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社会历史的发展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共31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社会历史的发展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共31页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复习回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划分标准?分别形成哪两种历史观?
5.2 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阅读思考
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P62:阅读与思考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
《管子》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1.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的重要性
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需要进行
采取一定的方式
需要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1)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提示:生产方式 生产力 + 生产关系
为什么?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被加工改造的物。
劳动资料: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劳动者:即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含义:P63二段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产品分配关系(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手推磨”和“蒸汽机”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
“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P63:阅读与思考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产业化水平提升,农民收入增加。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P62三段
【原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新中国首部民法典,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思考:我国为什么编纂《民法典》?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 设施。
经济
政治、文化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含义
特别提醒:凡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
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意识形态等,体现的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A、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团体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B、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经济基础
A、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形式)
B、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C、产品如何分配。
知识拓展: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
E 按劳分配制度
F 人民大会代表制度
G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H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请连线:以下例子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
生产资料公有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按劳分配制度
大机器生产
人民代表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以下哪些属于生产力?哪些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哪些属于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生产力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 总纲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一条
第六 款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宪法》。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美国国家《宪法》。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同时,第十三条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有了以上法律规定后,原本害怕企业做大做强后,合法财产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民营企业家们,敢更加放手经营企业了,使得经营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了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问: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非常优秀,为什么没有发挥出好的作用,推动社会发展?
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并不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也未必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关键看上层建筑是为先进的还是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
特别提示  
重难点突破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两种理解:
B.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强调上层建筑要适应
强调经济基础要先进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不可直接反用于生产力,需要通过经济基础
(先进与落后之分)
×
归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①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最基本的矛盾
最基本的规律
复习回顾
辩证法的发展观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道路是 怎样的?
辩证法的矛盾观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矛盾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1)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动力):
【注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般发展过程
一般发展过程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社会 P65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矛盾性质:对抗性的矛盾。(敌我矛盾)
(3)解决方式: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根本目的: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如:起义、闹革命
阶级
斗争
经济斗争:经济罢工、游行示威
政治斗争:议会斗争、武装起义、革命战争、夺取政权
思想斗争:思想宣传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社会主义社会 P65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矛盾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3)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
(4)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突破提升:比较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运动
(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突破提升:比较几个“动力”
目标: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实现形式: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共产主义的目标和实现形式
何为共产主义?我意以为何为共产主义,用二字可以回答——无私,于国于民于人类无私,这与我孙文所提倡的天下为公,是一个道理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的发展
总趋势
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
阶级社会: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课堂小结: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解析:上层建筑的变革适应经济基础时则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3.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解析: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误区集锦
针对数据的网络攻击以及滥用问题,新修订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将重要数据处理活动纳入审查范围,同时更加规范网络平台赴国外上市审查,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体现了( )
①社会意识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新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必须将改革深入到机构层面。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
①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体现了改革上层建筑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完善
③遵循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④体现了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