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限时: 120 分钟 满分: 120 分)一、积累与运用(3分)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汉字。(5 分)蜜饯( ) 掺( ) 和 唾( ) 黄焖( ) 鸡( ) 熟 无xiá( ) 顾及 吞shì( )青面liáo( ) 牙 dūn( ) 厚 优哉yóu( ) 哉2. 默写。(7 分)(1) _____________, 寒食东风御柳斜。(韩《寒食》)(2) 中庭地白树栖鸦, _____________。(王建《十五夜望月》)(3) 终日不成章, 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4) 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迢迢牵牛星》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两句诗, 总会让我想到故事中牛郎织女咫尺天涯, 不得团聚的悲哀。(5) 《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将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3.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通常, 重大庆典活动上, 登台表演的多是能歌善舞的孩子, 接受艺术熏陶较少的孩子鲜有亮相的机会。B. 新年伊始, 万象更新, 人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年。C. 老舍先生堪称“京味文学”的开山鼻祖, 他的一系列描写北京的作品为北京这座城市赋予了鲜明的文学色彩。D. 今天妈妈从超市里买了一个大西瓜, 我接过来两面三刀就把它切好了。4. 下列选项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2 分)A. 运动健身既是对身体机能的一种唤醒提升, 也是对精神意志的一种挑战磨炼。B.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 使得一批批南迁候鸟陆续迁徙至高青县大芦湖湿地, 为秋日的湿地增添了几分生机。C. 网购之所以让很多网友上瘾的重要原因, 是因为他们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 花钱。D. 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体现了对中华经典的创新与继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力量。5. [202龙口期中改编]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 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 有的都是纱灯; 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元宵节的花灯。B. 这不是粥, 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浇灌出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俗之 花。——这两句话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D. 我国古代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 “及笄之年”指女子满18 岁, “弱冠之年”则是指男子到了20 岁。——这句话的表述是正确的。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 《北京的春节》一文中, 老舍先生给我们展示了老北京春节的温馨和美好, 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B.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 是一组七言古诗, 作者不详, 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C.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王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 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 夜图。D. 《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 文章围绕着八儿特别想吃腊八粥展开故事情节, 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和喜爱, 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7.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节日风俗更是丰富多彩, 由此学校组织开展了“节日风俗”探究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7 分)【活动一】活动中, 小语同学搜集整理了一系列与节日风俗有关的诗句, 请你仔细品读, 回答问题。(1) 下面诗句与节日风俗无关的一项是( ) (1 分)A.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B.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C.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D. 画舸纵横湖水滨, 彩丝角黍斗时新。(2) 上面选项中的诗句写了哪些节日风俗 (2 分)【活动二】202年春节期间, 全国各地的“村晚”纷纷上演, 其火爆程度引发同学们的好奇与关注。大家搜集到下列相关材料, 请认真阅读, 回答问题。【材料一】春节最让人期待的, 莫过于那浓浓的年味。“村晚”是一场兼具村味、年味、农味的乡村文化盛宴, 演绎的是百姓最熟悉的生活记忆, 传递的是淳朴又特别的快乐, 激发的是对乡村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有的“村晚”通过直播连麦的形式实现线上联动, 将极富年味的“村晚”汇入千屏万端, 让更多人可以在线上感受到热闹的春节氛围。【材料二】“村晚”的节目根植生活, 演员来自乡村, 群众自编自导。从节目策划到筹备排练, 从共同演绎到互相捧场, “村晚”充实了老乡们的冬日生活, 拉近了邻里关系, 也让大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共同dì 造的幸福与温暖。【材料三】中国非遗大部分在乡村, 在春节这个众多非遗项目传承实践和集中展示的重要时间节点, 将其作为节目搬上“村晚”舞台再合适不过。为了把春节那“消失的鼓声”找回来, 山西临汾泊庄村的“村晚”上演了传统曲牌《老虎下山》, 鼓点打得虎虎生风; 海南开启了非遗之夜暨“村晚”系列活动, 钻木取火、竹竿舞、苗鼓、“欧欧调”等多个非遗节目精彩上演。(3) 给加点字注音, 根据拼音写汉字。(2 分)氛( ) 围 dì( ) 造(4) 读了上述材料, 你认为“村晚”能够火爆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2 分)8. 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问题。(7 分)A 这个力大无穷的人, 人们向来没看到他有过什么疲倦。他一步不停地跨涧登峰, 翻沟越岭。饿了, 从饭包里掏一把高粱米饭团, 边吃边走。渴了, 用手捧点山涧里还没冻结的流水, 呼喳呼喳喝一 顿。他的两只眼睛机灵灵地扫视着林中的一切, 察寻对他有用的东西, 活像一只猛虎, 在深林里猎取食物。这天晚上, 他宿营在分水岭后坡的一个大石缝里, 以免野兽找他的麻烦。他完全地睡了一夜, 到天亮, 他用涧水搓了两把脸, 望着他放在地上的全套装备, 傻笑着, 他心里是那样的自信和骄傲。他 想: “大肚匣子, 二百多发子弹, 四个手榴弹, 外加一把入林来没用过的锋利大战刀……还有背在身上的十三斤高粱米饭团, 还有森林里到处都有的蘑菇, 碰巧还能捉个狍子烧烧吃。”想到这些, 他噗哧一笑, 自言自语道: “伙计们, 就咱们这几位。我是司令, 你们是三军, 咱非搞出点名堂不可, 打遍天下也不怕。别泄劲!看看谁是好汉 ”说着从饭包里抓出一把高粱米饭团子, 塞在嘴里, 一面咀嚼, 一面佩上大肚匣子、战刀和手榴弹。一切都收拾好了, 就爬上数十丈高的悬崖, 向一片茫茫的榆树林前进。(1) 语段选自《________》, 这是一部以________为背景的小说。(2 分)(2) 语段中的A 是________,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 分)(3) 请自选角度, 为语段加一则批注。(2 分)二、阅读(36 分)(一) 古诗阅读。(分)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9.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觉感受, 而“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是织女与牛郎互看的视觉感受, 一远一近, 各不相同。B. “皎皎河汉女”中的“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 也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 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的娇美姿态。C.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中的“擢”写出了织女伸手劳动的姿态, “弄”字动态尽出, 写出了织女劳动的欢快和愉悦。D. “终日不成章”和“札札弄机杼”看似矛盾, 实则写出了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 却“不成章” 的结果, 刻画了织女内心的痛苦。10. 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泣涕零如雨”的表达效果。(2 分)(二) 文言文阅读。(8 分)张汤, 杜陵人也。父为长安丞, 出, 汤为儿①守舍。还, 鼠盗肉, 父怒, 笞②汤。汤掘熏得鼠及余肉, 劾③鼠掠治④, 传爰书⑤, 讯鞫⑥论报, 并取鼠与肉, 具狱⑦磔⑧堂下。父见之, 视文辞如老狱吏, 大惊, 遂使书狱。 (节选自《汉书 张汤传》)【注释】①为儿: 作为孩子。②笞: 用鞭、杖、竹板抽打。③劾: 检举揭发。④掠治: 刑讯, 拷打审问。⑤爰书: 古代记录囚犯供词的文书。⑥讯鞫(jū) : 审讯。⑦具狱: 定案或据以定罪的案卷。 ⑧磔(zhé) : 即车裂, 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1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 分)(1) 父为长安丞 ________________(2) 并取鼠与肉 ________________12.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 (2 分)汤 掘 熏 得 鼠 及 余 肉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父见之, 视文辞如老狱吏。14. 选文主要表现了张汤的什么才能 (2 分)(三) 现代文阅读I。(11 分)故乡的春节李霁野①在我的记忆中, 最美的春节印象是除夕黄昏时候天降瑞雪。我记得好几年都是如此。雪花纷纷飘落, 户外没有人声人迹了, 那宁静直渗进人的心灵深处。②忽然爆竹声惊天动地地响起来, 宁静的感觉并没有突然消失, 仿佛还伴着雪花欢舞, 成为动与静的和谐合奏, 欢乐的春节真正开始了。③爆竹声一开始, 一般人家就由家长上供, 焚香拜祖宗牌位。据说, 这一晚诸神下界, 所以有些人家还在院中摆香案, 终夜焚烧一种香木。接着就开始一家的欢宴, 菜肴各家很不相同, 春节和以后一段时间, 各家都或多或少地准备了些菜肴。在我的故乡似乎有几种特殊的菜, 在别处不大吃得到。一种是风干的山羊肉, 与油炸的馓子同烩, 用铜火锅热食; 一种是酥鱼, 给切成方块的鱼肉裹上鸡蛋清和团 粉, 用油炸过烩食; 一种是做法与酥鱼相同的瘦肉。另一种瘦肉的做法, 我们也觉得很好: 将肉切成极薄的片, 裹上蛋清、团粉, 放入滚开水中只煮几分钟就可以吃了, 不宜久煮。④饭后孩子们给长辈拜年, 领到压岁钱后就高高兴兴地玩耍去了。这也就是守夜的开始, 一直到第二天黎明, 情绪总是欢快的。我喜欢听伯父、父亲和一位族兄谈家常。我们脚下总有一盆炭火, 火旁边有一个陶器煮开水, 清脆的水声极为悦耳。⑤年初一、初二、初三, 早餐分别是元宵、饺子、汤面。饺子形如银锭, 面条是穿钱的绳索, 都是象征发财的。初一、初二两天早饭后, 我们较小的几个孩子随着兄长到几个亲戚家里去拜年, 总会享受到一次盛餐招待。⑥正月十五的灯节, 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 除龙灯、彩船、高跷、花枝外, 还有一种“抬阁”, 就是在一张方桌上布置各种灯饰, 中间高高坐着一位身着盛装的少女。记得父亲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 两家严守秘密, 各自准备最精彩的灯, 争夺第一名。一家扎了几十种花枝, 每枝点上几十支蜡烛, 烛光灿烂, 照着美貌的少女, 以为是必胜无疑了; 另一家的抬阁上点缀着各季的名花, 少女则打扮成花神。这种花灯主要是为了敬神, 其次才是娱人, 所以在街上随玩随走之后, 要到几座神庙里去, 往往一玩就是一个通宵。这要陆陆续续玩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 也就是商店开市的日子, 这时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⑦这种盛况到我的童年就剩下一点尾声了。我这些年在天津生活, 这种尾声在印象中也越来越邈远了。我们还会为孩子们准备腊八粥, 用料却增加了葡萄干和菠萝之类。有时候, 我们也还做几样家乡菜, 但孩子们的口味同我们颇有些不一样了。爆竹烟火或许还保存着魅力, 但守夜只以除夕晚上12 点的钟声为度了。⑧除夕瑞雪带来的宁静感和灯节观看花灯的欢快, 和我的童年一起永远消逝了。 (有删改)15. 本文主要写了故乡春节的哪些活动 请简要概括。(2 分)16. 根据上下文, 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在我的故乡似乎有几种特殊的菜, 在别处不大吃得到。17. 本文写“故乡的春节”, 却在第段写如今天津的春节,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请简析。(3 分)18. 联系全文, 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 分)(四) [202烟台蓬莱区期中改编] 现代文阅读Ⅱ。(13 分)豆包儿肖复兴①如今的豆包儿, 很少有人在家里自己做了, 一般都会到外面买。外面卖的豆包儿, 馅大多用的是红豆沙。这种红豆沙, 是机械化批量生产的, 稀烂如泥, 豆子是一点儿也看不到的, 自然, 红小豆的豆粒那种沙沙的独有味道也就大减, 甚至索性全无。要想尝到那种味道, 只有自己动手将红小豆下锅熬煮, 不用说, 这样传统的法子, 费时费力又费火, 谁还愿意做这种豆包儿 ②小时候, 我吃的豆包儿, 都是我母亲做的。那时候只有在改善生活的时候才能吃到豆包儿。春节前, 必定是要包上满满一锅的, 上锅之前, 母亲还要在每个豆包儿上面点上一个小红点儿。出锅的时候, 豆包儿变得白白胖胖, 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 格外喜兴。豆包儿, 便显得和节日一样的喜兴了。③因此, 每一次母亲包豆包儿, 都会像过节一样。包豆包儿的重头戏, 在于熬馅。我家有一口炒菜的大铁锅和一个蒸馒头的铝锅, 熬豆馅必得用铁锅, 至于什么道理, 母亲是讲不出来的, 只是说用铁锅熬出的豆馅好吃。说完之后, 母亲觉得说得好像没有说服力, 会进一步解释: 你看炖肉是不是也得用铁锅 没有用铝锅的吧 这样解释之后, 她觉得道理已经充足了。④熬豆馅的重头戏, 在于熬的火候。红小豆和凉水一起下锅, 一次要把水加足。不能在熬到半截时看着水不够, 一次次地加水逗着玩!母亲这样说的时候, 同时把红枣下进锅里。那红枣早就用开水泡好了, 一切两半, 去核去皮。我老家是河北沧县, 出金丝小枣, 但母亲从来不会用这种金丝小枣, 用的是那种肉厚实的大红枣。用小枣煮出的豆馅没有枣的香味, 那种金丝小枣, 母亲会用它来蒸枣馒头。⑤水开之后, 大火要改小火, 还要用勺子不停地搅动, 免得豆子巴锅。豆子不能熬得过烂, 烂成一摊 泥, 豆子的香味就没有了。也不能熬得太稀, 太稀包不成个儿不说, 豆子的香味也就没有了。母亲包的豆包儿, 馅一般会比较干, 不会有那种黏稠的液体出现, 开花之后的红小豆的颗粒感非常明显, 咬起来沙沙的。豆子虽然被煮烂了, 但是小小的颗粒还在, 没有完全变成另一种形态, 很实在的豆子的感觉和豆子的香味, 会长久地在嘴里回荡, 不像现在卖的豆包儿那样稀软如同脚踩在泥塘里的感觉。按照那时母亲的话说, 那是把豆子给熬得没魂儿了!按照我长大以后开玩笑对母亲说的话是, 就像唱戏, 那样的豆馅是大众甜面酱的嗓子, 您熬的这豆馅是云遮月的嗓子。⑥豆馅熬得差不多了, 放糖, 是放红糖, 不能放白糖。吃豆包儿和吃年糕不一样, 吃年糕要放白糖, 吃豆包儿必须放红糖。这个规矩, 是从祖辈那里传下来的, 是不能变的。只是, 在闹灾荒的那几年, 买什么糖都得要票, 不是坐月子的或闹病的, 红糖更是难淘换。没有办法, 只好改用糖精, 豆馅的味道差得太多, 母亲嫌丢了自己的脸, 那几年, 很少包豆包儿了。⑦我长大以后, 特别是大学毕业之后, 自以为见多识广, 建议母亲再包豆包儿熬馅的时候, 加上一点儿糖桂花, 味道会更好的。母亲不大相信, 在她的眼里, 糖桂花那玩意儿是南方货, 包元宵和汤圆在馅里加一点儿可以, 她包了一辈子豆包儿, 从来没有加过这玩意儿。别遮了味儿!她摇摇头说, 坚持她的老法 子。我说不服她, 由她去。⑧如今, 母亲去世多年, 买来的豆包儿都会加有糖桂花, 母亲包的没有糖桂花的豆包儿, 却再也吃不到了。(选自《思维与智慧》, 有删改)19.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写了母亲“包豆包儿熬馅”的一些记忆, 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内容。 (3 分)________——凉水下豆——________ ——小火熬馅——________20.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 情感细腻真挚。请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分)(1) 出锅的时候, 豆包儿变得白白胖胖, 小红点儿像用指甲草或胭脂花抹上的小红嘴唇, 格外喜兴。(2 分)(2) 按照我长大以后开玩笑对母亲说的话是, 就像唱戏, 那样的豆馅是大众甜面酱的嗓子, 您熬的这豆馅是云遮月的嗓子。(2 分)21. 本文主要写母亲制作豆包儿十分讲究, 但文章的第⑦段所叙糖桂花之事与文章中心无关, 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4分)22. 文章第⑧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三、写作(50 分)23. 家乡是每个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最美的心灵家园, 家乡的味道更是独一无二, 不管你身居何处, 家乡的味道都能让你流连, 都能让你浮想联翩……请以《乡味》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500 字的作文。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一、1. jiàn chān tuò mèn xián 暇 噬 獠 敦 游2. (1) 春城无处不飞花 (2) 冷露无声湿桂花(3) 泣涕零如雨 (4)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5)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3. D 【点拨】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力。“两面三刀”指耍两面手法。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4. A 【点拨】B项缺少主语, 可删掉“使得”。C项句式杂糅, 可删掉“的重要原因”。D项语序不当, “创新”与“继承”应互换位置。5. D 【点拨】“及笄之年”指女子满15岁。6. B 【点拨】B项中的“七言古诗”说法有误, 应为“五言古诗”。7. (1) C 【点拨】C. 描写的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与节日风俗无关。故选C。(2) A: 元宵节闹花灯 B: 春节贴春联 D: 端午节赛龙舟、挂彩绳、吃粽子(3) fēn 缔(4) 示例: “村晚”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 演绎的是自己最熟悉的生活, 能激发人们对乡村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 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且对非遗传承也有重要作用。8. (1) 林海雪原 解放战争(2) 刘勋苍 他骁勇威猛、力大无穷, 是一名身体素质出色、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的解放军战士。(3) 示例: “活像一只猛虎”, 运用生动的比喻, 形象地描绘出刘勋苍机警、敏锐的形象特点。二、(一) 9. C 【点拨】C项诗句写出了织女劳动时的勤苦, 表现了她试图用忙碌来掩饰自己的愁思, 因此这里没有“劳动的欢快和愉悦”。10. 示例: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 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织女的同情。(二) 11. (1) 担任 (2) 并且12. 汤/掘熏/得鼠及余肉13. 他父亲见到这情景, 看到他判决的文辞像老练的法官一样。14. 选文主要表现了张汤审案判决的才能。【点拨】根据“父见之, 视文辞如老狱吏, 大惊, 遂使书狱”可知, 选文主要表现了张汤审案判决的才能。【参考译文】张汤, 杜陵人。他的父亲担任长安县丞, 有事外出, 张汤作为孩子看家。他父亲回家后, (发现) 老鼠偷了肉, 大发脾气, 抽打张汤。张汤掘开鼠洞用火烟熏烤找到了偷肉的老鼠和吃剩的肉, 检举揭发老鼠的罪状, 拷打审问, 传出记录供词的文书, 写明了经过审问判决上报的程序, 并提取盗鼠和余肉, 定案, 在厅堂下面肢解了盗鼠。他父亲见到这情景, 看到他判决的文辞像老练的法官一样, 非常惊奇, 就让他学习刑狱文书。(三) 15. 示例: 祭祖、欢宴、拜年、守夜、灯节观看花灯等。16. “似乎”是不很确定的意思, 表明作者记得不是很清楚, 因为已经过去很久了, 与后文中的“这种尾声在印象中也越来越邈远了”相照应,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节的怀念之情。17.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今天津的春节与过去故乡的春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突出了故乡春节的有趣、快乐,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春节的怀念之情。18. 照应前文, 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深化主题,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节的怀念,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点拨】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结构上: 照应前文, 照应第①段中的“在我的记忆中, 最美的春节印象是除夕黄昏时候天降瑞雪”, 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内容上: “除夕瑞雪带来的宁静感和灯节观看花灯的欢快, 和我的童年一起永远消逝了”写那些感受与“我”的童年一起永远消逝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节的怀念, 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四) 19. 准备铁锅 加入红枣 加入红糖20. 示例: (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豆包儿上的小红点儿比作小红嘴唇, “白白胖胖”一词写出了豆包儿出锅时的诱人,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包的豆包儿格外喜兴的特点, 表达了“我”对母亲包的豆包儿的喜爱之情。(2) 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母亲熬出的豆馅口感的细腻、美味, 突出了母亲熬豆馅的精细和用心。21. 不可以删去。第⑦段关于糖桂花之事的描述, 从表面上看与母亲制作豆包儿关系不大, 但实际上它是作者用来进一步说明母亲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坚守的一个例证。这体现了母亲对食品制作的严谨态度和对传统技艺的尊重。这段描述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22. 文章第⑧段借写吃不到母亲制作的豆包儿了, 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惆怅之情, 以及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亲坚守传统技艺的敬佩之情。三、23. 【思路点拨】本文是一篇命题作文。“乡味”限定了“味道”的范围, 表明是要写家乡的味道, 而不是写其他地方的味道。“乡味”这个文题, 写“味道”是表象, 写“味道”背后的人和事才是主要目的。也就是说, 我们要通过对“乡味”的描绘, 写出有关乡味的人和事以及其表现出的美好情感。所以在构思的时候, 我们可以加入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写家乡的民俗和风土人情, 还可以写家乡的凡人小事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例文:乡 味离开家乡, 在异地求学, 偶尔有几分不尽如人意的酸楚笼罩心头时, 我便会突然想起儿时百吃不厌的山楂酱, 心中的阴云便会消失散尽了。山楂树是家乡的代名词, 提起山楂树, 就会想起红红胖胖、酸酸甜甜的山楂, 也就会忆起家乡那些勤劳能干的、制作山楂酱的农人。我的童年时光大半是在山楂树下度过的。小时候, 每逢夏天, 我们几个小伙伴就会在山楂树下乘凉。院里的山楂树很高很高, 密密匝匝的叶子为我们洒下一片阴凉。我与伙伴们在这片阴凉之下享受着山楂将熟未熟时所散发的清香与风穿叶子的歌声。在一个个没有空调和风扇的日子里, 我们尽情奔跑, 笑声充满每一寸时光。盈满笑声的童年, 让我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那是最香甜的味道。转眼间, 到了山楂成熟的季节, 大人们忙带着工具跑去摘, 小孩子们够不到, 就只能在下面跑来跑去地喊: “摘左边的, 不是, 是那个。对对对, 那个既红又大!”我双手叉腰, 扯着嗓子大声地喊, 每当家人摘到我想要的那个, 我就高兴得手舞足蹈, 好像已经把山楂送进了嘴, 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那是一种成为指挥家的成就感。喧闹声中, 我尝到了家乡的味道, 那是收获的味道。摘完山楂之后, 便到了最忙碌的时刻, 也是我们小孩子最盼望的时刻。制作山楂酱时, 家里的长辈们是这场戏的主角, 他们指导年轻人如何释放出山楂最原始的味道, 如何将核挑净, 如何才能使山楂酱吃起来清爽可口。孩子们在厨房门口东张西望, 几度想伸手帮忙, 但又被大人们从制作间里推出, 只能眼中饱含不舍, 然后悻悻离开。做山楂酱是重中之重, 孩子们在旁难免会有干扰, 我们也深谙其中的道理, 咽咽口水自己回房间里静等着。只需一个午休的工夫, 山楂酱的香味便已飘来, 笼罩着整个大院, 孩子们被这浓浓的香味唤醒, 来不及擦擦嘴边的口水, 便飞一般地冲向香味的源头, 迫不及待地打开罐子, 拿起勺子舀上满满一勺, 毫不犹豫地送入口中, 清爽酸甜的气味弥漫整个口腔, 唇齿间尚存一丝香甜。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是我魂牵梦萦的味道。夕阳西下, 我脚下的长路早已伸向远方, 但我仍留恋家乡的味道—乡味难忘。总评:本文以“山楂酱”为线索, 写出了人们采摘山楂和做山楂酱的过程, 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乡间农人的淳朴, 以及作者对家乡生活的留恋。文章开头由眼前生活展开回忆, 结尾展望未来时又驻足回望, 首尾浑然一体, 结构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