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同步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科学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同步练习

资源简介

初中科学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七上·天台期末)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2.(2024七上·衢江期末)2023年11月在胡柚祖宗树所在地——常山青石镇澄潭村(118°E,28°N)举行了“立冬·与你U约”主题的胡柚开采仪式。仪式上对24家果农带来的优质胡柚果从外观、内质、糖度等方面逐项进行打分,选出了今年的“柚王”。评委剥开胡柚皮时,周围人闻到一般清新宜人的柚子香味,这个现象主要表明(  )
A.分子之间有空隙 B.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C.分子是很微小的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2022七上·婺城期末)如图所示是由直径为1~50nm的微颗粒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的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
C.“纳米纸”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细菌无法停留是因为“纳米纸”分子间没有空隙
4.(2024七上·杭州期末)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蛋变咸快慢的原因与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用放大镜看不见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
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
5.二手烟对人们的危害非常严重,能导致多种疾病乃至癌症的产生,因此学校明文规定“学校内禁止吸烟”,这样就可以避免同学们吸二手烟。该规定的科学依据是 (  )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D.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6.(2024七上·临平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7.(2022七上·临海期末)如图所示为教材中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8.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能溶于水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间隔很小
D.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9.(2021七上·平阳期中)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夏天,柳絮飞扬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 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10.(2024七上·西湖期末)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分子的排列方式,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
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需要放热
B.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汽化
C.樟脑丸变小了是由甲到丙的变化
D.霜的形成是由丙到甲的变化
11.(2023七上·金华月考)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现象
B.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
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
D.春天空气中飘飞着各种植物的花粉
12.(2023·杭州月考) 2022年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开展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老师王亚平用水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搭建了一座液体桥,如图所示:水在两板之间连接成为桥,这说明(  )
A.分子之间有引力 B.分子之间有斥力
C.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 D.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3.(2023七上·德清期末)许多机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图),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以下现象与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
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
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
14.(2023七上·东阳月考)下列对一些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 解释
A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温度升高,自行车胎内分子体积变大
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变小
C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A.A B.B C.C D.D
15.(4.1物质的构成)如图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对这一现象做出微观解释的是(  )。
A. B.
C. D.
16.(2023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17.(2023七上·玉环期末)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载着三位宇航员搭乘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出差”期间,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天宫课堂。
(1)如图甲,火箭发射塔下装有大量水,当高温火焰喷出时,水发生汽化   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在天宫课堂上宇航员时常拿着解压芒果玩具捏一捏,该玩具从地球带到空间站,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航天员在课堂上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图乙),这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   ,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
18.(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演示了奇妙“乒乓球”、又见陀螺等实验。
(1)奇妙“乒乓球”实验:用水袋挤出一个水球,将毛巾包在球拍表面,一挥拍,就可以像打乒乓球一样来回击打水球。太空中的水聚集成球状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   。
(2)又见陀螺实验:利用旋转的金属陀螺实现太空转身。金属陀螺从地球带到太空质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9.(2024七上·武义期末)2023年神舟飞船载着中国宇航员搭乘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出差”期间,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天宫课堂。
(1)如图甲,火箭发射塔下装有大量水可以避免发射塔被高温火焰熔化,当高温火焰喷出时,水发生汽化   大量的热;
(2)航天员在课堂上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图乙),这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   ,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
20.(2024七上·义乌月考)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于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阅读下列有关“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材料2: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分子机器人。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
(2)在科幻电影《蚁人》中,蚁人可以任意变大或缩小。试想,如果蚁人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且处在一杯正在升温的热水中,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   。
21.(2023七上·金华月考)我们用放大镜看到方形蔗糖似乎由大量细小颗粒构成的。蔗糖溶解在水中后,用放大镜也不能观察到蔗糖颗粒了(如图)。请回答:
(1)你如何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   。
(2)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   。
22.(2022七上·婺城期末)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内,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说明甲醛分子在   。甲醛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刚装修完的新房子最好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和夏天相比,冬天甲醛气味散得   (填“更快些”、“更慢些”或“一样快”)。
23.(2023七上·东阳期末)共沸物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液体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此时这个混合物即称作共沸混合物。
(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是物质的   现象。
(2)继续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瓶中的液体倒转掘匀,重复几次。静止一段时间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   。
(3)标准状况下,当水和酒枯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足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   (填”会”或”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共沸物的沸点将会   (填”升高”或”不会”或“降低”)。
24.(2022七上·杭州期中)如图是做气体扩散现象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瓶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是空气。
(1)若较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气体发生了扩散,二氧化氮气体应该盛放在   填(“A”或“B”)瓶。
(2)抽出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
(3)实验时,若环境温度分别为①0℃②20℃③30℃,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三、实验探究题
25. 如图所示,空气清洁剂和气雾杀虫剂的灌装原理是相同的。将药液装进密封的罐里,再充入高压气体,喷液管伸到罐底。使用时通过按压喷嘴按钮打开出液口,受高压气体的作用,药液呈喷雾状喷出;松开手指,依靠弹簧的作用,喷嘴按钮复原,出液口关闭。
(1)由喷嘴喷出的雾状药液是   (填“气体”“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室内很快充满清香气味,是由    引起的(微观解释)。
(2)按下喷嘴,药液强劲喷出,说明罐内压强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喷洒一段时间,会感觉到金属罐变凉,原因是   
26.(2024七上·嘉兴期末)在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时,小嘉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于是,他开展了进一步探究:
①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如图所示;
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柱的长度;
③然后注入适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达到100cm刻度线处;
④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读出混合后液柱的长度;
⑤重复步骤②、③、④,把相应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水柱的长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后液柱的长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
?/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
试回答:
(1)表格中的“?”处应填写的信息是   。
(2)小嘉发现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
(3)根据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27.某科学小组利用氨水(即氨气溶于水中)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图实验以探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无色透明浓氨水。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照实验。仅凭实验Ⅲ能验证”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吗?   ,理由是   。
28.下面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说明分子间存在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
(2)图乙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图丙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说明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如图丁所示,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在玻璃板离开水面时比离开水面后   (填“大”“小”或“不变”),说明分子间存在   。
四、综合题
29.(2023七上·浙江月考)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〇”代表构成空气的微粒,“●”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
(1)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通过建立“最终瓶中微粒分布的模型”对现象进行解释,请在答题卷相应位置画出。(作图解释,不需要文字解释)
(3)此现象不能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____。
A.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知道: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分子运动是微观分子的运动,肉眼看不见分子的运动。
【解答】柳絮飞扬、黄沙扑面、雪花飘飘,都是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荷花飘香是花香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B。
2.【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能闻到柚子的香味。【解答】评委剥开胡柚皮时,周围人闻到一般清新宜人的柚子香味,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分子之间空隙和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判断。
【解答】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故A正确;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存在斥力和引力,只是斥力大于引力,而表现为斥力,故B错误;
C.“纳米纸”无法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纳米纸”分子间有空隙,故D错误。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蛋变咸快慢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
【解答】解: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说明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A、将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蔗糖分子溶解在水中,用放大镜观察不到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故B不符合题意。
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故C符合题意。
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周围其他地方也会充满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使其他同学吸到二手烟,吸烟有害健康,所以不要在学校吸烟,故 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不合题意;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不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7.【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作用力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只能说明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判断。
【解答】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蔗糖能溶于水从而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间隔较大,故C错误;
D.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而粉末看起来虽小,却由大量的分子构成,它比分子要大很多,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观察分子需要用先进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做永无停息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解答】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夏天有阳光温度高,冬天温度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会加快分子的运动,使运动更加剧烈,所以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A说法正确;
B、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这个现象就是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是由于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故B说法正确;
C、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也是分子的热运动,但是夏天,柳絮飞扬中的柳絮不属于分子,不可以说是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而是风力的作用,故解释错误;
D、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间都存在空隙,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故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固体分子间隔小于液体分子间隔小于气体分子间隔,所以丙为气体,乙为固体,甲为液体。
【解答】A.由分析知 :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 为凝固,凝固放热,A正确;
B. 由分析知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升华,B错误;
C. 樟脑丸变小了是升华,由乙到丙的变化,C错误;
D. 霜的形成是凝华,由丙到乙的变化 ,D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 扩散现象(diffusion)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是由于分子热运动而产生的质量迁移现象,
【解答】AD.扩散现象是微观分子运动现象, 沙尘暴现象和花粉飘飞属于宏观现象,AD错误:
B. 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属于液体扩散的现象,B正确;
C. 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不是扩散现象,C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分子之间有引力,所以固体和液体有有一定的体积,固体有形状。
【解答】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才会形成水桥,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原理为封闭气体的压强与质量大小有关,即质量越大,压强越大,故A不合题意;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是因为煤分子向墙壁发生了扩散,故B符合题意;
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原理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C不会题意;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即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温度升高,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A错误;
B、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不是分子体积变小,故B错误;
C、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
D、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分子的体积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同种物质,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它的分子保持不变,变化的其实就是分子之间的空隙。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的空隙最小,气体分子的空隙最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时,分子之间的间隙增大,因此水蒸气的体积变大,活塞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即相同空间内水分子的个数减少,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7.【答案】(1)吸收;液化
(2)不变
(3)引力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质量及其特性;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水蒸气的看不到的,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液态的小水珠。
分子的特点: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解答】(1)水发生汽化需要吸收热量;巨大的白色气团是小水珠,因此是气态变成液态,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故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质量是物体的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位置,形态等因素无关,因此玩具从地球带到空间站,质量不变。
(3)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说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1)吸收 液化 (2)不变 (3)引力
18.【答案】(1)引力
(2)不变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解答;
(2)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太空中的水聚集成球状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引力;
(2)金属陀螺从地球带到太空时,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保持不变。
19.【答案】(1)吸收
(2)引力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体表面有一种性质叫表面张力,就是液体表面相邻部分之间的相互引力。这种张力使液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液体形成球形。
【解答】(1)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航天员在课堂上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这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引力,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
20.【答案】(1)分子
(2)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1)材料1和2可知,研究的粒子是分子;
(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1.【答案】(1)合理即可
(2)蔗糖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都是十分微小的。我们用放大镜看到的方形蔗糖似乎是由大量细小的颗粒构成的,但这
些细小的颗粒远不是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蔗糖溶解在水中后,我们再也看不见那些蔗糖小颗粒,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这种蔗糖微粒称为蔗糖分子。
【解答】(1) 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可以加热蒸发水,会有蔗糖从水中析出;
(2)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所以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蔗糖分子。
22.【答案】做无规则运动;更慢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内,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说明甲醛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甲醛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刚装修完的新房子最好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和夏天相比,冬天的气温低,甲醛气味散得更慢些。
23.【答案】(1)扩散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不会;升高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1)不同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2)分子间存在间隙;
(3)液体到达沸点,持续吸热才会沸腾;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解答】(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
(2)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当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是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能到达沸点,但不能吸热,所以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气压变大,共沸物的沸点将会升高。
故答案为:(1)扩散;(2)分子间存在间隙;(3)不会;升高。
24.【答案】(1)A
(2)两瓶中气体混合均匀
(3)③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注意重力作用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即可;
(2)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二氧化氮的颜色变浅,空气的颜色变深。当经过一定时间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混合均匀,颜色趋于一致。
(3)根据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分析。
【解答】(1)二氧化氮的密度大,空气的密度小,将装有二氧化氮的A瓶子放在上面,空气放在下面,由于重力作用,可以加快二者分子的扩散速度;
(2)抽出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两瓶中气体混合均匀;
(3)温度越高,则气体分子运动越快,故选③。
25.【答案】(1)小液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大于;药液汽化后,从金属罐上吸热导致温度下降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2)流体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流向压强小的地方。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汽化时需要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由喷嘴喷出的雾状药液是小液滴,室内很快充满清香气味,是由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2)按下喷嘴,药液强劲从罐内喷出,说明罐内压强大于大气压。喷洒一段时间,会感觉到金属罐变凉,原因是:药液汽化后,从金属罐上吸热导致温度下降。
26.【答案】(1)液柱减小的长度
(2)玻璃管翻转次数太少,水和酒精没有充分混合
(3)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时,两种液体混合后减小的体积随着水的体积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 (1)(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解答】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处的数值为总体积与混合后液柱的长度的差值,即液柱减少的长度;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柱的长度逐渐增加,混合后液柱的长度也会逐渐变大,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玻璃管翻转次数太少,水和酒精没有充分混合 ;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水的体积逐渐变大,减小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27.【答案】(1)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不能;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 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 分子大小:分子很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无法辨别。通常以纳米(nm)为单位度量分子。3. 分子间有间隙:组成物质的分子并不是一个紧挨着一个排列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解答】(1)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无色透明浓氨水。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 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溶液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照实验。仅凭实验Ⅲ能验证”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吗?不能、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故答案为:(1) 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3)不能、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28.【答案】(1)小;间隙;斥力
(2)扩散
(3)温度越高
(4)大;引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解答】(1) 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2) 我们把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叫做扩散;图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图丙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如图丁所示,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在玻璃板离开水面时比离开水面后大,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1)小;间隙;斥力(2)扩散(3)温度越高(4)大;引力
29.【答案】(1)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
(2)
(3)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分子呈红棕色,而空气分子无色,当二者发生扩散现象时,一侧颜色越来越浅,一侧颜色越来越深,直到两个瓶子颜色一致即可;
(2)根据最终二者变得均匀一致分析解答。
(3)根据扩散现象的本质分析解答。
【解答】(1)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到的现象是: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
(2)当时间到一定程度时,两个瓶子内分子的分布是相同的,即各处分布均匀,那么左右两个瓶子内应该各有三个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入下图所示:
(3)根据上面的现象可知,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且说明分子之间存下空隙,但是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故选C。
1 / 1初中科学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2章 第1节 走进微观世界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七上·天台期末)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 D.冬天,雪花飘飘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知道: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分子运动是微观分子的运动,肉眼看不见分子的运动。
【解答】柳絮飞扬、黄沙扑面、雪花飘飘,都是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荷花飘香是花香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B。
2.(2024七上·衢江期末)2023年11月在胡柚祖宗树所在地——常山青石镇澄潭村(118°E,28°N)举行了“立冬·与你U约”主题的胡柚开采仪式。仪式上对24家果农带来的优质胡柚果从外观、内质、糖度等方面逐项进行打分,选出了今年的“柚王”。评委剥开胡柚皮时,周围人闻到一般清新宜人的柚子香味,这个现象主要表明(  )
A.分子之间有空隙 B.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C.分子是很微小的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能闻到柚子的香味。【解答】评委剥开胡柚皮时,周围人闻到一般清新宜人的柚子香味,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故答案为:D。
3.(2022七上·婺城期末)如图所示是由直径为1~50nm的微颗粒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的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
C.“纳米纸”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细菌无法停留是因为“纳米纸”分子间没有空隙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分子之间空隙和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判断。
【解答】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故A正确;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存在斥力和引力,只是斥力大于引力,而表现为斥力,故B错误;
C.“纳米纸”无法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纳米纸”分子间有空隙,故D错误。
故选A。
4.(2024七上·杭州期末)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蛋变咸快慢的原因与下列现象形成的原因相同的是(  )
A.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用放大镜看不见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
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蛋变咸快慢的原因是温度的不同。
【解答】解:鸭蛋放在常温的盐水中腌了一个星期,蛋里面不咸,而煮茶叶蛋时即使不敲破蛋壳,几个小时后蛋里面就变咸了,说明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A、将碾碎后的蔗糖放入水中后,蔗糖分子溶解在水中,用放大镜观察不到分子,故A不符合题意。
B、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故B不符合题意。
C、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故C符合题意。
D、铅柱紧压在一起后能悬挂钩码而不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二手烟对人们的危害非常严重,能导致多种疾病乃至癌症的产生,因此学校明文规定“学校内禁止吸烟”,这样就可以避免同学们吸二手烟。该规定的科学依据是 (  )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D.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只要有一个人吸烟,周围其他地方也会充满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使其他同学吸到二手烟,吸烟有害健康,所以不要在学校吸烟,故 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6.(2024七上·临平期末)将一根细线松松地系在一个铁丝框架的两边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来,框架上便会出现一层肥皂膜,如图甲。用烧热的针刺破线的一侧的肥皂膜,另一侧的肥皂膜会把细线拉过去,如图乙。下列选项中的实验,其原理与上述实验一致的是(  )
A.①铅柱黏合
B.②酒精与水混合
C.③气体扩散
D.④红墨水分散到水中
【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答】 用烧热的针刺破一侧肥皂膜,由于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间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将棉线拉向另一侧,此现象说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净的两段铅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符合题意;
B.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不合题意;
C.气体扩散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C不合题意;
D.红墨水分散到水中是液体扩散实验,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7.(2022七上·临海期末)如图所示为教材中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作用力和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甲:钩码不能把两块铅柱分开,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乙:黄豆与芝麻混合后总体积减小,只能说明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而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丙:抽去玻璃板,左侧玻璃瓶中的空气变红了,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丁: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比冷水中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8.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B.蔗糖能溶于水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间隔很小
D.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分子很小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判断。
【解答】A.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距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
B.蔗糖能溶于水从而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气体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间隔较大,故C错误;
D.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而粉末看起来虽小,却由大量的分子构成,它比分子要大很多,故D错误。
故选B。
9.(2021七上·平阳期中)对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现象 解释
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 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间有空隙
C 夏天,柳絮飞扬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 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观察分子需要用先进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在做永无停息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解答】A、 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 ,夏天有阳光温度高,冬天温度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会加快分子的运动,使运动更加剧烈,所以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A说法正确;
B、50毫升水与50毫升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毫升,这个现象就是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是由于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总体积会减小,故B说法正确;
C、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也是分子的热运动,但是夏天,柳絮飞扬中的柳絮不属于分子,不可以说是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而是风力的作用,故解释错误;
D、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分子间都存在空隙,物质内部的分子之间不但存在引力,同时也存在斥力,正是分子之间的斥力,使物质内部的分子很难靠得很近,故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斥力,故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10.(2024七上·西湖期末)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某种物质处于固、液、气三种物态中某一状态下分子的排列方式,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
A.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需要放热
B.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汽化
C.樟脑丸变小了是由甲到丙的变化
D.霜的形成是由丙到甲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固体分子间隔小于液体分子间隔小于气体分子间隔,所以丙为气体,乙为固体,甲为液体。
【解答】A.由分析知 :物质由甲到乙的变化 为凝固,凝固放热,A正确;
B. 由分析知物质由乙到丙的变化叫做升华,B错误;
C. 樟脑丸变小了是升华,由乙到丙的变化,C错误;
D. 霜的形成是凝华,由丙到乙的变化 ,D错误;
故答案为:A。
11.(2023七上·金华月考)下列四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暴现象
B.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
C.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
D.春天空气中飘飞着各种植物的花粉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 扩散现象(diffusion)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扩散是由于分子热运动而产生的质量迁移现象,
【解答】AD.扩散现象是微观分子运动现象, 沙尘暴现象和花粉飘飞属于宏观现象,AD错误:
B. 红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红,属于液体扩散的现象,B正确;
C. 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不是扩散现象,C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3·杭州月考) 2022年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开展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老师王亚平用水将两个塑料板连接起来,搭建了一座液体桥,如图所示:水在两板之间连接成为桥,这说明(  )
A.分子之间有引力 B.分子之间有斥力
C.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 D.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答案】A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分子之间有引力,所以固体和液体有有一定的体积,固体有形状。
【解答】组成物质的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才会形成水桥,故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3七上·德清期末)许多机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人们采用渗碳技术,用扩散的方法使低碳钢的表面渗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图),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强其耐磨性。以下现象与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
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
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向气球内吹气,气球鼓起变大 ,原理为封闭气体的压强与质量大小有关,即质量越大,压强越大,故A不合题意;
B.堆煤的墙角发黑,难以清除,是因为煤分子向墙壁发生了扩散,故B符合题意;
C.用力摩擦双手,手面发热 ,原理为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故C不会题意;
D.陶泥在烘烤后变成精美的瓷器,即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4.(2023七上·东阳月考)下列对一些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 解释
A 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 温度升高,自行车胎内分子体积变大
B 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体积变小
C 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 物体的热胀冷缩 分子的体积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裂,是因为夏天气温高,温度升高,自行车胎内分子间隔变大,分子体积不变,故A错误;
B、10mL酒精与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不是分子体积变小,故B错误;
C、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更快,是因为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
D、物体的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分子的体积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5.(4.1物质的构成)如图为封闭在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下列选项中,可以用来对这一现象做出微观解释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同种物质,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它的分子保持不变,变化的其实就是分子之间的空隙。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的空隙最小,气体分子的空隙最大,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时,分子之间的间隙增大,因此水蒸气的体积变大,活塞向右移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2023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图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据物态变化的本质分析判断。
【解答】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空隙增大,即相同空间内水分子的个数减少,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7.(2023七上·玉环期末) 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飞船载着三位宇航员搭乘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出差”期间,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天宫课堂。
(1)如图甲,火箭发射塔下装有大量水,当高温火焰喷出时,水发生汽化   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2)在天宫课堂上宇航员时常拿着解压芒果玩具捏一捏,该玩具从地球带到空间站,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航天员在课堂上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图乙),这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   ,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
【答案】(1)吸收;液化
(2)不变
(3)引力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质量及其特性;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解析】【分析】水蒸气的看不到的,看到的白色”气团“是液态的小水珠。
分子的特点:分子很小、分子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空隙,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解答】(1)水发生汽化需要吸收热量;巨大的白色气团是小水珠,因此是气态变成液态,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故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质量是物体的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位置,形态等因素无关,因此玩具从地球带到空间站,质量不变。
(3)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说明液态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1)吸收 液化 (2)不变 (3)引力
18.(2024七上·仙居期末) 2023年9月21日“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演示了奇妙“乒乓球”、又见陀螺等实验。
(1)奇妙“乒乓球”实验:用水袋挤出一个水球,将毛巾包在球拍表面,一挥拍,就可以像打乒乓球一样来回击打水球。太空中的水聚集成球状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   。
(2)又见陀螺实验:利用旋转的金属陀螺实现太空转身。金属陀螺从地球带到太空质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答案】(1)引力
(2)不变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知识解答;
(2)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太空中的水聚集成球状不散开,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引力;
(2)金属陀螺从地球带到太空时,虽然位置发生改变,但是质量保持不变。
19.(2024七上·武义期末)2023年神舟飞船载着中国宇航员搭乘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出差”期间,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天宫课堂。
(1)如图甲,火箭发射塔下装有大量水可以避免发射塔被高温火焰熔化,当高温火焰喷出时,水发生汽化   大量的热;
(2)航天员在课堂上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图乙),这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   ,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
【答案】(1)吸收
(2)引力
【知识点】分子间的作用力;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液体表面有一种性质叫表面张力,就是液体表面相邻部分之间的相互引力。这种张力使液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液体形成球形。
【解答】(1)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2)航天员在课堂上成功制作了一个水球,这说明液体内部分子间存在引力,促使液体表面收缩拉向内部,形成球体。
20.(2024七上·义乌月考)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CEO大会于11月21日在成都开幕。阅读下列有关“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出了“药物分子运输车”。这种分子装载药物后,被引导到疾病靶点释放药物,对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材料2:法国科学家利用特种显微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这一成果使人类能精确控制单个分子运动,进而开发分子机器人。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
(2)在科幻电影《蚁人》中,蚁人可以任意变大或缩小。试想,如果蚁人缩小到一个分子般大小,且处在一杯正在升温的热水中,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   。
【答案】(1)分子
(2)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解答】 (1)材料1和2可知,研究的粒子是分子;
(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因此他将会看到周围水分子的景象是: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1.(2023七上·金华月考)我们用放大镜看到方形蔗糖似乎由大量细小颗粒构成的。蔗糖溶解在水中后,用放大镜也不能观察到蔗糖颗粒了(如图)。请回答:
(1)你如何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   。
(2)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   。
【答案】(1)合理即可
(2)蔗糖分子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分子都是十分微小的。我们用放大镜看到的方形蔗糖似乎是由大量细小的颗粒构成的,但这
些细小的颗粒远不是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蔗糖溶解在水中后,我们再也看不见那些蔗糖小颗粒,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这种蔗糖微粒称为蔗糖分子。
【解答】(1) 证明蔗糖还存在于水中可以加热蒸发水,会有蔗糖从水中析出;
(2)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所以蔗糖溶解在水中后,这时蔗糖是以一种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该微粒是蔗糖分子。
22.(2022七上·婺城期末)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内,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说明甲醛分子在   。甲醛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刚装修完的新房子最好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和夏天相比,冬天甲醛气味散得   (填“更快些”、“更慢些”或“一样快”)。
【答案】做无规则运动;更慢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剧烈,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内,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说明甲醛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2)甲醛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刚装修完的新房子最好开窗通风一段时间后再入住,和夏天相比,冬天的气温低,甲醛气味散得更慢些。
23.(2023七上·东阳期末)共沸物是指当两种或多种液体物质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时,在固定的压力下仅具有一个沸点,此时这个混合物即称作共沸混合物。
(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是物质的   现象。
(2)继续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平。塞紧玻璃塞,将瓶中的液体倒转掘匀,重复几次。静止一段时间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线,说明   。
(3)标准状况下,当水和酒枯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足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   (填”会”或”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共沸物的沸点将会   (填”升高”或”不会”或“降低”)。
【答案】(1)扩散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不会;升高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1)不同物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现象;
(2)分子间存在间隙;
(3)液体到达沸点,持续吸热才会沸腾;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解答】(1)向容积为250mL细颈瓶(如图所示)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加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全部水变红色,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是扩散现象;
(2)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当水和酒精均匀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点是78.13℃。将该装置放入78.13℃的温水中,共沸物能到达沸点,但不能吸热,所以不会沸腾;若塞紧玻璃塞加热,气压变大,共沸物的沸点将会升高。
故答案为:(1)扩散;(2)分子间存在间隙;(3)不会;升高。
24.(2022七上·杭州期中)如图是做气体扩散现象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瓶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是空气。
(1)若较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气体发生了扩散,二氧化氮气体应该盛放在   填(“A”或“B”)瓶。
(2)抽出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
(3)实验时,若环境温度分别为①0℃②20℃③30℃,则在   (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答案】(1)A
(2)两瓶中气体混合均匀
(3)③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注意重力作用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即可;
(2)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二氧化氮的颜色变浅,空气的颜色变深。当经过一定时间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混合均匀,颜色趋于一致。
(3)根据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分析。
【解答】(1)二氧化氮的密度大,空气的密度小,将装有二氧化氮的A瓶子放在上面,空气放在下面,由于重力作用,可以加快二者分子的扩散速度;
(2)抽出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两瓶中气体混合均匀;
(3)温度越高,则气体分子运动越快,故选③。
三、实验探究题
25. 如图所示,空气清洁剂和气雾杀虫剂的灌装原理是相同的。将药液装进密封的罐里,再充入高压气体,喷液管伸到罐底。使用时通过按压喷嘴按钮打开出液口,受高压气体的作用,药液呈喷雾状喷出;松开手指,依靠弹簧的作用,喷嘴按钮复原,出液口关闭。
(1)由喷嘴喷出的雾状药液是   (填“气体”“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室内很快充满清香气味,是由    引起的(微观解释)。
(2)按下喷嘴,药液强劲喷出,说明罐内压强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喷洒一段时间,会感觉到金属罐变凉,原因是   
【答案】(1)小液滴;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大于;药液汽化后,从金属罐上吸热导致温度下降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运动的知识分析解答;
(2)流体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流向压强小的地方。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汽化时需要吸热,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由喷嘴喷出的雾状药液是小液滴,室内很快充满清香气味,是由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2)按下喷嘴,药液强劲从罐内喷出,说明罐内压强大于大气压。喷洒一段时间,会感觉到金属罐变凉,原因是:药液汽化后,从金属罐上吸热导致温度下降。
26.(2024七上·嘉兴期末)在探究分子之间是否存在间隙时,小嘉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于是,他开展了进一步探究:
①把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线对齐,如图所示;
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水,读出水柱的长度;
③然后注入适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达到100cm刻度线处;
④封闭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读出混合后液柱的长度;
⑤重复步骤②、③、④,把相应数据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水柱的长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后液柱的长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
?/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
试回答:
(1)表格中的“?”处应填写的信息是   。
(2)小嘉发现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
(3)根据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液柱减小的长度
(2)玻璃管翻转次数太少,水和酒精没有充分混合
(3)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时,两种液体混合后减小的体积随着水的体积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 (1)(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利用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解答】 (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处的数值为总体积与混合后液柱的长度的差值,即液柱减少的长度;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柱的长度逐渐增加,混合后液柱的长度也会逐渐变大,第8组实验数据存在明显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玻璃管翻转次数太少,水和酒精没有充分混合 ;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和酒精混合前的总体积一定,两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减小的体积也不同,水的体积逐渐变大,减小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27.某科学小组利用氨水(即氨气溶于水中)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的原理,设计如图实验以探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无色透明浓氨水。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3)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照实验。仅凭实验Ⅲ能验证”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吗?   ,理由是   。
【答案】(1)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不能;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 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 分子大小:分子很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无法辨别。通常以纳米(nm)为单位度量分子。3. 分子间有间隙:组成物质的分子并不是一个紧挨着一个排列的,分子之间存在间隙。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解答】(1) 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液,没有颜色变化,再向其中滴加无色透明浓氨水。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 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A中的现象是溶液变红;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3)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照实验。仅凭实验Ⅲ能验证”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吗?不能、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故答案为:(1) 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B运动到烧杯A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3)不能、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28.下面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   ,说明分子间存在   。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
(2)图乙是   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图丙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说明   ,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如图丁所示,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在玻璃板离开水面时比离开水面后   (填“大”“小”或“不变”),说明分子间存在   。
【答案】(1)小;间隙;斥力
(2)扩散
(3)温度越高
(4)大;引力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4、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解答】(1) 如图甲所示,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2) 我们把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叫做扩散;图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图丙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如图丁所示,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在玻璃板离开水面时比离开水面后大,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故答案为:(1)小;间隙;斥力(2)扩散(3)温度越高(4)大;引力
四、综合题
29.(2023七上·浙江月考)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如图甲。装置的微观模型用图乙表示,其中“〇”代表构成空气的微粒,“●”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紧贴瓶口。
(1)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通过建立“最终瓶中微粒分布的模型”对现象进行解释,请在答题卷相应位置画出。(作图解释,不需要文字解释)
(3)此现象不能作为下列哪个结论的证据:____。
A.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
【答案】(1)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
(2)
(3)C
【知识点】分子的热运动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分子呈红棕色,而空气分子无色,当二者发生扩散现象时,一侧颜色越来越浅,一侧颜色越来越深,直到两个瓶子颜色一致即可;
(2)根据最终二者变得均匀一致分析解答。
(3)根据扩散现象的本质分析解答。
【解答】(1)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到的现象是:左瓶气体颜色变为红棕色且逐渐变深,右瓶气体红棕色变浅,两瓶气体颜色趋于一致。
(2)当时间到一定程度时,两个瓶子内分子的分布是相同的,即各处分布均匀,那么左右两个瓶子内应该各有三个空气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入下图所示:
(3)根据上面的现象可知,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且说明分子之间存下空隙,但是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故选C。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