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作文模拟写作:“打开 ”导写及范文【作 文 题 】《现代汉语辞典》中有关“打开”一词的解释如下:(1)改变关闭状态:(如:打开一扇门)(2)松开,解开;(如:打开书包)(3)揭开、开拓;(4)改变停滞、狭窄或封闭状态的状况,使进展或扩大;(如:打开工作局面;打开思路)(5)使流动、使运行;(6)扩大……的范围……上面“打开”的词义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以“打开 ”为半命题,写一篇文章。【审 题 指 导】这是一道定主题不定立意的材料作文题。主题是“打开”,立意则由具体的选材决定。同学们可结合自身生活体验选择素材。打开思路、打开封闭的心门、打开格局、打开邻里之间的互助之门、这些都是可以写的。需要注意的是,选材完成后,同学们最好能再提炼提炼选材背后的意义。如:选择写“打开自我,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打开”的意义便是“谦虚、不自负、明白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透过行为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意义。如此,文章结尾处的议论升华将更有深度与力度。【 学 生 佳 作】打开自我,兼听则明杨同学班级:秋季中考作文专项班沉闷的午后,天空如蒙上一层白布,电脑上提示打字的竖条仍在不停地跳动。我坐在桌前,对剧本中最重要的情节修改一筹莫展。情节中的主人公需与母亲发生一场激烈的口角,之后坚定决心,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无论如何修改,争吵的过程都显得极其僵硬和突兀。主人公的扮演者曾来找过我,他认为母子之间的争吵也许并不需要那么激烈。可我一意孤行,认为如若争吵不激烈,就不能体现出主人公追求梦想的勇敢,便一口否决了他。时间点点流逝,文稿却还未成型。心中焦急的我又想起了他说的话。也许我可以打开自己,试着听取他的意见,可能真的不错呢?第二天,我来到学校找到他,便开始询问他的想法。“这场戏其实真的可以不用那么激烈。”他的语气十分诚恳,“很多时候,我们和父母的争吵并不像电视剧中拍的那样,反而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下课后吵闹的教室无法掩盖他的声音。我拿出纸笔,开始记录下他说的要点和想法。窗外的树叶在片片摇曳,我的笔尖在他的叙述中“唰唰”地在纸面上划过。“主人公和妈妈静坐在家中,电视机闪出点点的亮光,母亲开始告诫他想清楚自己究竟想干什么。主人公不回应。”他的眼里满是激动,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于角色之中,自己就是那个不顾一切追求梦想的少年。顺着他的讲述,我的心中似乎也有什么东西被打开了,我仿佛看到了主人公为了梦想日夜奋斗的模样;看到了在母亲的质疑与不解中的沉默,像是一种无声的抗议;看见了他坚定自己追求梦想最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也许他的想法真的是正确的,我心中默语。仅仅十分钟的时间,纸页上已密密麻麻布满了我的字迹,内心的迷茫也被冲破,困惑也被打开,投入了明亮的光芒。回到家后,我拿出在学校里记录的要点,手指在键盘上不停地敲击出清脆的响声。稀疏的月光映上我的窗帘,像丝丝缕缕的蚕丝,文稿中的空白也逐渐被细腻的黑填满。在我最后点下保存键的那一刻,欣慰与感慨溢满了我的胸膛。最终我们班的剧本获得了一等奖。当所有人都在祝贺我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和他共同完成的结果。在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我们封闭自我,拼命想守住所谓的“个性”,害怕他人的参与会磨灭了我们的棱角。但其实打开自己,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是我们告别自负,收获谦虚与成长的必经之路。任何一件成功的事都不是一个人的成果,打开自我,倾听他人,结果亦会像春光下绽放的百花般精彩绚丽。打开自我,兼听则明。点评:(1)入题迅速,详略得当。文章把大量的篇幅放在“打开”的过程,详细具体的呈现自己是如何“兼听则明”的。这样的结构安排,让文章内容更显真实与丰富。(2)结尾议论升华深刻自然。倒数第二段的议论,既点出“不打开”的原因“拼命想守住所谓的“个性”,害怕他人的参与会磨灭了我们的棱角”又明确“打开”的意义“告别自负,收获谦虚与成长”,体现了小作者思考的深度。(3)多次点题,扣题紧密。文章第三段中“我可以打开自己,试着听取他的意见。”与第七段中的“顺着他的讲述,我的心中似乎也有什么东西被打开了”都是点题句。时刻紧扣“打开”这个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