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练习一、单选题1.某仓库失窃,警方对犯罪嫌疑人张某、王某进行调查。甲、乙、丙、丁四人对调查结果进行猜测:甲:张某和王某都作了案。乙:他们当中一定有人作了案。丙:他们当中一定有人没作案。丁:张某没作案。最后结果显示这四个人的猜测中只有一个不正确。那么,猜测错的人是( )A.甲 B.乙 C.丙 D.丁2.某仓库失窃,警方对犯罪嫌疑人张某、王某进行调查。甲、乙、丙、丁四人对调查结果进行猜测:甲:张某和王某都作了案。乙:他们当中一定有人作了案。丙:他们当中一定有人没作案。丁:张某没作案。最后结果显示这四个人的猜测中只有一个不正确。那么,猜测错的人是( )A.甲 B.乙 C.丙 D.丁3.某校正进行校园歌手大赛,甲、乙、丙、丁四人进入决赛角逐冠军。观众小明、小红、小华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小明说:“冠军在甲和乙中产生”;小红说:“冠军不是丙就是丁”;小华说:“丙不会获得冠军”。比赛结束后,人们发现这三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冠军是( )A.甲 B.乙 C.丙 D.丁4.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势力明显上升。某些国家频频对来自中国的正常贸易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理由是中国倾销过剩产能,是不正当贸易行为,却对本国大量出口到中国的商品认为是正当贸易,甚至给予出口补贴。这些国家关于出口贸易的“双标”认知( )A.违反了矛盾律 B.违反了排中律C.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 D.符合思维的概括性要求5.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下列表述违背这一要求的是( )①他的数学成绩,不能说及格了,也不能说不及格②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③他俩下棋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但有几步还挺有趣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某班在筹备2025年元旦晚会时,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讨论文艺节目的报名情况。甲说:“丙报名参加了文艺节目。”乙说:“如果丙报名了,我就不报了。”丙说:“我班有人没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丁说:“我们班所有人都报名参加了。”已知只有一人说假话,可推出的结论是( )A.说假话的是甲,乙也报名参加了文艺节目B.说假话的是乙,丁也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C.说假话的是丙,全班都报名参加文艺节目D.说假话的是丁,乙没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7.关于某读书小组的6名学生,有以下判断:①6名学生都是男生;②6名学生中没有男生;③小组长是男生。上述三个判断只有一个判断是真的,请问下列哪项为真( )A.6个都是男生 B.6个都是女生 C.只有一个女生 D.只有一个男生8.张三问李四:“你常看《新华文摘》吗?”李四回答:“谁说我不常看《新华文摘》?”张三又问李四:“这么说你常看《新华文摘》了?”李四回答:“我并不是常看《新华文摘》。”从形式逻辑规律的角度判定,李四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B.违反了排中律C.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D.既没有违反矛盾律,又没有违反排中律9.2024年11月,某校有两名同学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针对两个同学能否进入国家集训队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争论:甲说:“小明肯定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乙说:“我觉得他俩都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丙说:“我看好小华,但不觉得小明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丁说:“如果小华能进入国家集训队,那么小明也能进入国家集训队。”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A.只有小华进入了国家集训队B.两人都进入了国家集训队C.只有小明进入了国家集训队D.两人都没进入国家集训队10.在校园戏剧节演出中,当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被问到谁是演员时,甲说:“丁是演员”;乙说:“我不是演员”;丙说:“甲是演员”;丁说:“甲说的是假话”。事实证明,在这四名同学中,只有一名同学说的是假话,那么做演员的同学是:( )A.甲 B.乙 C.丙 D.丁11.某哲学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对话:“你没有失掉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对不对 ”当对方同意后,他又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那你就是头上有角的人了。”从逻辑的角度看,哲学家的观点( )①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②违反了逻辑思维一致性的要求③违背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④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2024年7月,小张、小王、小李三位同学在湖边游玩,有一儿童落水,三人把儿童救上岸来,其中有一位同学亲自下水去救。当警察问他们是谁亲自下水救人时,小张说:“不是我。”小王说:“不是我。”小李说:“是小张。”三位同学中只有一位说了真话。以下说法符合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是( )①根据矛盾律,小张和小李的回答必有一真②根据排中律,小张和小李的回答必有一真③根据同一律,可得知亲自下水救人的是小张④根据推理,可得知亲自下水救人的是小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病人: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医生: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呢?病人:去年8月28日。病人的话( )A.违反了矛盾律B.违反了同一律C.违反了排中律D.不违反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14.在村委会选举中,甲、乙两位选民的对话如下。甲问:“你投了赞成票吗?”乙答:“没有。”甲又问:“那你投了反对票?”乙答:“也没有。”上述对话中的回答( )A.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B.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并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D.犯了“两可”的逻辑错误15.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的通用公式是( )A.A就是非A B.A是A C.A不是非A D.A或者非A16.下列选项没有违反矛盾律的是( )A.不等速的等速运动B.争取到十周岁时,身高接近并达到一米五C.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D.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二、非选择题17.为什么见义勇为在一些人眼中成为“尴尬的存在” 小品《扶不扶》里讹人者振振有词地说:“不是你撞的,你扶什么 ”这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原因。善心却被黑心宰,不帮,良心不安。帮,怕被讹,怕承担不起责任。遇到老人倒地要不要扶 这本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也因为这一句话,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人们明显地感觉到,中华数千年传承的见义勇为、友好互助的道德传统,突然就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其实,常见撞人者扶人,但据此认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则是个经不起逻辑推敲的荒诞问题。请从《逻辑与思维》角度阐述“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是个荒诞问题。18.一位作者在《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一文中写道:谈到逻辑学,大部分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其实这是对逻辑学很大的误解。我想说的是,逻辑学也可以很有趣,并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与逻辑学有关的知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学过逻辑学。那么你就会发现我在文章的第一段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什么错误呢?请你写出文章的第一段所犯的逻辑错误。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语言要明确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甲A:“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B:“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甲C:“我又不是说你们影响别人休息,你们搭什么腔?”乙D:“那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没有打扰到别人了?”甲E:“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评析甲乙两人的对话。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甲公司与李某订立劳动合同,约定李某担任研发岗位工作,合同期限3年;离职应当办理工作交接手续,交还工具、技术资料等,造成损失据实赔偿等内容。李某刚工作满2年时向甲公司提出辞职,随即离开且拒不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甲公司通过启动备用方案、招聘人员、委托设计等措施补救研发项目,因研发设计进度延误、迟延交付样机承担了违约责任。甲公司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提出李某赔偿损失等请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甲公司诉至人民法院。审理法院认为,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劳动者未履行前述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审理法院综合考量李某参与研发的时间、离职的时间、本人工资水平等因素,酌定李某赔偿甲公司损失50000元。《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法》第一百零二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小宋认为法院的判决既支持了甲公司的诉求也支持了李某的离职行为。你是否支持小宋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C A C D B C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A C C C1.A【详解】ABCD:甲和丁的猜测互相矛盾,根据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又由“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不正确”这一条件,可知猜测错的人一定是甲或丁,乙和丙猜测都正确。假设甲的猜测正确,那么乙和丙猜测都错误,这与“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不正确”这一条件不符,因此,甲的猜测错误,丁的猜测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本题选A。2.A【详解】ABCD:甲丙说法是矛盾的,根据矛盾律的内容,甲和丙二者必有一假。题中说只有一人猜测不正确,可得知乙丁都是正确的,因此张某没作案。又因丁的说法是正确的(即张某没犯案),而丁与甲的说法又是矛盾的,所以可知甲的说法是错误的,丙的说法是正确的。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本题选A。3.C【详解】ABCD:从材料可知,甲、乙、丙、丁四人中必有一人是冠军,观众小明、小红、小华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这三人中只有一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根据排中律,小明和小红的观点相互矛盾,可推出小明和小红的预测中必有一人为真,则小华的预测是错误的,则冠军是丙,C正确,ABD排除。故本题选C。4.A【详解】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某些国家认为中国出口商品是不正当贸易行为,他们把商品出口到中国是正当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双标认知违反了矛盾律,A正确。B: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这些国家以双重标准对待本国和中国的出口贸易,没有违反排中律,B排除。C:辩证思维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材料中这些国家的“双标”认知未体现辩证思维,C排除。D:材料并没有体现思维的概括性,D排除。故本题选A。5.C【详解】①:“及格”和“不及格”不能同假,必有一真,该表述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违背了思维明确性要求,①不选。②:“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和“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②正确。③:“一丁点儿意思也没有”和“有几步还挺有趣”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违背了思维一致性要求,③不选。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从不同方面对人的价值的描述,不违反思维一致性要求,④不选。故本题选C。6.D【详解】AB:丁说“我们班都报名参加了文艺节目”和丙说“我班有人没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相矛盾。已知只有一人说假话,根据矛盾律,说假话的在丁和丙之间,可见甲和乙说的都是真话,AB说法错误。CD:因为甲和乙说的都是真话,由此可以推论丙报名参加了文艺节目,乙没报。综上所述,说假话的是丁,乙没有报名参加文艺节目,D符合题意,C排除。故本题选D。7.B【详解】ABCD:材料中,判断①“6名学生都是男生”和判断②“6名学生中没有男生”是相互矛盾的关系。根据排中律,其中“必有一真”,并且题目中明确表示“上述三个判断只有一个判断是真的”,所以真话就在①和②之中;那么判断③“小组长是男生”必然是假的。即小组长不是男生,也就是小组长是女生。由此可知,②“6名学生中没有男生”是真的,①“6名学生都是男生”是假的。既然②为真,那就意味着6名学生都是女生。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8.C【详解】ABCD:“常看《新华文摘》”与“不常看《新华文摘》”为两个矛盾判断,根据矛盾律,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根据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可见,李四的回答既违反了矛盾律,又违反了排中律,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本题选C。9.B【详解】ABCD:甲说:“小明肯定能进入国家集训队。”丙说:“我看好小华,但不觉得小明能进入国家集训队。”甲和丙的观点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题干信息只有一人预测错误,因此得出乙和丁说法正确,从而推出小明和小华都能进国家集训队,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0.A【详解】A:依题意知,在这四名同学中,只有一名同学说的是假话。而甲与丁的说法相矛盾,根据矛盾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可以得出:乙与丙的说法为真。因此甲是演员,A正确。BCD:根据上述推理,乙、丙、丁不是演员,BCD排除。故本题选A。11.B【详解】①④: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题中哲学家的诡辩错误在于,前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原来就有的东西仍然存在,后一个“没有失掉”指的是你根本没有的东西也仍然存在,“没有失掉”前后表达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违背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反了逻辑思维确定性的要求,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中哲学家的逻辑没有违反逻辑思维一致性的要求,没有违背排中律的要求,②③不选。故本题选B。12.D【详解】①②:小张说:“不是我。”小李说:“是小张。”根据矛盾律,小张和小李的回答必有一假;根据排中律,小张和小李的回答必有一真,①错误,②正确。③④:根据排中律,小张和小李的回答必有一真,再结合三位同学中只有一位说了真话,可以推理出小王说的是假话,据此可知,亲自下水救人的是小王,④符合题意,③错误。故本题选D。13.A【详解】A:矛盾律指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对象不可以同时具有和不具有某一属性。因此:病人称记忆完全消失,却又能记得具体消失的日期,这与“完全消失”互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故A正确。BCD:材料强调的是违反了矛盾律,故BCD排除。故本题选A。14.C【详解】ABC:除赞成票、反对票之外,还有弃权票。题中材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不能强求人们必须在所给的两种情况之间作出选择,所以并不违反排中律,没有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也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要求,C符合题意,排除AB。D:“两可”错误是指同时承认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为真,上述对话中的回答并没有犯“两可”的逻辑错误,D排除。故本题选C。15.C【详解】AC:矛盾律的通用公式是“A不是非A”,C项符合题意,A排除。BD:A是A是同一律的公式,A或者非A是排中律的公式,BD均排除。故本题选C。16.C【详解】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A:“不等速”与“等速”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A排除。B:“接近”与“达到”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B排除。C: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与“有些人则不是学生”,可以同时存在,该项内容没有违反矛盾律,C正确。D:“可以计算”与“无限”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D排除。故本题选C。17.①这个问题存在“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撞人和扶人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这个问题中,却被混淆在一起。扶人是出于对受害者的关爱和责任,而并非承认自己撞人。因此,将撞人与扶人混为一谈,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②这个问题存在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如果按照这个问题的逻辑,那么撞人者就不应该去扶人,因为这样会暴露自己,但实际上撞人者还是选择了扶人。因此,这个问题的逻辑是自相矛盾的,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原卷无答案,此答案仅供参考)【分析】背景素材:遇到老人倒地要不要扶?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是个荒诞问题,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中华数千年传承的见义勇为、友好互助的道德传统,突然就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可运用同一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扶人是出于对受害者的关爱和责任,而并非承认自己撞人。因此,将撞人与扶人混为一谈,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关键词②:“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可运用矛盾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撞人者不应该去扶人,因为会暴露自己,但实际上他还是选择了扶人。因此,这个问题的逻辑是自相矛盾的。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18.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作者偷换了“研究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的概念,犯的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分析】背景素材:《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文章的第一段所犯的逻辑错误,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可运用同一律的知识分析说明作者把“研究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混淆了,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19.①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AB对话中“别人”的对象和范围是不同的,乙在②中将“别人”偷换成不包括甲在内的“别人”,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AC的表述前面是肯定乙是影响别人的,后面是否定乙是影响别人的,思维出现了不融贯一致的问题,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③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在CDE的表述中,甲既否定了乙影响别人,又否定了乙没有影响别人,二者必有一真,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分析】背景素材:甲乙两人的对话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谈谈对“甲乙两人的对话”的看法,属于评析类试题,需要调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首先判断该观点的正误,然后从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两个角度进行阐释。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观点正误判断:甲乙两人对话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论据①:甲A:“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B:“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从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的角度分析对话的不合理:乙将“别人”偷换成不包括甲在内的“别人”,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论据②:甲A:“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甲C:“我又不是说你们影响别人休息,你们搭什么腔?”→从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的角度分析对话的不合理性:前面是肯定乙是影响别人的,后面是否定乙是影响别人的,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论据③:甲C:“我又不是说你们影响别人休息,你们搭什么腔?” 乙D:“那你的意思是说我们没有打扰到别人了?” 甲E:“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从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的角度分析对话的不合理性:甲既否定了乙影响别人,又否定了乙没有影响别人,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第三步:整合论点与论据,组织答案。20.①该观点违背了矛盾律。②矛盾律要求思维具有一致性,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种思想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即“要么A要么非A”,违背矛盾律的错误叫“自相矛盾”。③李某和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是因为李某的违约行为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和赔偿责任,法院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判决李某进行经济赔偿,支持了用人单位诉求,并未支持李某的离职行为。【分析】背景素材:劳动纠纷案例考点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考生说明是否支持小宋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本题应调用矛盾律的知识结合材料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小宋认为法院的判决既支持了甲公司的诉求也支持了李某的离职行为→可联系矛盾律的含义,说明该观点违背了矛盾律。关键词②:审理法院认为,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手续。劳动者未履行前述义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可联系法院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判决李某进行经济赔偿,支持了用人单位诉求,并未支持李某的离职行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