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 雨霖铃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才高气傲,曾在《鹤冲天》一词中写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41岁这年,经过两代帝王、四次大考才考中进士的柳永却不被宋仁宗欣赏,仁宗严肃务实,本就不喜欢“浮艳虚薄”的文章,皇帝圈点放榜时,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此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这年秋天,柳永愤而离京去江南漫游,临行前与恋人在都城门外惜别,故而写下这首《雨霖铃》。
柳永
雨 霖 铃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理解《雨霖铃》的词意,赏析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分析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感受古人离别之情,珍惜友情、亲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学目标






传统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诗歌研读
课文总结
知人论世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
作者简介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一生专意于词的创作,成就显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创新。他首变五代、宋初词多以小令为主的模式,专意创作长调,有的甚至是他自创的新调,故李清照称他“变旧声作新声”。柳词的内容较之前人也有所拓展,其羁旅行役词,表现了一位下层士大夫文人在仕途挣扎流浪的种种困境,颇能引发人们的共鸣。有词作《乐章集》存世。
作者简介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李煜等
知识链接
婉约派有四大旗帜:
号“闺语”李清照
号“情长”柳永
号“别恨”晏殊
号“愁宗”李煜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在长亭话别的情景。当他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写作背景
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这首词应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
整体感知
聆听朗诵,思考问题: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低沉悲戚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秋后的蝉叫得凄凉而急促,面对着傍晚的长亭,一阵急雨刚停。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一望无边。
译文:
整体感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今后就是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对我也如同虚设。纵然有千万种蜜意柔情,又能向谁去倾吐呢
译文:
整体感知
1.从词中提取信息,描述一下这场离别的具体情况
时间:
地点:
环境:
与谁分别:
离开何地:
去往何方:
何种方式离开:
清秋节,秋天的傍晚
汴京城外的长亭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恋人、心爱的人
汴京
南方
坐船
上阕
下阕
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离别之后的痛苦心理
2.再读这首词,概括一下词的上下阕分别讲了什么
实写
虚写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3.作者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写景)
诗歌研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上阙:惜别场面
寒蝉:
“蝉”,秋日叫声变成若断若续的哀鸣。“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以蝉鸣的凄切之声衬托人心中的凄切,渲染凄婉悲凉的氛围,定下全词感情基调。
雨:
骤雨初歇,凉意彻骨,秋日骤雨助长了离别之人心中的哀怨,为环境平添一层凄凉冷清。
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借此点出送别之事暗寓离愁别绪。
这句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
诗歌研读
分析上阙:惜别场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此句写景起什么作用?
这一句点出了别离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营造了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烘托了离别的悲情,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以哀景衬哀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研读
分析上阙:惜别场面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眼,竟无语凝噎。
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恋人在都门外的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为什么?
诗歌研读
分析上阙:惜别场面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想象空间。
此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动作描写
白描手法
神态描写
诗歌研读
分析上阙:惜别场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千里烟波——绵长
沉沉暮霭——浓重
楚天辽阔——无边无际
以壮阔天地反衬自己的渺小,表现自己的仕途失意
以烟波浩渺、暮霭沉沉映衬自己的前路茫茫
诗歌研读
分析上阙:惜别场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好处?
这一句运用寓情于景和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
“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象的景物,是虚写。
词人通过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无边的楚天这些意象,营造了迷蒙辽阔的意境,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含蓄而形象地写出了分别后抑郁悲伤、孤寂落寞之情的浓重、绵长和深沉。
无尽的别恨
黯淡的离愁
诗歌研读
分析上阙:惜别场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上阕最后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念”承接上片内容,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写出恋人分别时彼此留恋难舍,不忍离去的心情。为下片写离别后的孤独及苦闷起到过渡作用。
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研读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寒蝉
长亭
骤雨
烟波
暮霭
楚天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凄切悲凉
难分难舍
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实)
(虚)
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凄切悲凉
难舍难分
惆怅伤感
小结上阕:
诗歌研读
分析下阙:
你觉得下阕中的哪句话最能表达诗人与恋人别离的苦痛?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把自己的私人情感升华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扩大了词的意义。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进一步强化了离别的悲伤。秋天本身就给人一种凄凉、萧瑟之感,在这样的季节里离别,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冷清和孤独。秋天的景象与离别的情感相互映衬,使悲伤的情绪更加深沉。
诗歌研读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几句中,诗人将自己的离愁融入了哪些事物之中?
分析下阙:
酒: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的人心情。
酒醒
愁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诗歌研读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分析下阙:
这几句中,诗人将自己的离愁融入了哪些事物之中?
柳有“留”意,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杨柳: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诗歌研读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几句中,诗人将自己的离愁融入了哪些事物之中?
分析下阙:
秋天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无限凉意和凄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启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因此“晓风”还意味着别离。
风: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
诗歌研读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几句中,诗人将自己的离愁融入了哪些事物之中?
分析下阙:
文人笔下的月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月”是团圆的象征,“残月”含有别离之意。表达了孤独悲凉的情感。
残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诗歌研读
分析下阙: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这几句中,诗人将自己的离愁融入了哪些事物之中?

杨柳
晓风
残月
把这些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用几个名词连缀而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很有韵味。
诗歌研读
分析下阙: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明代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请赏析。
本句质朴白描,韵味无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用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个意象: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杨柳的萧疏、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离人心境,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诗歌研读
分析下阙: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觉痛楚,词人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写出了“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的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
知音已远
良辰不再
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最后结尾包含着怎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诗歌研读
小结下阙:
伤离别 清秋节
杨柳 晓风 残月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陈述别情,点明主旨
虚景实写
离愁之深,令人神伤
因 情 造 景
情 景 交 融
思念苦
课文总结
本诗以离别为主题,抒发了词人浓重的离愁别绪。柳永在仕途失意之际与心爱之人分别,将内心的痛苦、不舍、眷恋与迷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种离情别绪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触动着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心弦。
课文总结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感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实写
虚拟
虚拟
融情入景
以情带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