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苏 幕 遮周邦彦目录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诗歌赏析主旨归纳壹知人论世壹知人论世——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官员,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疏散,但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宋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壹知人论世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壹知人论世——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至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之间,当时周邦彦远离家乡钱塘(现杭州),旅居京城汴京(现开封)。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本以太学生入都的周邦彦,凭借献上赞扬王安石新法的《汴都赋》得到天子青睐,由太学生直升为试太学正,但此后“居五年不迁”。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驾崩,旧党执政。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周邦彦被排挤出京师。壹知人论世——解题“苏幕遮”,词牌名。此词通过回忆、想像、联想,以荷叶贯串, 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全词语言自然明丽、 淡雅素洁、 别具一格, 词境清新而爽朗。贰整 体 感 知贰整体感知贰整体感知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苏幕遮 周邦彦liáorùkuī yánj pǔ贰整体感知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燎:细焚。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溽暑: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侵晓:拂晓。侵,渐近。宿雨:隔夜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一一风荷举: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举,擎起。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译文:燃烧起沉香木,驱除潮湿的暑气。清晨,鸟雀们把头伸在屋檐边吱吱喳喳地叫着,预示着天气转晴。刚升起的太阳晒干了残留在荷叶上昨夜的雨水。水面上一张张清润圆正的荷叶在晨风里摇摇摆摆挺立着。贰整体感知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久作长安旅:长年旅居在京城。旅:客居。楫(jí):划船用具,短桨。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译文:我不禁想起了家乡,那是多么遥远,何时才能回去?故乡在吴门,我却长期在长安旅居。在撩人情思的五月,不知故乡的渔郎是否还记得我?我梦见自己划着桨,乘着船,在开满荷花的河汊中穿行。贰整体感知2.下片哪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上片写景:写的景是荷塘美景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叁诗 歌 赏 析叁诗歌赏析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1.上片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上片意象:沉香、鸟雀、荷叶、初阳、雨、水面、荷花画面: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叁诗歌赏析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上片2.“呼”“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拟人“窥”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呼”更显人性化,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这两句话妙在静中有动。“鸟雀”句着一“呼”字,既活现晨鸟初出的情态,又传达出雨后空气的清新,鸟语的脆亮;“侵晓窥檐语”更是写出了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显得别有韵味。叁诗歌赏析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上片3.“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认为这两句词,“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你说说对这两句词的理解。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平,“清圆”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圆,亭亭玉立的荷茎直。“面”“圆”“举”简约的轮廓感。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这两句诗不事雕琢,风格简约,而荷之神态、精神跃然纸上。其次,这两句的炼字功夫很是了得。“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摇曳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举”字最为人称道,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叁诗歌赏析4.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的?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上片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叁诗歌赏析5.上片情随景异,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欢快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沉闷欣喜上片叁诗歌赏析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下片1.哪些字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遥:从杭州到开封,在古代确实有种路途迢递,山水阻隔的感觉。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慨叹:何日去?旅。旅居,客居之意。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仕途生活的厌倦。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叁诗歌赏析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下片2.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设问、想象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落俗套。“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却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叁诗歌赏析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下片2.结尾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全词以如梦如幻的乡愁乡梦结束。词最后的“芙蓉浦”,与上片的“荷”遥相呼应,是对荷的描写的延伸,使全词结构更为完整、紧密。以荷为媒,虚实相生叁诗歌赏析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下片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厌倦官场生活 向往宁静生活叁诗歌赏析探究: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一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诗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过渡到家乡的荷花,很自然地过渡到怀乡之情,不着痕迹。叁诗歌赏析《苏幕遮》 (燎沉香)在结构安排上,独具匠心,巧妙设置。请结合词的下片, 试作分析。对应诗句 时空 人物 手法与情感虚实结合感慨深沉“故乡”四句“五月”一句“小楫”二句小结今日“长安”五月故乡昨日梦中由现实到故乡到梦境作者渔郎作者由己及人实写思乡之情虚写思乡之情虚写思乡之情肆主 旨 归 纳肆主旨归纳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周词中少数的例外。全词清新淡雅,浑然天成,且章法严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间由“荷”这个意象连接。写景由室内到室外,由沉香到风荷,由拂晓到初阳,时空分明。情感也随之变化,复有层次感。抒情由距离之遥远,时间之久远渲染烘托。然后到梦回家乡,暂得慰藉。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上片写景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出水沉闷欢快欣喜风荷(见景生情)下片抒情羁旅之思思乡之愁忧愁伤感上片写景,情因景异,富于变化。下片抒情, 情因景生,思乡情浓(1)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叙写(看到这风景)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的词句是:“( ),( )。”(2)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叙写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的词句是:“ ( ),( )。” (3)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写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的词句是:“ ( ),( )。” (4)周邦彦《苏幕遮》中的“( ),( )”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十分生动。(5)被王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的句子是( ),( )。(6)得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构图精髓的句子是 ( ),( )。(7)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一词中,摹写自己在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的词句是:“( ) ( ),( )。”(8)“( )?”不言自己思念家乡朋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对面落笔,更加衬托出自己对家乡亲朋的思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