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冲刺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冲刺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冲刺卷
语文(五)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
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一带,这里气候温暖而湿润,有茂密
的森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将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因为木材比砖石更客易就地取
用,而且木材也比校容易加工,具有适应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所以,木材也就逐新成为中国建筑
一直以来广泛采用的主要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构架主要有指梁、穿斗、并干三种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的结构方式使用范
国最广,这种结构方式用料大,室内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北方地区以及庙宇、官殿等规模较大的
建筑物多使用拾梁式木构架。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柱的间距比较密,形成的空间较局促但整体
性强,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井干式木构架是用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集中在云
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
我国建筑的木结构一般采用粹卵安装的办法,把各种不同形状的木构件组合在一起。这种排
卯组合构件的建筑,是非常坚国的。我国古建筑中比较重大的建筑物一般都使用斗拱。拱本是用
作承托梁枋和支撑屋檐的,在大型的古代建筑中,常把斗拱用在梁架各部位的节点上。唐宋以前,
斗拱的结构作用非常突出,排列稀疏,用料大。到了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排列紧密,用
料变小,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棕的结构作用而成为装饰化的构件了。另外,斗拱还是封建等级制
废体现在建筑上的主要标志之一。宋代的《营造法式》中记载“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將建筑等级
按服斗拱的用材分为八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外部轮扇。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优美的外形,我们能够看到的留存至今的多数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都具有一种曲线美,长长的屋檐、檐口曲线等使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艺
术感染力。中国古代建筑在屋顶的使用上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在屋角方面,汉代的建筑还没有屋角
起翘的形象,唐宋时建筑屋角起翘已经成为定规,以后更是如此。南北方的建筑屋角起翘幅度不
同,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相对比较平缓,外观庄重,如山西五台县南弹寺大殿、山东烟台市蓬某阁
等。南方建筑的屋角起翘比较陡,外观活泼,如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等。
语文五第1页(共8页)名校学术联盟 . 高考模拟信息卷 & 冲刺卷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五 )
1.【答案】C
【解析】A项 ,从材料一第三段“ 穿斗式木构架的用料小 , … … ,多用在四川、湖南等南方地区 。
井 干式木构架…… ,集中在云南和东北少数森林地区”可知 ,选项中“ 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古
建筑之 中”错误 。B项 ,“ 明清后斗拱用途发生改变 ,成为建筑物上的装饰物件”表述不准确 ,
材料一第四 段说的是“斗拱的装饰作用变强”“几乎丧失掉原来承托屋檐的结构作用”。D项 ,“
与其他建筑相 比 ,木结构房屋占地面积更大 ,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屋顶”曲解文意 ,材料二第
四段说“ 房屋的面 积越大 ,屋顶也就越高大”,只是就木结构建筑物之间比较而言的 ,并没
有拿木结构房屋与其他建 筑相比。 2.【答案】D
【解析】“拿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进行对比”错误 ,材料一中没有中西建筑对比的内容。 3.【答案】B
【解析】材料一第七段主要围绕“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装饰”展开 ,强调了装修装饰在采光、通风、
保温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以及装饰作为传统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价值 ,特别是色彩在建
筑装 饰中的突出表现 。A项 ,体现了木结构建筑在装饰上的艺术性与功能性 ,与材料内容
一致 。B项 , 描述的是园林设计理念和自然景观的营造 ,不能体现材料中的观点 。C项 ,是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 筑在装修装饰方面的典型特征 ,与材料内容一致 。D项 ,体现了中国古
代木结构建筑在装修装饰 上的精致与多彩 ,与材料内容相符。
4 .【答案】①应县木塔体现出一种曲线美 ,屋檐向外延展、各檐口呈曲线状等 ,使其具有优美的外
形 , 富有独特艺术魅力 。②应县木塔各层屋角向上翘起 ,且比较平缓 ,整体比较宏伟 ,给人
一种庄重 之感 。(每点2 分 ,意思对即可)
5 .【答案】①体现了因地制宜与实用性思想 。黄河流域森林茂密 ,人们就地取材 , 因地制宜 ;木
材在 取材、运输、加工等方面比砖石更具优势 ,且适应性强、灵活性大 。②蕴含尊卑观念、等
级制度思 想 。像斗拱、屋顶等在建筑和使用上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③对建筑美的追求 ,体
现古人的审美 意识 。古代建筑具有多种功能的装修、装饰正是人们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
如各种精细的雕花、 色彩的搭配等 。(每点2 分 ,意思对即可) 6.【答案】A
【解析】“ 流露出其对华北局势的悲观态度”错误 。在文本中 ,林道静虽然对华北的紧张局势有
所 认 识 ,但 她 并 没 有 表 现 出 悲 观 态 度 。 相 反 ,她 表 示 “ 我 要 克 制 这 种 欲 望 ……华 北 形 势
越 来 越 紧 张……所以 ,我不能离开这里”,这体现了她对华北局势的清醒认识和责任感 ,而非
悲观态度。
7 .【答案】B
【解析】“ 暗示了林道静对革命道路的反思与选择”错误 。原文中的省略号更多是为了表现林道静
在凝视毛背心和低唱歌曲时的情感的深沉与复杂 ,以及歌曲内容的不完整呈现。
8 .【答案】①初遇的惊喜:当林道静在中南海遇见许宁时 ,她感到惊喜 。②对未来的向往:当林道静 得知
许宁计划前往陕北时 ,她内心深处涌起对投身到紧张的武装斗争中的向往 。③面对选择的 矛盾:当林
道静面临是否跟随许宁去陕北的选择时 ,她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④对过去痛苦的 悲愤与对未来
的坚定信念:文末林道静回忆起狱中的经历 ,她对痛苦感到悲愤 ,对相知感到幸福 , 对未来无比坚定 。(
每点 1 分 ,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悲凉环境的渲染:开头处通过“西风”“落叶”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荒凉冷清的氛围 ,间
接 反 映 了 社 会 的 动 荡 和 人 们 的 不 安 。 ②人 物 的 神 情 动 作 :警 察 的 威 严 形 象 及 其 监 视 的
意 味 , 以 及 林 、 许 二 人 的 反 应 , 体 现 出 当 局 的 严 格 管 控 和 当 时 社 会 的 政 治 压 抑 , 暗 示
了 华 北 局 势 的 紧 张 。 ③窘 迫 的 生 活 处 境 :林 道 静 没 有 钱 吃 饭 ,她 的 箱子里空空如也 ,这些 都是华北局势严峻的具体写 照 。(每点2 分 ,意思对即可)
10 .【答案】BEG(每处 1 分 。涂黑超过三处 ,整题不给分)
【解析】“ 明主之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因此 B处应断开 。“县爵禄”是动宾结构 ,表示设立
爵 禄的行为 ;“ 以劝其民”是目的状语 ,用来修饰“县爵禄”,表示设立爵禄的目的是勉励百姓 。
语句 结构完整 ,语义清晰 ,因此 E处应断开 。“ 民”是主语 ,“有利于上”是谓语和宾语 ,其中“ 于
上”是 介词短语 ,表示对君主有利 。语句结构紧凑 ,意义明确 , 因此 G处应断开。 11 .【答案】C
【解析】“ 意思相同”错误 ,“若入前为寿”中的“若”是“你”的意思。 12.
【答案】D
【解析】“亦能彻底挽救国家危亡”错误 ,根据材料二 ,魏征以齐文宣和杨遵彦为例 ,强调的是
尽管 贤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救治苍生 ,避免更大的混乱 ,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彻底挽救
一 个 昏 庸 君 主统治下的国家 。魏征明确指出 ,杨遵彦虽然能够“ 弥缝暴主 ,救治苍生 ,才得免
乱”,但这与“人 主严明 ,臣下畏法、直言正谏、皆见信用”的理想状态不可同日而语。
13 .【答案】(1)因此 ,明主掌握着必胜的策略 , (并用这个策略)来治理那些必须依靠的民众 。 (“
操 ” 1 分 ,掌握 ;“治”1 分 ,治理 ;“用”1 分 ,利用、依靠 ;句意 1 分)
(2)杨遵彦替暴君补救过失 ,救济天下百姓 ,才使国家得以免除祸难 。 (“ 弥缝”1 分 ,缝合 , 补救 ; “ 苍生”1 分 ,百姓 ;“免”1 分 ,免除 ;句意 1 分)
14 .【答案】①君主在治国中起到主导和引领的作用。②臣子在治国中扮演着辅助和执行的角
色。 ③君臣之间的通力合作和相互扶持至关重要。(答出一点2 分 ,两点4 分 ,三点5 分 ;意思 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圣明的君王处于尊贵的地位 ,就有惩办治罪的权势 ,群臣便不敢为非作歹 。所以,群臣
之所以
不敢欺君 ,并不是因为喜爱君主 ,而是因为害怕君主的权势 ;百姓之所以争为君用 ,也不是因为
喜爱
君主 ,而是因为害怕君主的法令 。 因此 , 明主掌握着必胜的策略 , ( 并用这个策略) 来治理那些
必须 依靠的民众 ;控制着" 必尊”的势力 , 来制服不得不服从的臣子 。这样就令行禁止 ,形成君
尊臣卑的 局面 。明君治国 ,立爵禄来鼓励人民 ,人民可以从君主那里得利 ,所以君主能役使他
们 ;立刑罚来威 慑人民 ,人民就将对君主产生畏惧心理 ,所以君主能统治他们 。所以 ,没有爵
禄 ,君主就没有办法鼓 励人民 ;没有刑罚 ,君主就没有办法威慑人民 。 因此人臣遵守规范执行
君命 ,并非出于爱君 ,不过是 出于趋利而避害 ;百官执行法度不行恶事 ,也不是出于爱君 ,不过是
出于接受爵禄而躲避刑罚。
如果身为君主却不能够实行他的政令 ,废弃法度并且放任群臣 , 那么( 他的) 威严就已经
丧尽 , 权势已被剥夺 ,政令发不出去 ,群臣不为所用 ,百姓不为所使 , 国 内的民众不能为其所控
制 , 那么 , 国 就不是他的国 , 民也不是他的民 。像这样 ,就是被灭亡君主的必经之道。
材料二 :
贞观十六年(642 年) ,唐太宗问侍臣:" 有时在上面的君主昏庸而在下面的臣子兢兢业业 ,
有时 在下面的臣子犯上作乱而在上面的君主清明 。如果将两种情况放在一起比较 ,哪一种
更严重呢 ” 特进魏征进谏说:" 君主圣明 ,就能够明察秋毫 ,知道下面的是是非非 。杀一做
百 , 满朝百官谁敢不 敬畏皇帝的天威 ,不尽心尽力呢 如果君主昏庸 , 不听从忠臣的劝谏 ,
即使是百里奚、伍子胥在虞 国、吴国 ,也无法避免祸患 , 国家败亡也会随之而来。”唐太宗说:"
果真像这样 ,那么北齐文宣帝昏庸 残暴 ,大臣杨遵彦却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匡扶朝纲 ,使北齐的政
治清明起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 ”魏征 说:" 杨遵彦替暴君补救过失 ,救济天下百姓 , 才使国家
得以免除祸难 。然而这与国君威严圣明 , 臣 子敬畏守法、直言进谏、都被信任和重用不能相提并
论。”
15 .【答案】C
【解析】颔联写的是唐王朝军队在战斗中惨遭失败 ,首联中的“宜天马”“万匹强”与之形成对比
, 而不是为战争结果作铺垫。
16 .【答案】手法:两首诗都使用了象征(托物言志) 的手法 ,诗人托物言志 ,借骏马抒发自身的志
向。 (2 分 ,考生若从“拟人”等角度分析亦可)
思 想 情 感 :李 诗 借 项 羽 兵 败 ,乌 骓 再 难 遇 项 羽 那 样的英雄 ,表达了渴望得遇知音、得到重
用和对 项羽的敬仰、同情之情 。(2 分) 杜诗借垂垂老矣的骏马在苍茫天地间发出哀鸣 ,
抒发了对收复 失地、建功立业的渴望 。(2 分)(意思对即可) 17 .【答案】(1)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2)吴楚东南拆 乾坤日夜浮
(3)示例: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渺渺平沙几千
里 天 风吹暗燕然山/空留一片石 万古在燕山( 每空 1 分 ,如有错字、添字、漏字 ,则该
空不得分 。第
(3)小题为开放性试题 ,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18 .【答案】C
【解析】C项和文中加点的“一定”都表示某种程度的 。A项的“一定”是“必然的”的意思;B
项 的“一定”是“必定”的意思;D项的“一定”是“特定的”的意思。
19 .【答案】序号② ,修改为:囊括了地球上 14 座 8000 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 7000 米级山峰 。
序 号④ ,修改为:因此 ,这次大碰撞堪称 5 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 ( 每处 2 分 。只指出
序号但 没有修改或修改不正确 ,不给分)
【解析】②用词不当 ,将“涵盖”改为“囊括”;④语序不当 ,将“这次大碰撞堪称最重要的 5 亿年来
造山事件”改为“这次大碰撞堪称 5 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
20 .【答案】甲:三级阶梯的差异 乙:也会非常干燥(每处2 分 ,意思对即可)
21 .【答案】B
【解析】B项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 风机 ”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A项 ,表示否定和
讽刺 ; C项 ,表示特定称谓;D项 ,表示引用。
22 .【答案】青藏高原、大碰撞、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每词 1 分)
23 .【写作指导】材料重点阐述了传统文化中“礼”的重要价值。第一段文字 ,先阐述了“礼”的含义 ,
然后从宏观(历史发展)角度指出礼是“ 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之一”。第二段文字 ,引
述荀 子的话 ,强调了“礼”在个人、国家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知 ,“礼”不仅与个人成长
息息相 关 ,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发展 ,这正是该则材料写作立意的关键 。“ 以上材
料引发了你 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在写作时从现实出发 ,去体会“礼”的价值和重
要意义。
【参考立意】①人无礼不立 , 国无礼不兴 ;②学礼之精神 ,做新时代青年 ;③以礼树人 , 以礼安
国 ;
④让“礼”之光照亮世界 ;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