨南北半球
保护这些古建筑的原因是(
B.我国位于东半球,与蒙古隔海相望
A.它比现代建筑先进
C.南北跨纬度广,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B.它能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
D.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寒带,没有热带
C.它比现代建筑好看
2.我国最大的岛屿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D.它记录的信息有研究价值
A.贵
B.台
C.粤
D.琼
“环渤海”经济圈带动我国北方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读图为中国“环渤海”经济圈位置

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多地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托管模
示意图,完成下面10一11小题。
式。规模化是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主要形式,耕地集中连片是农业托管的前提条件。根据材料
10.沈阳所属的工业基地是(
)
完成3-5小题。
A.辽中南工业基地
3.我国尝试农业托管的原因有(
B.长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A.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
B.城市人口减少
C.京津唐工业基地
C.土地撂荒面积大
D.耕地面积大
D.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4.下列地区适应农业生产托管的是(
11.环渤海地区发展重工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A.东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
D.青藏高原
A.矿产资源丰富
5,农业生产托管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是(
B.劳动力丰富
①确保耕地红线
②增加务农人数
③推广农业技术
④扩大粮食贸易
C.海路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D.市场广阔
■c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读图完成6一7下题。
我国气候南北差异显著。读“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
图”(如下图),完成12-14小题.
气温/C哈尔演
北京
降水量/mm
30
400

400



400
6.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民族和节日匹配正确的是()
400
A.①一藏族一长鼓舞
B.②一傣族一开斋节
C.③一蒙古族一那达慕大会
D.④一高山族一雪顿节
10(月)
47
10(月)
10(月
10(月
八年级地理期末试题卷第1页共6页
八年级地理期末试题卷第2页共6页上犹县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地理试题
答案
一、选择题(24 分,每题 1 分)
1—5:CBCAB 6—10:CDADA 11—15:ACBCD
16—20:BBADD 21—24:DCAB
二、综合题(26 分)
25、(8 分)每空 1 分
(1)2 (2)南宁(市)
(3)黑河—腾冲 东多西少/东密西疏
东部多平原、丘陵;西部多高原、山地(写到其中一点就给分)
(4)地广人稀;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快递运输成本高;(任答一点即可)
(5)航空(运输) 速度最快;时间紧迫,路程较远(言之有理即可)
26、 (6 分) 每空 1 分
(1) 青藏 水能 太平洋
(2) 地上 治沙 (3) 黄金水道
27、(6 分) 每空 1 分
(1) 长江 空间 (2)京杭(大) 耕地 (3) B
(4)降水量较少;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用水量大等(答 1 点即可,言之有理即
可)
28、(6 分)每一题答到两点得 2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1)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先进;科研和技术人员多(劳动力素质高);政策支
持;顺应国际绿色经济发展潮流,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汽车制造产业链完整;
(2)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升级;提升我国国
际知名度;加快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绿色转型;促进国家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