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课课题:品读古典名著,搜题材--草船借箭内容分析:《草船借箭》出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巧妙运用计谋,利用草船从曹操处“借”得十万支箭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向我们揭示了智慧与策略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草船借箭》的创作背景是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准备统一全国。孙权手下大将周瑜驻守在长江南岸,刘备派诸葛亮前去联吴抗曹,“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走进古典名著,感受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学习抓住人物的细致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思维能力:初步了解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故事 主要内容,感受主要人物的特点。 审美创造: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产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兴趣了解故事内容,感受原 著和现代文的语言特点,从改写到原著。重、难点: 【教学重点】1 .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 2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子任务之一:借草船之箭,习阅读之法 活动流程: 活动一:名著展演会精彩继续 活动二:关联文本,感受人物形象 活动三:阅读勾连,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四:延伸阅读,丰盈人物形象教学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活动一:名著课文剧预演1.播放三国战乱视频,回顾课文的记叙顺序,用小标题的形式汇报。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的大概情况,知道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欣赏视频,回忆课文内容 跟读课题,学习人物特点活动意图:结合上节课所学,,进行人物打卡和故事的主要内容介绍,为人物特点学习做准备活动二:关联文本,感受人物形象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曹操、鲁肃等人物特点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物特点。 2.研究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这句话是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一个突破口。这是一场大雾,一场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的大雾。 (2)你觉得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 (吃惊) (3)你觉得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是怎样的心情呢 (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 点拨: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所以前面两天他表现得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诸葛亮三天前竟然就算准了这天有大雾,这说明他在天文、地理方面也算是个专家了。(相机板书:知天文)除了算准三天后有大雾,他还作了一些巧妙的安排,具体有哪些 (6)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①借助框架图,理清江上借箭步骤。 ②理解感悟。“擂鼓呐喊”是虚张声势,“连船”“一字摆开”是为尽量多受箭。 ③欣赏影视片段。理解调转船身,能让船两面受箭,保持平衡。 ④ 小结。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欣赏影视片段是读懂古典名著的好方法,便于我们深入理解小说情节。 (6)诸葛亮谢箭回营,曹操已发现中计,为什么说要追也来不及了 ①抓关键词“船轻水急”,帮助理解:曹营战船重,行驶慢。 ② (出示河流流向图)引导学生理解:长江流向自西向东,加上两方地理位置,船回营 顺风顺水,节省返回时间。 ③补充资料:当时正值冬季,曹操率军南下, 在长江北岸集结兵力,周瑜则驻守长江南岸 防御,冬天江面上刮西北风,且船上只有草 把子和箭,因此诸葛亮借箭后驾船返回南岸 是“船轻水急”。 ④小结:诸葛亮不仅知天文,还晓地理,(相机板书:晓地理),看来他早就想好了,即使雾散后被曹兵发现,己方船轻水急,顺风顺水,曹兵也追不上。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研究诸葛亮的识人心。 (1)诸葛亮让鲁肃帮忙布置草船,并对周瑜保密。鲁肃是东吴的将领,诸葛亮怎知鲁肃会帮他 课件出示: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十万支箭”是蜀吴联盟与曹军交战所用,鲁肃作为东吴的重臣,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忠实拥戴者,因此诸葛亮才放心向他借船。 ②抓住关键词“答应” “果然不提” “私自”,体会鲁肃为人忠厚守信,对利于孙刘联盟的事,定会全力帮忙。 ③小结。借助背景资料、聚焦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就能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 (2)诸葛亮为何那么确定曹操不会在雾天进攻 课件出示: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①引导学生抓住“吃惊”和“笑着”,体会鲁肃对雾天行船的惊讶以及诸葛亮的从容。聚焦“一定” “只管饮酒取乐”,体会诸葛亮料定曹操多疑不会出兵的自信。 ②阅读“曹操杀恩人吕伯奢一家”简介资料,加深阅读感受。 (4)小结。诸葛亮知己知彼,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也料定鲁肃忠厚守信,了解周瑜妒忌心强,所以从容自信,他对人心真是认识得很透彻啊! (相机板书:识人心) 4.总结归纳,升华人物形象的认识。 (1)总结方法。我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欣赏影视片段、借助资料插图等方法,不仅剖析了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的神机妙算,而且进一步认识了诸葛亮心思缜密、从容自信的形象。 5.读课文后,你对课文中的其他人物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特点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说一说。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课件出示:曹操得知江上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拨水军弓弩朝他们射箭便是。” ①为什么曹操不派兵出来,只是向江中放箭? 预设:曹操疑心重,大雾天怕有埋伏,不敢出兵,结果还是上了诸葛亮的当。 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谨慎多疑 ③资料介绍:曹操 ④你对曹操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预设:曹操疑心非常重,所以才会谨慎小心,担心自己中计。 (2)课件出示: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等诸葛亮调度。 ① 从“果然”一词中你体会到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老实守信、忠厚 ②资料介绍:鲁肃 ③你对鲁肃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 预设:鲁肃作为东吴的忠臣,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忠实拥戴者,所以他才尽心帮助诸葛亮。 6.教师小结: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句描写,从中我们也能看出曹操和鲁肃的特点。 7.出示图示2,参照情节梯,以主人公诸葛亮为线索人物,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问:是谁去草船借箭?又是谁让他去借箭?说一说诸葛亮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草船借箭的,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将故事复述清楚。 学习第4、5自然段,了解“草船借箭”的准备工作,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画出相关语句,自由分组,研读体会。 (2)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抓住“管保有、果然”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画出的句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讨论、交流,明确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是因为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不让其向周瑜提起借船之事,是因为周瑜聪明过人,会识破计划。 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交流、汇报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1)抓住“这时候……看不清”等句子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知天文。 观看视频资料,尝试着复述课文。 根据板书总结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活动意图: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激发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活动三:阅读勾连,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阅读链接,进行文白对照,分析古白小说和现代文的区别,同学们交流阅读古白小说的方法。 2.小结。古典原著内容语言更简洁,人物更丰富,不逐字逐句理解,也可以大致读懂。 3.出示经典回目,发现关联。 孔明用智激周瑜 诸葛亮智辞鲁肃 孔明巧布八阵图 用奇谋孔明借箭诸葛亮智算华容 诸葛亮智取汉中 ……小结:在阅读古典名著时,我们可以根据回目,选择人物,选择故事,进行归类、比较阅读,这样就能更加了解人物。 学生交流阅读古白小说的读书方法。 思考:找出课文对应段落,说一说与课文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活动四:延伸阅读,丰盈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讨论: 草船借箭阅读方法 2.留疑激趣,横向丰富人物。 大家熟知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识人心,知人善用,那他有失算的时候吗 别说,还真有——尝试阅读《马谡失街亭》这个故事,相信你对诸葛亮会有全新的认识。 (相机板书) 2.链接回目,纵向启发阅读。 三国的精彩故事和传奇人物还有很多,你可以挑选感兴趣的人物,根据回目选择相关故事读一读。 3.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草船借箭”的歇后语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诸葛亮立军令状——面不改色心不跳 (2)观看《空城计》视频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4.引导学生交流学完本课后的感受。 讨论思考课文题目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交流自己了解的诸葛亮 课后选《三国演义》中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阅读。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交流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活动意图:了解诸葛亮向鲁肃借船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介绍相关的书籍,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作业设计:拟定采访问题,和诸葛亮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访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