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课件(共3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章
文字下乡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篇目 乡土社会及其生活的特点
乡土本色 乡土性:不流动、富于地方性、对人和物都很熟悉、终老是乡、法律无从发生、靠礼俗约束、因熟悉而信任、不太追求普遍的真理
文字下乡 面对面的社群、不必通报姓名、不需要使用文字。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
从空间角度说明乡村是不需要文字的。
再论文字下乡 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不需要借助文字生活
从时间角度论述乡下人无文字需要。
从1920年代到1936年抗战前夕,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县开展了十几年工作,旨在解决中国乡村“愚贫弱私”的问题,根据后来所作的调查,当初参与了“平教会”学习的农民除了还记得“平教会”的会歌,模糊识得几个汉字以外,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把学过的文字忘记了,甚至大多数人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而当初为这个成果投入的力量是十几名欧美回国的博士和近百名各专业知识分子,以及通过美国教会募集的超过百万之钜的美金。
中国的乡村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费孝通先生作为曾经参与江苏农业合作社工作的亲历者,他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分辨清楚。
《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之《文字下乡》
总结
文字下乡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听到汽车鸣
笛,东躲西避
乡下人
不识字
是见识问题,
不是智力问题
识不识字不是
愚不愚的标准
不识字是乡土社会本质决定的,不能被视为“愚”

提倡文字下乡,但
要考虑文字和语言
的基础
明确核心概念
1.特殊语言: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即语言是特定的少数人之间使用的、外人不会懂的。
2.空间阻隔:指空间距离会阻碍、隔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因为空间距离不能面对面表达,从而使直接表达受阻隔。
3.时间阻隔:指时间距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1.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哪些特点?乡下为什么不需要文字?请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面对面接触,熟悉到通过足声、声气甚至气味即可知道对方是谁。
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的象征体系。
2.文字产生的前提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文字的“缺陷”是什么?
①前提:人和人的接触有了时空的阻隔。
②作用:代替说话,传达某种意义。
③缺陷:传情达意不完全。
4、作者对“文字下乡”持何种态度?
答:支持。但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作者认为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所以必须推行文字下乡;但他认为文字下乡不能满足于开乡村学校和让乡下人多识几个字,而应该结合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开展文字下乡运动,才能真正让乡下人“聪明”起来。
在乡土社会中,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
文字的不必要性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再论文字下乡
文字如何下乡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综合两篇内容,你认为,从基层上看,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乡土社会中没有用文字来帮助人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具体体现为:
①乡土社会里,人与人面对面接触,语言是表意功能比文字更加完善的工具,而且还有表情、动作等象征体系帮助表达,根本用不着文字传情达意。
②乡土社会里人的生活是定型的,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根本用不着文字帮助记忆。
为什么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结合两章内容)
空间层面
时间层面
1.文字的不适用性。文字下乡难,是因为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在其工作生活中,不需要文字。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而且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对于乡下人来说是不完善、不方便的工具,在乡土社会,人们不会选择用文字来“说话”。
2.文字的局限性。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运用文字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而说话却便宜得多,不需要注意文法,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面对面的语言交往如此直接,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交流方式而采用文字呢?
3. 文字的不必要性。在乡土社会中,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老是保存。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世世代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女孩子跟着母亲学习女红和做饭,男孩子和父亲学习种地和打猎,在没有外力干预的情况下,上千年的生活过程中并没有新的东西进入到乡土社会。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经验和知识只需要口耳相传就可以了,无需用文字来记载。
5.如何更好地实现“文字下乡”?
首先,城里人与乡村人之间必须要保持相互尊重。这是实现“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
其次,城里人必须了解乡村的环境、乡村人的生活习俗等等。
最后,城里人与乡村人之间必须保持沟通。
一、阅读曹文轩《草房子》选文,然后结合本章《文字下乡》的内容,回答问题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了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他们能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现在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用书中知识对画线句的现象进行分析。
杜小康和父亲的朝夕相处,恰恰对应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是面对面社群的特质。对于熟悉的人,人们不需要语言,通过动作、表情、声音、气味等象征体系就可以传达信息。
任务三
学以致用,分析现象
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
鲁迅《故乡》中的闰土和迅哥他们的未来不同,我们现实社会当中,九年制义务教育给乡土社会带来了一些变化,如寒门子弟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农民进行微商等等。那么,这些文字下乡给乡村带来的改变让我们思考: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现代的文字下乡又有什么新的内涵和意义?
提示:“文字下乡”从字面上说就是要让“乡下人”识字,会读,会写,会用;扩大一层,就是要让“乡下人”懂一点文化。或者理解为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乡土社会基本上是“面对面的社群”,社会是相对稳定的,人与人之间是“熟悉”的,人与人之间是讲信用的,人与人之间表达情意多是靠“语言”“行话”“特殊语言”“手势”甚至是“脚步声”,从这个意义上说,乡下人不愚蠢,不需要文字下乡。但是在乡土社会,如果人们能够懂得“文字”,能够懂得一点“文化”,虽然也可能会“打破”原有乡土性的“格局”,却也可能会有助“乡土性”形成传统并且得以延续。当然,可以肯定,“文字下乡”也会促进乡土社会的现代化和都市化。或许,这也是社会演变的历史趋势,谁也不可违抗。
阅读《边城》选文,回答问题。
1.选文中出现的“唱歌”“车路”“马路”“渡船”“碾坊”等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 请用通俗的语言简要解释。
深研文本 拓展延伸
深研文本 拓展延伸
①“唱歌”是青年男女向彼此求爱的方式,是一种自由恋爱的表达。
②“车路”是指将自己的人生大事托付给媒人,请媒人去向意中人说亲,是一种“官方的”、被动的求婚方式。
③“马路”是指将人生大事掌握在自己手里,主动花时间和精力唱歌求爱。是一种的、自由的求婚方式。
④“碾坊”代表的是碾坊主王团总的女儿,象征着丰足的物质。选择碾坊,就意味受衣食无忧的富足生活。
⑤“渡船”代表的是撑船老人的孙女翠翠,象征着美好的爱情。选择渡船,就意味着愿意接受风吹雨打的水上生活。
深研文本 拓展延伸
2.上述这些词语来自小说中人物的日常对话,今天的读者却往往需要借助注释才能明白其内涵。请仔细阅读本章第十三至十八段,用书中知识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深研文本 拓展延伸
①“唱歌”“车路”“马路”是边城茶峒地方男女婚姻中的一些特殊语言。茶峒属于传统的乡土社会,人们在长时间相处中,彼此熟悉,有着相似的经历,这些以车、马、唱歌等为象征的语言,有着当地人共同认同的固定意义,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非此环境中的人因为并不拥有这样的共同经历与生活经验,自然很难理解某些固定的语言,而需要借助小说中具体的情境进行理解。
②“渡船”“碾坊”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适用的范围更小一些,是大老和二老比熟悉的词语,两人为兄弟,都对翠翠抱有美好的感情,兄弟二人熟知彼此,使用的语言具有更小团体中的特殊语言的意味。这种发生在二人之间的特殊语言,二人以外的人很不明白。
总结
第一,用文字来交流是因为存在空间或者时间上的间隔。
第二,乡土社会不仅是一个“熟人社会”,还是一个“历世不移”的社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第三,文字并不产生于乡土社会,最早的文字是庙堂性的。
陈心想观点
陈心想认为,费孝通的观点过于片面简单,乡土社会是需要文字的。文字在身份地位的确认、实用、增加生活趣味等处都很有用处,阻碍文字下乡的因素在于乡村的穷困和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
想一想:如何真正解决文字下乡难问题?
内容要贴近乡土生活。农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科学种植技术,合理的种植技术是农业丰收的关键。科普、扫盲活动等活动要注意其内容是否对象所关注的。我们可以通过有关农业、技术等内容着手开始文字下乡,实现扫盲。
二、梳理文本,理解主旨
篇名 核心观点 关键概念 论证思路
01乡土本色
02文字下乡
03再论文字下乡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熟人社会
礼俗社会
法理社会
从黏着土地、不流动、熟悉三个方面讨论乡土社会的特点
从空间阻隔角度而言,面对面社会不需要文字
特殊语言
辨析“愚”的问题:讨论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乡土是“面对面的社群”,不需要文字
从时间阻隔角度而言,生活定型,不需要文字
空间阻隔
时间阻隔
从时间角度讨论文字的必要性:从乡土社会的生活特定—定型不变角度讨论文字的不必要性。
讨论与交流2
前三篇文章内在的关联是什么?
第一篇:乡土社会的性质。(不流动、聚村而居、村于村之间孤立隔膜、熟人社会)
第二篇:从空间格局而言,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辩“愚”,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中文字不如语言、特殊语言、表情动作交流得充分)
第三篇:从时间格局而言,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社会共同经验打通今昔、世代的时间阻隔,定型不变的乡土社会用口头语言即可传授共同经验,不需要文字)
基础
深入探讨
思维导图
第一章 乡土本色
黏着土地
不流动
聚村而居
熟悉
空间:直接接触,不需文字
时间:定型生活,不需文字
第二章 文字下乡
第三章 再论文字下乡
人和人之间熟悉
人对工作熟悉
人对自然环境的熟悉
费孝通先生说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是对文字和乡村教育的否定吗?
前三章关联
第一章是二三两章的基石,第一章讨论了乡土社会的性质特点,是二三章的理论基础;二三两章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二三两章分别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论证了“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的需要”的结论;三章内容整体构成总分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