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一、单选题1.下表为2005—2008年期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A.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耐药率与抗生素的使用量呈正相关B.抗生素能诱导细菌分解药物基因的大量表达C.2008年耐药基因在细菌种群中的基因频率高于2005年D.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基因突变和环境选择的结果2.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的数量比为1:1。该动物群体处于遗传平衡状态,雌性动物中有1/5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a基因决定,不位于同源区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20%B.该群体中有24%的个体患甲病C.两个表现型正常的动物交配,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25D.若某寄生虫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则A的基因频率不变3.科学家用“免疫距离法”估算人类与大猿的进化分歧时间,该方法的原理是:进化过程中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替换,随着蛋白质积累分歧,抗体结合的程度下降,蛋白质亲和度改变的大小可以作为“进化时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通过检测人类血红蛋白抗体与大猿血红蛋白结合程度判断二者亲缘关系的远近B.用“免疫距离法”确定人类最近的亲缘物种要比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更加精确C.DNA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库,“免疫距离法”可直接检测人类与大猿的基因组差异D.除了免疫距离法,化石中14C和12C的比例也可以作为研究进化的“地质时钟”4.将苍蝇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皆相同(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等量).8天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不合理的是( )A.甲瓶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B.乙瓶的环境更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C.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甲瓶D.由此实验可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5.蚊子是传染病传播的媒介,某地区在喷洒灭蚊剂后,某种蚊子的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同种灭蚊剂后,仅杀死了40%的个体。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因素B.人工喷洒灭蚊剂对某种蚊子进行选择属于人工选择C.灭蚊剂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该蚊子种群抗药基因的频率D.灭蚊剂的使用并不能导致该蚊子种群的进化6.某自然人群中,红绿色盲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p,则有关解题思路正确的是( )①男性和女性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均为p②人群中,色盲男性占p/2,色盲女性占p2/2③男性中,a基因的频率>p,女性中,a基因的频率④男性中色盲患者占p/2,女性中色盲患者占p2/2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7.将基因型为Aa的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再引入天敌,一段时间后,一对等位基因A、a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解题思路曲线变化能得出的结论是( )A.在引入天敌前该种群没有进化,引入天敌后该种群开始进化B.引入天敌前后基因型Aa的频率保持不变C.引入天敌后,天敌主要吃掉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D.由A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容易被天敌捕食8.在群体遗传学中,赖特把小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而引起基因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下图表示种群个体数(N)分别是25、250、2500的A基因频率的变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种群越小遗传漂变就越显著,遗传漂变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从而引起生物进化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迁移都会影响图中种群的A基因频率C.自然选择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且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具有随机性D.若群体随机交配,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群体的小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变和重组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改变B.中性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方向与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有关C.生物进化理论在不断发展,已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D.生物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10.基因渐渗是物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捻角山羊是巴基斯坦的“国宝”,适合在高海拔的极端环境生存。山羊大约3000—5000年前才迁徙至青藏高原,通过与捻角山羊的杂交以及后代与亲代的反复回交,将捻角山羊的部分基因转移和整合到山羊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西藏山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渐渗现象可能会使得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B.基因渐渗可能打破生殖隔离现象C.我国西藏山羊通过基因渐渗主动适应了青藏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D.可以通过对亲本物种和基因渐渗的后代进行基因组测序来验证这一现象11.基因组解题思路结果显示,大约在200万年到100万年前,全世界的渡鸦大致分为两个谱系,一个是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渡鸦”,另一个是美国缅因州和阿拉斯加州、挪威及俄罗斯等地区的“泛北极渡鸦”,但在距今1万年左右,二者又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下列关于该物种“反转”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物种形成的逆转是自然进化过程,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物种上B.两种渡鸦100万年前到合并物种前基因库从不同进化到完全相同C.“泛北极渡鸦”在全球各地有大量的种群,但它们处于地理隔离状态D.渡鸦“合二为一”后,生殖隔离可能会消失,但遗传变异仍会存在12.在群体遗传学中,赖特把小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而引起基因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下图表示种群个体数(N)分别是25、250、2500的A基因频率的变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且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具有随机性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迁移、自然选择都会影响图中种群的A基因频率C.若群体随机交配,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群体的小D.一般来说,种群越小遗传漂变就越显著,遗传漂变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从而引起生物进化13.下列是对生物的适应及其形成的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适应的相对性与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变化有关C.适应的普遍性指个体适于在所有环境中生存和繁殖D.适应的含义之一是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14.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个物种②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5.瓢虫成虫可捕食麦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可减轻树木、瓜果及各种农作物遭受害虫的损害,被人们称为“活农药”。七星瓢虫的体色黑色(A)对浅色(a)为显性。1978年长春市朝阳区瓢虫的体色中浅色占70%,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20%;由于环境污染,朝阳区的瓢虫每年浅色个体的减少率为10%,黑色个体的增长率10%。现在朝阳区的瓢虫以黑色为主,几乎看不到浅色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朝阳区的瓢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B.1979年朝阳区的瓢虫群体中,A基因频率约为22.9%C.1980年朝阳区的瓢虫群体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59.1%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通过环境对生物基因型的选择来实现的16.根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情况,可以把自然选择分为三种:稳定性选择指的是把种群中趋向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个体;单向性选择指的是保留趋向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分裂性选择指的是把种群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的方向保留下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稳定性选择大多出现在环境条件相对变化较大的环境中,会使某一性状趋于一致B.某海岛上的昆虫经过分裂性选择形成了无翅和发达翅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都能适应环境C.分裂性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如桦尺蠖的黑化现象D.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的13种地雀的喙的差别很大,说明分裂性选择是不定向的二、填空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植物产生有毒酚糖充当“矛”来防御昆虫侵害,多余有毒酚糖会通过自身PMaTl基因产物来降解,烟粉虱直接“盗用”植物PMaTl基因变成自身基因,获得对抗植物的“盾”。材料2:海岛上有一群野兔,后因地质变迁,变为一南一北相互隔绝的两岛,野兔也随机分成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1)材料1反映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______。(2)材料2中的这两个野兔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_______,其依据是_______。(3)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及其个体数。基因型 XDXD XDXd XdXd XDY XdYA种群(个) 200 50 100 180 170B种群(个) 0 160 200 0 27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可遗传变异来源于______。表中所示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_______。你认为造成表中所示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合理即可)(4)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_______、_______。18.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在一个较大的大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种群中等位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且B基因频率为20%,b基因频率为80%,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该种群__________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从__________水平深入到__________水平。(3)依据进化理论,大熊猫和其猎物因捕食关系在进化上密切相关,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4)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__________,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角度解题思路,捕食者存在的意义是__________。19.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存在的毛色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表(注:基因型为AA的胚胎致死)。请解题思路回答相关问题:表型 黄色 灰色 黑色基因型 Aa1 Aa2 a1a1 a1a2 a2a2(1)若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1×Aa2,则其子代可能的表型为____________,其比例为____________。(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则该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它们再生一只黄色老鼠的概率是____________。(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基因型。请写出实验思路: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____________色雌鼠杂交,观察后代的毛色。预期结果和结论:如果后代出现______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如果后代出现____________,则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20.在一个海岛上,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aa),有的脚趾是分趾(AA、Aa),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则游泳能力较弱。若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海龟数量增加到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容易从海水中得到食物,分趾的海龟则不易获得食物而饿死,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成A为0.2,a为0.8。请问:(1)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的基因称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__。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海龟种群中连趾占整个种群的比例为____________。(2)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3)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21.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小熊猫跟北美浣熊等浣熊科动物拥有共同起源,大熊猫则跟亚洲黑熊等熊科动物关系更近。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小熊猫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等,尤其喜食带有甜味的食物。小熊猫虽常年生活在树杈上,但金钱豹也同样擅长爬树,是其首要天敌,可捕食小熊猫。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以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科学家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存在____________隔离。(2)大熊猫属于哺乳纲中的食肉动物,可其食物中99%都是竹子,这与它发达的臼齿有关,科学家是可以通过____________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小熊猫和大熊猫在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____________的结果。(3)金钱豹的存在,在客观上对小熊猫种群的发展起到了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作用,有利于__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物种多样性。(4)某调查团队对四川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大熊猫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大熊猫野生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2.答案:A解析:3.答案:C解析:A、免疫距离法认为进化过程中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发生替换,随着蛋白质积累分歧,抗体结合的程度下降,可通过检测人类血红蛋白抗体与大猿血红蛋白结合程度判断二者亲缘关系的远近,A正确;B、免疫距离方法确定人类最近亲缘物种属于分子水平,要比形态学和解剖学方法更加精确,B正确;C、DNA是遗传信息的储存库,但免疫距离法直接检测人类与大猿的蛋白质差异,C错误;D、测定化石中14C和12C的比例,可以知道化石中的一些生物所生存的年代,可以作为研究进化的“地质时钟”,D正确。故选C。4.答案:D解析:A、甲瓶内放有捕蝇纸,结果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这说明甲瓶内的环境不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A正确;B、乙瓶内无捕蝇纸,即不存在自然选择,相对于甲瓶,乙瓶更利于有翅苍蝇的生存,B正确;C、甲瓶内放有捕蝇纸,能淘汰有翅苍蝇,因此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甲瓶,C正确;D、不能由此实验推出若苍蝇不常使用翅,则翅会退化,D错误。故选D。5.答案:C解析:A、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因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人工喷洒灭蚊剂是为了杀死蚊子,不是人工选择,人工选择的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的生物性状,B错误;C、原来的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基因,经过灭蚊剂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加,灭蚊剂的使用提高了种群抗药基因的频率,C正确;D、灭蚊剂对该蚊子种群中的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从而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该蚊子种群的进化,D错误。故选C。6.答案:A解析:红绿色盲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p,在男性和女性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均为p,①正确,③错误;色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男性含有色盲基因即患色盲,男性中色盲患者占p,人群中,男女个体数理论上各占1/2,色盲男性占p/2,女性两条X染色体上均出现色盲基因才患色盲,女性中色盲患者占p2,人群中色盲女性占p2/2,②正确,④错误。选A。7.答案:D解析: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曲线可知,A、a在引入天敌之前,基因频率都发生了变化,该种群发生了进化,A错误;B、引入天敌前基因型Aa的频率可能保持不变,引入天敌后,a基因频率增大,A基因频率减小,故基因型Aa的频率会降低,B错误;CD、由曲线可知,天敌主要吃掉由A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看不出天敌主要吃掉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C错误,D正确。故选D。8.答案:D解析:A、赖特把小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而引起基因频率随机波动的现象称为遗传漂变,若群体越小,一般来说,遗传漂变就越显著,遗传漂变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但是遗传漂变导致的是基因的随机波动,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B、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会影响图中种群的A基因频率,B错误;C、结合题干可知,小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且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具有随机性,C错误;D、由图可知: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75%,a的基因频率为25%,Aa基因型频率2×75%×25%=37.5%;第125代时,N为2500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50%,a的基因频率为50%,Aa基因型频率2×50%×50%=50%,综上解题思路,若群体随机交配,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a基因型频率比N为2500的群体中的小,D正确。故选D。9.答案:A解析:A、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改变,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B、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自然选择对这些基因突变不起作用,中性学说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B正确;C、生物进化理论在不断发展,已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C正确;D、它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D正确。故选A。10.答案:C解析:A、基因渐渗使得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成为可能,从而使得后代表现出更多的性状,这有助于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变异,进而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B、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基因渐渗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隔离,使得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成为可能,B正确;C、基因渐渗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主动发生的,西藏山羊是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渐渗的过程,逐渐适应了青藏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C错误;D、基因组测序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亲本物种和基因渐渗的后代的基因序列,从而证实基因渐渗现象的存在,D正确。故选C。11.答案:B解析:两种渡鸦100万年前到合并物种前基因库从不同到趋于相同,但不一定完全相同,B错误。12.答案:C解析:A、结合题干可知,小的群体中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是引起遗传漂变的主要原因,且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具有随机性,A错误;B、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会影响图中种群的A基因频率,B错误;C、由图可知:第125代时,N为250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75%,a的基因频率为25%,Aa基因型频率2×75%×25%=37.5%;N为2500的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50%,a的基因频率为50%,Aa基因型频率2×50%×50%=50%,C正确;D、遗传漂变不可以产生新的可遗传变异,而是通过不同基因型个体生育的子代数有所变动而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生物进化。D错误。13.答案:C解析:A、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B、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此环境但不一定适应彼环境,当它的生活环境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可能就由原来的适应变成了不适应,因此适应的相对性与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变化有关,B正确;C、适应的普遍性是指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生物可以适应所有环境,C错误;D、适应的含义有两方面: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D正确。故选C。14.答案:D解析:①②物种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以有多个种群,①错误,②正确;③新物种的形成必定存在生殖隔离,生殖隔离属于隔离,因此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③正确;④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如同地多倍体物种的形成,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①④错误,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答案:B解析:A、生物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朝阳区的瓢虫个体间存在体色的差异,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错误;B、由题意知,1979年,AA=10%×(1+10%)=11%,Aa=20%×(1+10%)=22%,aa=70%×(1-10%)=63%,因此1979年AA=11/96,Aa=22/96,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11/96+22/96×1/2≈22.9%,B正确;C、由题意知,1980年,AA=10%×(1+10%)2=12.1%,Aa=20%×(1+10%)2=24.2%,aa=70%×(1-10%)2=56.7%,因此1980年该种群中aa的比例是56.7%÷(24.2%+12.1%+56.7%)≈60.9%,C错误;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环境不能对生物体基因进行选择,D错误。故选B。16.答案:B解析:A、稳定性选择指的是把种群中趋向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个体,最后会使某一性状趋于一致,稳定性选择大多出现在环境相对稳定的环境中,A错误;B、某海岛上的昆虫只有无翅和发达翅两种类型,而缺少处于中间的普通翅,是分裂性选择的结果,这两种类型都能适应环境,B正确;C、单向性选择指的是保留趋向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个体,单向性选择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如桦尺蠖的黑化现象,C错误;D、分裂性选择指的是把种群中的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的方向保留下来,加拉帕格斯群岛上生活的13种地雀的喙的差别很大,说明该区域保将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的方向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B。17.答案:(1)协同进化(2)是;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存在生殖隔离(3)突变和基因重组;60%;含XD的雌配子致死(4)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解析:(1)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解题思路题意,材料1中是植物和昆虫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不同生物故反映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2)根据题意,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产生了生殖隔离,即材料2中的这两个野兔种群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3)可遗传变异来源于突变和基因重组。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200×2+50+180)-(350×2+350)×100%=60%。据表格可知,B种群中不存在XX和XY个体推测可能是含×的雌配子致死。(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8.答案:(1)32%;40%;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2)性状;基因(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4)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解析:(1)若种群中等位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那么在雌性个体中,XbXb为:80%×80%=64%,在雄性个体中,XbY为8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40%。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因此该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3)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4)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角度解题思路,捕食者存在的意义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19.答案:(1)黄色、灰色;2∶1(2)Aa2、a1a2;1/2(3)黑;黄色和灰色;黄色和黑色解析:(1)若亲本基因型为Aa1和Aa2,则其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1AA(死亡)、2Aa1(黄色)、Aa2(黄色)、1a1a2(灰色),即黄色:灰色=2:1。(2)两只鼠杂交,后代出现三种表型(包括黑色),由后代有黑色a2a2可推知其父母均有a2,又因后代由3种表现型,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2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黄色老鼠(Aa1、Aa2)为1/2。(3)要通过杂交方法检测出黄色雄鼠的基因型(Aa1或Aa2),可将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a2a2)杂交并观察后代毛色。如果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1,后代的基因型为Aa2和a1a2,则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如果该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Aa2,后代的基因型为Aa2和a2a2,则后代出现黄色和黑色。20.答案:(1)基因库;64%(2)自然选择导致海龟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3)否;只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解析:(1)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若N年后,AA个体占4%,Aa个体占32%,aa个体占64%,则a的基因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Aa的基因型频率=0.8,而开始时,A和a的基因频率各为0.5,可见,N年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2)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3)种群基因频率虽然发生了改变,但是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没有形成新物种。21.答案:(1)生殖(2)化石;协同进化/共同进化(3)促进;增加(4)否;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解析:(1)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科学家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原因是二者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2)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化石证据判断大熊猫进化过程中臼齿出现的时期;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小熊猫和大熊猫在食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形成主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3)金钱豹与小熊猫属于捕食关系,金钱豹吃掉的大多是小熊猫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有利于小熊猫种群的发展;金钱豹的存在也避免一种生物占优势的绝对局面,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4)该大熊猫种群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1-10%-70%=20%,D的基因频率为10%+20%×1/2=30%,d的基因频率为1-30%=70%;第二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基因频率为1-4%-64%=32%,D的基因频率为4%+32%×1/2=30%,d的基因频率为1-30%=70%,由于这一年中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该大熊猫野生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