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七下道德与法治 课时学习计划(3)课型 新授课 课题 远离违法犯罪 课时 1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法治观念: 通过学习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增强学法守法意识。 能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剖析案例,明是非,增强自控力,防患于未然。教学 内容 1. 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 2. 严于律己,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 教学难点:严于律己,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学 资源 七下第十一课实施过程问题(任务)学习活动 嵌入评价一、法不可违 学法指导:自读课本,分析案例,总结理论。 1.违法行为的定义、类别、性质、及法律责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4页——98页正文及相关链接,总结归纳: 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性质及法律责任。 ①违法行为的定义: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②分类: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③性质: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即刑事违法行为。 ④法律责任: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违法行为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3页“生活观察”,分析案例一中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承担的是什么责任? 案例一中程某溜狗没有拴绳,致他人受伤,违反了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承担了民事责任(赔偿费用)。 ②民事责任还包括哪些? 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3.行政违法行为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3页“生活观察”,分析案例二中何某与蔡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承担了什么责任? 案例二中何某与蔡某砸坏自动贩卖机玻璃门并窃取十余袋零售,该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关规定,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承担了行政责任(行政挽留、罚款)。 ②行政责任还包括哪些? 行政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包括国家对违法的公职人员处以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以及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件、责令停产停业、行政拘留等处罚。 4.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4页“生活观察”,分析案例三中的陈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承担了什么法律责任? 案例三中陈某为牟取利益,介绍他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曱,该行为违反了《刑法》中的相关规定,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构成犯罪)承担了刑事责任(有期徒刑、罚金)。 ②刑法的定义: 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③犯罪的特征: A.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7页“探究与分享”一,思考,为何两个行为类似,但性质不同? 行为一,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而行为二,致人重伤或者死亡,两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程度不同,前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后者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小结: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 B.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犯罪是触犯了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 C 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7页“探究与分享”二,思考,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触犯了什么法律?应当如何处理?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内容(部分)如下: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林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 5.正当防卫 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8页“阅读感悟”,谈谈你的认识。 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②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及相关司法解释,正当防卫需满足以下条件: A、起因条件:必须存在不法侵害 B、时间条件: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C、主观条件:防卫人需具有防卫意识,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并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动机。像故意以语言、行为等挑动对方侵害自己再予以反击的防卫挑拨,不应认定为防卫行为。 D、对象条件: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 E、限度条件: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二、严于律己 (一)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0页“探究与分享”,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涉及刑法中的哪些罪名? 案例一中秦某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案例二中这群16岁学生的行为构成侮辱罪、诽谤罪。 2.学生欺凌、网络暴力行为有什么危害?遇到这些行为应该怎么办? ①危害: A、对受害者可能导致身体受伤,还会引发焦虑、抑郁、自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个人成长,甚至可能使受害者产生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同时给受害者家庭带来痛苦和困扰,可能引发家长的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 B、对施害者可能会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价值观,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法律,留下犯罪记录,对一生造成负面影响。施害者家庭也可能因孩子的行为面临社会舆论压力,引发家庭矛盾和冲突。 C、破坏校园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影响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正常教学秩序,还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和不安,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②应对方法 A、及时求助: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信任的成年人报告,寻求帮助和支持。也可以向公安机关、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寻求专业的保护和援助。 B、保留证据:尽可能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如欺凌或网络暴力的聊天记录、视频、音频、图片等,这些证据有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在遇到欺凌或网络暴力时,尽量避免与施害者单独接触,防止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在网络上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不随意透露敏感信息。 D、调整心态:不要因为他人的错误行为而责备自己,要相信问题能够得到解决。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 E、借助法律武器:学习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白自己的权益受到了哪些侵害,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施害者的法律责任。 小结: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二)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1.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1页“探究与分享”,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说说以上行为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行为一、二、四、六属于不良行为;行为三、五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2.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有什么区别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主要有以下区别: ①危害程度:不良行为:主要是对未成年人自身身心健康成长不利,比如吸烟、饮酒、沉迷网络等,一般尚未对社会秩序、他人权益等造成直接的严重危害。严重不良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像结伙斗殴、非法携带管制器具、传播淫秽信息等行为,会对社会治安、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等构成严重威胁。 ②行为性质:不良行为:是一种违反社会道德规范或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更多的是在个人行为习惯、道德层面出现偏差。严重不良行为:具有违法性,是有刑法规定、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以及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③处理方式:不良行为:主要由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主体进行干预,通过教育、引导、管束等方式来纠正。严重不良行为:则需要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介入,可采取矫治教育措施,如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等,必要时会送入专门学校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小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犯罪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而是有一条从不良行为到违法行为、再到犯罪的变化轨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规定,给我们划出了明确的是非界限。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三、启思导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一条: 未成年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请同学们查找身边存在的不良行为,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不良行为制订预防措施。 1.不良行为 ①部分同学说话不文明,存在多次旷课、逃操的情况;还有同学会在课间与他人发生争吵、推搡等轻微暴力行为。 ②沉迷网络游戏,花费大量时间在虚拟世界,甚至熬夜上网,影响身心健康和正常学习生活;部分未成年人在网络上浏览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内容。 2. 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①个人因素: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例如,对网络游戏的好奇使其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同时,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不能清晰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 ②家庭因素:一些家庭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导致孩子出现叛逆心理。部分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关心不够,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行为变化,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得不到正确引导。 ③学校因素: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出现旷课、逃学等不良行为。 ④社会因素: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如暴力、色情、享乐主义等,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 3.预防措施 ①加强自我教育:未成年人要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教育讲座、主题班会等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 ②优化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过于严厉,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共同遵守。 ③改进学校教育: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加强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帮助。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④净化社会环境:政府要加强对社会文化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屏蔽不良信息,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空间。此外,社会各界要共同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单元提升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03页“单元思考与行动——情境思考”,分析案例一、案例二中的李某和杨某的行为可以避免吗?说说你的理由。 李某的行为是可以避免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个人情绪管理方面 李某完全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仅仅因为姜某未对碰掉雪糕道歉就与对方争吵,进而动手伤人,这是情绪冲动的表现。如果李某能在与姜某发生争吵时,尝试深呼吸、数数字等方式让自己冷静下来,理性看待这件小事,不被一时的愤怒左右,就能够避免动手伤人的行为。 ②沟通解决问题方面 李某本可以通过平和、理性的沟通来解决问题。当姜某未道歉时,李某可以心平气和地要求姜某道歉,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而不是直接采取暴力行为。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样就不会导致矛盾升级。 ③法律意识方面 若李某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明白殴打他人是违法行为,会面临法律制裁,可能就会克制自己的行为。他应该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造成身体伤害,也会给自己带来法律后果,从而选择用合法的方式来处理与姜某之间的矛盾。 ④道德素养方面 从道德层面来看,李某应该有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姜某碰掉雪糕可能只是一个无心之失,李某若能秉持宽容的态度,理解对方可能是不小心的,不斤斤计较,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能够避免这起冲突的发生。 杨某的行为是可以避免的,理由如下: ①从个人角度:杨某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当唐某轰油门引起其不满时,他应通过理性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非不顾朋友劝阻直接谩骂和殴打对方。若杨某能意识到自己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可以避免犯罪行为的发生。 ②从社会环境角度:如果周围有更积极的调解机制或人员介入,比如夜市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并制止杨某的不当行为,进行劝解和调和,也有可能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从而避免杨某最终实施犯罪行为。 ③从法律意识角度:若杨某有更强的法律意识,了解随意殴打他人可能触犯法律并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也许他会克制自己的冲动行为,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处理问题,进而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2.就“远离违法犯罪”写几条警示语。 构思远离违法犯罪的警示语,重点在于突出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警醒人们。从法律威严、人生影响、自由代价等角度思考: ①一时违法念,半生悔恨泪。远离犯罪,守护幸福。 ②违法一步深渊,守法一生平安。 ③漠视法律红线,幸福戛然而止 。 ④犯罪是自由的枷锁,守法是生活的坦途。 ⑤法律底线不可越,违法犯罪终自灭 。 课堂小结: 1.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①定义: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②分类: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③法律责任: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刑法的定义 刑法是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应当承担何种刑事责任和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3. 犯罪的特征 ①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②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③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4. 刑罚的定义及类别 ①定义:刑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所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利为主要内容。 ②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5. 正当防卫 ①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②启示:面对犯罪行为,我们要敢于斗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乐声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有勇有谋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6.做守法护法的人 ①认清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② 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 ③增强自控力,严于律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 能够通过自读课本了解关于违法犯罪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相关案例。 学生能够通过自读课本了解关于违法犯罪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相关案例。 正当防卫是非常严谨的行为,通过补充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正当防卫实施的必要性、规范性。 学生了解法律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理解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成为违法甚至犯罪,从而提高法律意识,自觉抑制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自省自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明是非,严于律已。 自省自查,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明是非,严于律已。 能够从情绪(心理)、道德、法律不同角度分析原因,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学评价 能够用课本或生活中的案例体会民法典与我们的关系。 学以致用学生反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