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步课件(共49张PPT)+ 音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步课件(共49张PPT)+ 音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容易,所以在诗中,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整体感知
1.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理解诗歌的主旨。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韵美。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其诗长于五律,风格较为清新流丽。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其文多为骈文,重辞采而有气势。代表作品有《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习称《滕王阁序》)等他擅长骈文,现流传下来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26岁时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在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那么这位博学多才却英年早逝的诗人, 究竟在这首诗中诉说了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
整体感知——背景资料
唐诗的分类:
七言诗
五言诗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七言古诗
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
五言古诗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律诗的特点
1、律诗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2、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5、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梧桐—凄凉悲伤
鸿雁——思乡伤感
杜鹃鸟——凄凉哀伤
诗中形象意义: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诗歌的特点
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以反映社会生活。
采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分行分节的句式章法。
多用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精读细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译文】三秦辅卫着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县尉的别称。
精读细研
到,往。
三秦:指关中地
区。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出外做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
【译文】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是近邻。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泪沾手巾,形容落泪之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近邻。
无须,不必。
岔路口。
精读细研
三秦辅卫着长安,透过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州。
和你离别心中有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身边。
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不要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地泪沾手巾。
诗歌翻译
精读细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写景起兴,点出送别地点和友人去向。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被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千古名句,一改送别诗的低沉、伤感基调。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与友人真挚深厚的友谊。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送别,告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伤心落泪,要心胸开阔,坦然面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首联的写作内容?
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并勾勒出两处的地理形势。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三秦、风烟、五津。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用“风烟”来修饰“五津”,显示杜少府任所的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流露出对朋友的关切。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
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辅)
蜀州: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烽烟)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你觉得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
示例一:我认为“辅”字用得好。形象地写出了三秦辅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示例二:我认为“望”字用得好。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在作者心中,他对朋友的这份情感似乎能够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以及朋友日后的生活,所以,即便远在千里,也并非远别。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
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颔联写的是什么?
从正面写离情而转为劝勉。
劝勉朋友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劝勉朋友不要悲伤,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颈联写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是什么?
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
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广阔胸怀,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境界开阔,气势雄浑,道出了朋友之间的感情真谛,不求朝夕相处,只求心心相印。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此联为什么成为送别诗中的名句?
这两句诗从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两方面写人的深厚情谊和思念之情,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黯然销魂的伤感、低沉的感伤基调,表现出豁达、乐观、豪放的情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2)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怎样理解尾联的含义?
从正面写离情而转为劝勉。劝勉朋友不要悲伤,体现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这首诗是送别诗中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别诗离别的低沉凄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大地所“辅”。用“辅”字突出了雄泽阔大的气势。用“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暗寓了惜别的意思。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颔联,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两人情感共鸣,诗人劝慰友人既然离乡“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
颈联蕴含着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哲理,表现出诗人乐观旷达的态度、与友人深厚的友谊。
尾联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沾手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歧路”与送别相呼应。
精读细研——赏析诗歌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
课堂小结——概括主题
首联:回首长安,遥望蜀地。
颔联:同是宦游,客中作别。
颈联:天涯海角,互相勉励。
尾联:擦干眼泪,歧路壮别。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别离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课堂小结
独特风格
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课堂小结
首联对仗严整;颔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送”字。尾联的两句劝勉,表现了一种更真挚、更深切的友情。
课堂小结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2019北京中考)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B
D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4.下列对这首诗的首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采用借代手法,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
B.在长安而望“五津”,可“望”并不是实写,这是诗人的想象,使人感到气象宏伟。
C.既“望”中可见,则此行并非远别,因而有不必伤别之意,这两句为全诗奠定抒情
基调。
D.这两句承题,叙将别之时的景象,借景抒情,有依依不舍之意。
D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别,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
抹眼泪。
C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6、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川”联系
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明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
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
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B
这两句是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7、试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的原因。
示例: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一改送别诗离愁别恨、伤感低沉的传统情调,写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故成为千古名句。
布置作业——当堂检测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