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4张PPT)专题七 变异和进化1.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2.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样,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外界环境条件普遍性、低频性、不定向性、随机性、可逆性产生新的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新基因型缺失、易位、倒位、重复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种群自然选择隔离生物多样性PART01第一部分命题点1生物的变异1.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1)利用“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2)界定三倍体与三体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3)界定单倍体与单体个别染色体染色体组(4)几种常考类型产生配子的分析方法[易错提醒]分析三体产生的配子类型时,为了避免混淆,可以进行标号,如,可以记为,则染色体的三种分离方式为、, 、,、 ,最后把A合并即可得到各种配子的比例。3.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1)诱变育种的原理及过程分析原基因 新基因目标性状. .. .最盲目的育种方式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原性状(2)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关系. .. .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的育种方式最简便的育种方式纺锤体染色体数量(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及过程分析. .最能提高产量的育种方式【最新考情】1.(2024·江苏选择考)图示甲、乙、丙3种昆虫的染色体组,相同数字标注的结构起源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相同数字标注结构上基因表达相同B.甲和乙具有生殖隔离现象C.与乙相比,丙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D.染色体变异是新物种产生的方式之一解析:选A。相同数字标注结构上基因表达不一定相同,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基因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转录因子等,A错误;甲和乙染色体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生殖隔离现象,B正确;与乙相比,丙的染色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数字标注的位置和数量不同,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染色体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新物种产生的方式之一,D正确。2.(多选)(2024·江苏选择考)图示普通韭菜 的花药结构。为了快速获得普通韭菜的纯系,科研人员利用其花药进行单倍体育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BCA.花粉细胞和花药壁细胞均具有全能性B.培养基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愈伤组织再分化C.镜检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可鉴定出单倍体幼苗D.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所得植株的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16解析:选 。花粉细胞含有1个完整的染色体组,花药壁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都含有该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全部遗传信息,均具有全能性,A正确;愈伤组织再分化过程中,如果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同时使用,当生长素用量较高时,有利于根的形成,当细胞分裂素用量较高时,有利于芽的形成,所以培养基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将影响愈伤组织再分化的方向,B正确;单倍体幼苗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可镜检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鉴定出单倍体幼苗,C正确;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可能有些细胞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只含有8条,D错误。[把脉高考] 该考点属于中频考点。在高考命题中,通常与细胞分裂、遗传规律等融合考查生物变异的原理、特点、意义。随着粮食安全的重视,生物育种类高考试题的考查频度有所增加。【历年考情】(1)(2024·广东T10)研究发现,短暂地抑制果蝇幼虫中 蛋白(具有组蛋白修饰功能)的合成,会启动原癌基因 的表达,导致肿瘤形成。驱动此肿瘤形成的原因属于基因突变。( )×(2)(2023·天津T6)癌细胞来源的某种酶较正常细胞来源的同种酶活性较低,可能是该酶基因发生突变。( )√(3)(2022·浙江T3)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类第5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这种变异属于缺失。( )√(4)(2020·全国ⅡT4)高等植物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5)(2020·江苏T8)通过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培育出了小黑麦与染色体变异无关。( )×(6)(2023·全国甲T32(1))基因突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引起基因的碱基序列的改变(7)(2022·辽宁T25(3))用秋水仙素处理某二倍体观赏花卉,获得了四倍体植株。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8)(2022·湖南T9(1)(4))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C控制。回答下列问题:①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 所致。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解释突变体叶片变黄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的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②突变型2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变基因 所致。用突变型2与突变型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能否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____(填“能”或“否”),用文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若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表现为绿色,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 。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或与突变型 杂交,子代黄色∶绿色或全为黄色,与题意不符突破1 生物的变异类型及特点1.(2024·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下图中的和 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为染色体片段,联会时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染色体桥,该染色体桥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随机断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和 上的染色体片段相同,蕴含的遗传信息也相同B.和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常会形成环状结构C.染色体桥形成前,端粒酶会水解两条染色单体的端粒D.染色体桥断裂后,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将会出现异常解析:选B。和上的染色体片段 虽然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蕴含的遗传信息也不同,A错误;和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会形成染色体桥,剩下完整单体联会配对,会形成环状结构,B正确;端粒酶是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而不是水解酶,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桥随机断裂,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仍然不变,D错误。√2.(多选)(2024·南通高三二模)联会复合体 是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研究发现D蛋白可促进 中蛋白质的降解,酶处理可使结构被破坏。用荧光标记 的骨架蛋白,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的野生型水稻和D蛋白缺失突变体处于减数分裂同一时期的花粉母细胞。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和 等B.图中细胞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D蛋白缺失突变体产生的异常配子的比例为D. 的合成与解体会影响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解析:选。联会复合体 是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之间形成的一种复合结构,研究发现D蛋白可促进中蛋白质的降解, 酶处理可使结构被破坏,说明的组成成分有、蛋白质和 等,A合理;分析题图可知,题图中细胞含有荧光标记的联会复合体的骨架蛋白,即细胞中含有四分体,故题图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不合理;D蛋白缺失突变体同源染色体无法正常分离,产生的异常配子的比例为,C不合理; 的正常合成与解体会使基因重组正常进行,而 的合成与解体异常将导致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分离而出现染色体变异,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D合理。突破2 变异原理在育种中的应用3.(2024·泰州高三一模)二倍体栽培种芜菁、黑芥和花椰菜通过相互杂交和自然加倍可形成四倍体栽培种,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染色体组,数字代表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芥菜的形成过程说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芜菁、黑芥和花椰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同一个物种C.若用油菜与芜菁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 体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D.若芥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产生的子代 体细胞中含8个染色体组解析:选C。芥菜的形成过程是染色体数目变异,不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错误;芜菁、黑芥和花椰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个物种,B错误;油菜的染色体组成为,芜菁的染色体组成为 ,二者杂交后产生的子代染色体组成为 ,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若芥菜与埃塞俄比亚芥杂交,产生的子代 体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D错误。√4.(多选)用基因型分别为、 (三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甲、乙两个品种进行下图所示的育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CDA.③④⑤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戊、己的染色体数量相同B.②过程获得的丁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C.⑤过程中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戊萌发的种子获得植株D.④过程使用的花药在甲、乙两个品种的植株上都可以采集到解析:选 。通过③④⑤途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戊、己的染色体组成不相同,己植株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是戊幼苗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2倍,A错误;已知甲、乙两个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 、(三对基因独立遗传),则丙品种的基因型为 ,含三对等位基因,所以自交后代中纯合个体占 ,因此,丁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B正确;由于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一般不结种子,所以⑤过程中不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戊萌发的种子,只能处理其幼苗获得己植株,C错误;④过程使用的花药在甲、乙两个品种的植株上不能采集到,只在丙品种的植株上可以采集到,D错误。PART02第二部分命题点2生物的进化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图解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自然选择学说生态系统2.种群基因频率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地理隔离物种无机环境生物多样性3.基因频率相关计算(1)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例如:A基因频率的基因型频率的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的基因型频率的基因型频率。(2)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以色盲为例,相关基因用B、 表示,假设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 ).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最新考情】1.(2024·河北选择考)地中海沿岸某陆地区域为控制蚊子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 基因与毒素降解相关,其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在区域A中,该种蚊子的 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B.随着远离海岸线,区域A中该种蚊子 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C.距海岸线 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相同D.区域A中的蚊子可快速形成新物种√解析:选B。基因与毒素降解有关,且每年在距海岸线 范围内(区域A)喷洒杀虫剂,会对蚊子起定向选择作用,使该种蚊子的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该过程蚊子会发生进化,但不一定能快速形成新物种,A、D错误;距海岸线 区域内未喷洒杀虫剂,由题图可知,该区域内蚊子 基因频率逐渐下降,且随着距海岸线距离的增加,杀虫剂的选择作用减弱,推测区域A中该种蚊子 基因频率的下降主要由迁入和迁出导致,B正确;距海岸线 区域内,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不同, 范围内的蚊子受到杀虫剂的选择压力更大,C错误。2.(2022·江苏选择考)在某生态系统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一种动物,以其中一种植物为食。该植物种群基因型频率初始状态时为、 和。最终稳定状态时为、和 。下列相关推测合理的是( )DA.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 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B.随着动物世代增多,该植物种群基因库中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C.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是由于捕食关系而非种内竞争D.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解析:选D。若该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 的个体存活能力很弱,可食程度很高,则 基因型个体会逐渐被淘汰,基因型频率将减小,与题干所述不符,A不合理;初始引入阶段A基因的频率 ,稳定状态时A基因的频率 ,从初始引入阶段到达到稳定状态时A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达到稳定状态后基因型频率不变,则A基因的频率不改变,B不合理;该动物种群密度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受捕食关系和种内竞争共同影响,C不合理;生物群落的负反馈调节是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合理。[把脉高考] 生物进化理论相对简单,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考查内容主要是运用进化理论解释现象,结合遗传规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历年考情】(1)(2023·广东T5)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是对共同由来学说的修正。( )×(2)(2022·浙江T1)行为多样性属于生物多样性。( )×(3)(2022·北京T6)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 和 两种肽链组成,但 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 )×(4)(2022·河北T6)某植物叶片含有对昆虫有毒的香豆素,经紫外线照射后香豆素毒性显著增强。乌凤蝶可以将香豆素降解,消除其毒性。乌凤蝶进化形成香豆素降解体系,是香豆素对其定向选择的结果。( )√(5)(2022·湖北T15)新冠病毒是一种 病毒,其基因组含有约3万个核苷酸。该病毒可通过表面蛋白与人细胞表面的 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 蛋白的出现是人类抵抗新冠病毒入侵的进化结果。( )×(6)(2022·广东T19(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抗衡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协同进化突破1 生物进化理论1.(2024·南通高三调研)萨克斯滨螺是一种海洋蜗牛,在过去10万年内成功进化为胎生,而其栖息地的“近亲”海洋蜗牛还是卵生,这种进化导致萨克斯滨螺可以扩散到新的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萨克斯滨螺和“近亲”海洋蜗牛构成一个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B.萨克斯滨螺由卵生进化为胎生是一步步逐渐积累进化的结果C.萨克斯滨螺化石是研究其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萨克斯滨螺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其适应新的环境解析:选A。萨克斯滨螺和“近亲”海洋蜗牛生殖方式不同,可说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A错误;萨克斯滨螺由卵生进化为胎生是一步步逐渐积累进化的结果,是逐步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化石是研究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C正确;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萨克斯滨螺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其适应新的环境,D正确。2.(多选)(2024·盐城六校高三联考)基因渐渗是物种之间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捻角山羊是巴基斯坦的“国宝”,适合在高海拔的极端环境生存。山羊大约在 年前才迁徙至青藏高原,通过与捻角山羊的杂交以及后代与亲代的反复回交,将捻角山羊的部分基因转移和整合到山羊中,最终形成了我国的西藏山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DA.基因渐渗现象可能会使生物进化的速度加快B.基因渐渗可能打破生殖隔离现象C.我国西藏山羊通过基因渐渗主动适应了青藏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D.可以通过对亲本物种和基因渐渗的后代进行基因组测序来验证这一现象解析:选 。基因渐渗使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成为可能,从而使后代表现出更多的性状,这有助于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变异,进而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A正确;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基因渐渗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隔离,使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成为可能,B正确;基因渐渗是一种自然现象,我国西藏山羊是通过自然选择和基因渐渗的过程,逐渐适应了青藏高原的严酷生态环境,C错误;基因组测序可以帮助我们对比亲本物种和基因渐渗的后代的基因序列,从而证实基因渐渗现象的存在,D正确。突破2 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的计算3.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被另一氨基酸替换。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中碱基对替换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敏感性基因频率为C.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解析:选D。题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正确;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则敏感性基因频率为 ,B正确;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乙地区的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错误。√4.(多选)某研究员对某自然动物种群进行了调查,发现1 000个个体中的基因组成:有300个、有600个、 有100个。不考虑突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DA.该种群与生存环境、其他物种之间都存在着协同进化B.若干年后再次调查得出A基因频率为 ,说明该种群未发生进化C.若环境发生改变,个体不适宜生存,则 基因频率会一直降低直至为0D.该自然动物种群中全部A和 基因的总和构成基因库解析:选 。任何生物的进化都会受到其生存环境及其他物种的影响,A正确;该种群A基因频率,若干年后再次调查得出A基因频率仍为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基因频率未改变,说明该种群未发生进化,B正确;若基因型为 的个体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逐渐被淘汰,则基因频率会降低,由于存在个体,所以 基因频率不会降低至0,C错误;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所以该自然动物种群中全部A和 基因的总和不能构成其基因库,D错误。PART03第三部分创设情境 长句特训原因分析类1.果蝇的基因发生突变后,转录出的 长度不变,但翻译出的肽链的氨基酸数目只有正常肽链的 。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可能含有两个或多个终止密码子2.辐射诱变,即用 射线、 射线、 射线、 射线、紫外线以及微波辐射等物理因素诱发变异。辐射诱变只能导致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吗?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一定除了引起分子结构中碱基的变化,造成基因突变外,还可能引起染色体断裂和重接而造成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即染色体变异3.已知某植物的宽叶对窄叶为显性,纯种宽叶植株与窄叶植株杂交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株窄叶个体,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是纯种宽叶个体在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是纯种宽叶个体产生的配子中含宽叶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4.若存在一个种群,种群数量足够大,个体间可随机交配。在一对相对性状中,表现隐性性状的个体数与表现显性性状的个体数之比一直维持 ,不考虑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种群维持该比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基因频率不变。隐性性状基因频率为 ,通过随机交配形成的种群中隐性性状个体数∶显性性状个体数5. 分子杂交技术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种生物 分子的差异。当两种生物的分子的单链具有互补的碱基序列时,互补的碱基序列就会结合在一起,形成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碱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说明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碱基序列发生的变化越小,因此亲缘关系越近杂合双链区;在没有互补碱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两条游离的单链(如下图所示)。形成杂合双链区的部位越多,说明这两种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捕食是常见的生物现象,捕食者的存在能够增强群落的稳定性,也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请你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使它们的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因此捕食者的存在能够增强群落的稳定性。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实验探究类7.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会降低番茄产量、破坏番茄口味。研究番茄的抗病机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番茄抗病纯合品系甲获得突变体1和突变体2,均表现为易感病。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杂交组合 植株数量/株 自交得到的 植株数量/株 抗病 易感病 抗病 易感病品系甲×突变体1 70 1 340 112品系甲×突变体2 70 0 250 80(1)①上述杂交实验结果表明,显性性状为______,推测突变体1和突变体2均为单基因突变体,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抗病性状分离比均约为②品系甲与突变体1杂交, 中出现1株易感病的原因可能有_____(多选)。BCA.品系甲自交的结果B.突变体1自交的结果C.品系甲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抗病基因发生了突变D.突变体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2)为探究两种突变体是否为同一基因突变导致,让两种突变体杂交获得,自交获得 (不考虑交换)。①若 __________,说明两突变基因是__________;②若 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两突变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若 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两突变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易感病同一基因抗病∶易感病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抗病∶易感病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8.某实验小组在某昆虫(性别决定为 型)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雄性无眼突变体,为了研究雄性无眼突变体的遗传规律,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自由交配得到 ,并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不考虑基因突变、交换及致死现象,且完全显性)。回答下列问题:红眼(♀) 无眼( )全为红眼红眼:雌雄均有 白眼:只有雄无眼:雌雄均有,比例(1)根据实验结果无眼基因与眼色基因位于___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的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 中各性状及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别雌雄)。2有眼、红眼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无眼雌∶无眼雄(2)为深入研究无眼基因的位置,利用纯系有眼三体个体,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如下图所示。试分析该个体形成的原因是其亲本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Ⅳ号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未分离(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Ⅳ号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3)若该三体个体能产生配子(未成功联会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两极)且均可育,现为验证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是否在第Ⅳ号染色体上,用该个体与无眼个体进行杂交得,个体间自由交配,统计 表型及数量比。①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在第Ⅳ号染色体上;②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控制无眼性状的基因不在第Ⅳ号染色体上。有眼∶无眼有眼∶无眼(共50张PPT)专题强化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乳腺癌病人通常要检查雌性激素受体含量。雌性激素与 结合后被转移到细胞核内,刺激 指导合成新的蛋白质,促进细胞增殖,这类肿瘤称为雌性激素依赖型乳腺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A.乳腺细胞因细胞内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而形成癌细胞B.乳腺癌细胞和乳腺细胞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加以区分C.乳腺癌细胞容易分散转移是由于细胞质膜上的糖蛋白含量较高D.通过促进细胞质膜上的雌性激素受体的合成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生解析:选B。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的,A错误;细胞癌变后,形态会发生改变,故乳腺癌细胞和乳腺细胞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加以区分,B正确;乳腺癌细胞容易分散转移是由于细胞质膜上的糖蛋白含量降低,黏附性降低所致,C错误;雌性激素为脂类物质,可通过简单扩散进入细胞,因此细胞质膜上没有雌性激素受体,其受体在细胞内,D错误。2.(2024·盐城高三二模)某生物的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对该生物进行 射线辐射处理后,AA.该变异类型会使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图中发生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基因突变C.图中所示的变异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D.图中所示的变异会产生新的基因出现了如下图所示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解析:选A。据题图可知, 射线处理后,其中一条染色体缺失了一段染色体片段,相对应的该片段上的基因也缺失,因此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A正确;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题图中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不会产生新基因,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检测,C、D错误。3.(2024·南通高三一模)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可获得无子葡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A.爬山虎的花粉能给葡萄正常授粉,说明二者属于同一物种B.无子葡萄的形成是因为二倍体葡萄减数分裂发生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C.无子葡萄的获得是因为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爬山虎花粉的作用是刺激葡萄子房壁膨大形成无子葡萄解析:选D。将二倍体爬山虎的花粉涂在未受粉的二倍体葡萄柱头上,获得的葡萄中没有种子,则爬山虎花粉中的精子与葡萄的卵细胞没有完成受精,所以爬山虎和葡萄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A错误;爬山虎花粉的作用是刺激葡萄子房壁膨大形成无子葡萄,B错误,D正确;无子葡萄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异,C错误。4.(2024·泰州高三一模)科学家在墨西哥湾深海发现了一种新的鮟鱇鱼,雌鱼头顶自带“钓鱼竿”——若干个肉状突起,可通过发光吸引猎物。雄鱼则吸附在雌鱼体表提供繁殖所需的精子,并通过雌鱼血液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鮟鱇鱼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原材料B.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C.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中相互适应形成的D.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解析:选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头顶发光“钓鱼竿”的形成是海底黑暗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适应性的表现,B正确;雌雄鱼的生活繁殖方式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协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深海环境条件相对稳定,但该鱼种群也可能在不断发生进化,因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自然条件下就可发生的变异,D正确。5.(2024· 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分布于非洲等地的肺鱼是一类古老动物,在淡水中用鳃呼吸,短时间缺水时可利用鳔呼吸,具有很多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A.相较于其他陆生动物,肺鱼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B.经常出现的干旱使古代鱼类产生了用鳔呼吸的变异类型C.不同地区的肺鱼都具备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说明适应具有普遍性D.肺鱼能利用鳔呼吸是证明陆生动物由水生动物进化而来的最直接证据解析:选C。肺鱼在淡水中用鳃呼吸,短时间缺水时可利用鳔呼吸,由此可知,相较于其他陆生动物,肺鱼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A错误;经常出现的干旱选择了古代鱼类中产生了用鳔呼吸的类型,使其生存下来,B错误; 适应的普遍性是指现存的生物对它生存的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地区的肺鱼都具备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说明适应具有普遍性,C正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肺鱼能利用鳔呼吸是证明陆生动物由水生动物进化而来的比较解剖学证据,D错误。6.(2024·南京、盐城高三一模)野生型玉米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均存在淀粉。而基因突变为后, 个体的种子细胞中合成淀粉所需的一种分支酶活性丧失,导致其不能正常形成淀粉,表现为果实皱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A. 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均能表达B. 个体的细胞中不能形成淀粉,所以该玉米果实皱缩C.如果子代皱缩果实占比为,则的基因频率为D.碘液染色花粉后计数,可以计算出纯合野生型植株基因突变为 的频率解析:选B。由题意可知,野生型玉米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均存在淀粉,因此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均能表达,A正确;基因型为 的个体的种子细胞中不能形成淀粉,但是该玉米果穗上所结的果实可能是皱缩,也可能是饱满,B错误;如果子代皱缩果实占比为,即 的基因型频率,则 的基因频率, C正确;碘液染色花粉后,计数着色的花粉粒和未着色的花粉粒,可以计算出纯合野生型植株基因突变为 的频率,D正确。7.(2024·连云港高三一模)果蝇染色体上有B(棒眼)、 (杏色眼)基因,欲检测某雄果蝇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非B、 基因),用B、基因纯合雌果蝇与之杂交,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A.若 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相同,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B.若 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雄果蝇表现,说明发生了显性突变C.若中性别比例为雌蝇∶雄蝇 ,说明发生了显性致死突变D.若表型比例为,说明待测 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解析:选D。若雄果蝇的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显性突变(以 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 交配,产生的基因型为和,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 中雌、雄果蝇均为一半是突变型,一半是未突变型,如果 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雌雄果蝇中相同,且此表型在雌雄果蝇中的比例均为 ,则说明发生了显性突变,A错误。若雄果蝇的 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以为例),则该突变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与其他未突变的雌果蝇交配,产生的基因型为和, 雌雄果蝇相互交配,产生的 中雌果蝇全为未突变型,而雄果蝇中一半是突变型,一半是未突类型。如果 中被检测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有雄果蝇表现,则说明发生了隐性突变,B错误。若中性别比例为雌蝇∶雄蝇 ,说明一半的雄性死亡,雌性不死亡,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C错误。若 表型比例为,即雌性、雄性均有两种表型,说明待测 染色体上没有隐性致死突变,D正确。8.(2024·无锡高三调研)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西瓜体内的单倍体诱导,并经 试剂处理获得了纯合二倍体西瓜。甲、乙为对单倍体、纯合二倍体西DA. 试剂可以阻止着丝粒分裂,从而导致西瓜染色体数目加倍B.乙图为单倍体西瓜检测结果,峰代表其花粉细胞的 数目C.将二倍体与单倍体西瓜进行杂交可以获取三倍体无子西瓜D.与杂交育种相比,该技术获取纯合子具有节省时间、降低成本的优点瓜的 数量检测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解析:选D。 试剂可以阻止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乙图为单倍体西瓜检测结果,峰代表单倍体西瓜体细胞的 数目,B错误;在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四倍体植株,然后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得到的种子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把这些种子种下去就会长出三倍体植株,可以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C错误;与杂交育种相比,该技术可在当年获取纯合子,因此具有节省时间、降低成本的优点,D正确。二、多项选择题9.胎儿绒毛是胚胎植入子宫后,由滋养层细胞在胚胎表层形成的。胎儿绒毛检查是孕早期产前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判断胎儿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对优生优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表是对536例停止发育的胚胎进行绒毛染色体检查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染色体数量异常/例 染色体结构异常/例 染色体核型正常/例三倍体 三体 单体 缺失 其他 23635 223 30 8 4 A.三倍体的产生可能是由多精入卵导致的B.三体或单体的形成可能是亲本减数分裂异常引起的C.染色体结构异常可能发生在早期胚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236例胚胎未检出染色体异常的原因可能是绒毛细胞已发生分化√√√解析:选 。三倍体的产生可能是由2个精子与1个卵细胞结合发育成的,即多精入卵导致的,A正确;三体是某一亲本减数分裂时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一极后形成的含有某对染色体的生殖细胞与1个正常生殖细胞结合发育成的,单体是某一亲本减数分裂时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开或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一极后形成的不含某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与1个正常生殖细胞结合发育成的,B正确;染色体结构异常可能发生在早期胚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C正确;由题意可知,所检测的536例均为停止发育的胚胎,但其中有236例未检出染色体异常,可能是绒毛细胞分化后,某些细胞染色体正常,某些细胞染色体异常,但取样时恰好取到了正常细胞,D错误。10.(2024· 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下图是以普通大麦、球茎大麦分别作母本和父本培育新品种过程图。在胚发育过程中,球茎大麦的染色体逐渐消失,最终形成单倍体大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A.杂种胚不含同源染色体但其属于二倍体B.上述过程的原理属于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C.上述培育单倍体大麦的过程中需用到花药离体培养技术D.与二倍体相比单倍体大麦是进行诱变育种的优良材料解析:选 。杂种胚中含有普通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和球茎大麦的一个染色体组,故无同源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属于异源二倍体,A正确;题述过程的原理属于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B错误;题述培育单倍体大麦的过程中无需使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C错误;单倍体大麦高度不育,染色体数目少,与二倍体相比单倍体大麦是进行诱变育种的优良材料,D正确。11.家蝇的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 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获得个体,不含基因的大片段丢失。含 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只含一条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其他均可存活且繁殖力相同。、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对黑色基因 为完全显性。下图所示的两亲本杂交获得,从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得 。不考虑交换和其他突变,关于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DA.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B.各代均无基因型为 的个体C.雄性个体中 所占比例逐代升高D.雌性个体所占比例逐代降低解析:选。含有基因的个体同时含有 基因,即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灰色,雌性个体不会含有基因,只含有 基因,故表现为黑色,因此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A正确;含有 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基因型为的个体需要亲本均含有 基因,而两个雄性个体不能杂交,B正确;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为 、、、,中只含一条 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雄性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 ,雌蝇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 、、,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为,随机交配, 中雄性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 ,雌性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为,即雄性个体中所占比例由降到 ,逐代降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由变为 ,逐代升高,C、D错误。12.(2024· 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真核细胞转座子有逆转录转座子和 转座子之分,可在染色体内部和染色体间转移。该过程依托转座酶将转座子两端特定序列进行切割,再将其插入 分子的特定位点中,具体机制如图①和图②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CA.转座酶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均可破坏磷酸二酯键B.转座引起的变异类型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 转座子只改变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总数保持不变D.逆转录转座子通常存在于外显子等不易于转录的区域解析:选 。转座酶将转座子两端特定序列进行切割,破坏的是磷酸二酯键,限制性内切核酸酶能够识别双链 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转座酶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均可破坏磷酸二酯键,A正确;转座子在 分子内部转移,可造成基因突变,在真核细胞染色体内部转移,可造成基因重组,在染色体间转移可造成染色体变异,B正确;由题图可知,逆转录转座子不仅改变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总数还会增多, 转座子只改变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总数保持不变,C正确;编码区分为能编码蛋白质的外显子和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内含子,逆转录转座子通常存在于外显子等易于转录的区域,D错误。三、非选择题13.女娄菜为一年生或两年生的 型性别决定的草本植物,其叶形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花的位置分为顶生和腋生,分别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和D、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存在某种配子致死现象(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换及性染色体同源区段)。选择两株两年生阔叶腋生花雌雄植株杂交,得到 的表型及数目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表型 阔叶腋生花 窄叶腋生花 阔叶顶生花 窄叶顶生花雌性植株/株 125 0 42 0雄性植株/株 21 20 22 21(1)若要对该植物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条染色体上的脱氧核苷酸排序。24解析:分析题意可知,女娄菜为 型性别决定的草本植物,若要对女娄菜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22条常染色体 条性染色体条染色体上的脱氧核苷酸排序。(2)女娄菜花的顶生是______性状,基因 所控制的窄叶性状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性伴染色体隐性遗传女娄菜雌株只有阔叶,雄株有阔叶和窄叶,说明这对性状与性别相关联解析:分析题表:雌性植株中全为阔叶,腋生花∶顶生花 ,说明顶生是隐性性状; 女娄菜雌株只有阔叶,雄株有阔叶和窄叶,说明这对性状与性别相关联,所以基因所控制的窄叶性状遗传方式是伴 染色体隐性遗传。(3)亲本雌雄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亲本产生的致死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解析:分析题表:雌性植株中全为阔叶,腋生花∶顶生花 ;雄性植株中阔叶∶窄叶,腋生花∶顶生花,由于 雌性个体无窄叶,而雄性个体有窄叶,叶形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基因D、 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阔叶与腋生花为显性性状,则亲本基因型为、 ;由于阔叶腋生花雄株和窄叶腋生花雄株减少,根据题意可知,存在某种基因型的配子致死,可推测 配子致死。(4)科研人员用 射线处理该种植物,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异。过程 射线处理可能使B基因内部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基因的碱基序列的改变。过程②发生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______,会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易位数目或排列顺序解析:由题图可知,经过程射线处理后,B基因突变为 基因,即发生了基因突变,故过程 射线处理可能使B基因内部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引起基因的碱基序列的改变;经过程 射线处理后B基因所在的部分染色体片段移接到了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即发生了易位;易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14.(2024·南通高三调研)甘蓝 两性花,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科研人员将品种A和品种B杂交,后代中一半植株长势正常,且球形美观,杂种优势明显,一半植株生长一段时间后死亡;将品种A和品种C杂交,后代生长一段时间后全部死亡,结果如表1所示。已知该致死现象是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和、控制,对、对 均为完全显性。品种A是通过单倍体育种培养获得的纯种,基因型为 。为了检测其他品种的基因型,科研人员又进行了如表2所示的杂交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表1亲本组合 子代表型及比例一 一半存活且性状优良,一半生长一段时间后死亡二 生长一段时间后全部死亡表2亲本组合 总株数 成活株数 死亡株数一 20 20 0二 20 20 0三 19 19 0四 20 11 9(1)正常情况下,对甘蓝进行核型分析,通常选择处于中期的根尖分生区细胞,该时期细胞中共有___种染色体形态。培育品种A先通过______________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年就能培育出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纯合二倍体植株。9花药离体培养染色体加倍(或秋水仙素处理、低温处理)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甘蓝染色体数目为 ,即有9对同源染色体,观察处于中期的根尖分生区细胞时,可观察到9种形态的染色体。获得单倍体植株需要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植株需要通过秋水仙素处理或低温处理诱导染色体加倍,即可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纯合二倍体。(2)表1实验结果说明同时含有______基因的子代表现为致死现象。B和C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品种A的基因型为 ,根据表1中组合一的子代表型及比例可判断品种B关于、这组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为 ,这样子代基因型及比例可出现 ,表现为一半存活,一半死亡,根据品种A的基因型,可判断当基因、 同时存在时,个体致死;由此确定品种B的基因型为,品种C的基因型为 。(3)据表2分析,D的基因型为______, 的基因型可能有___种。杂交组合一子代与杂交组合二子代相互交配,后代成活株数∶死亡株数 _____。4解析:结合(2)分析结果与表2亲本组合二的数据可知, 杂交子代全部存活,可确定品种D关于基因、 这组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为,结合表2亲本组合一的数据可知, 杂交子代也全部存活,可确定品种D关于、这组等位基因的基因型为 ,综上,品种D的基因型为;由表2中杂交子代成活株数∶死亡株数 可知,亲本可为、或、, 杂交子代全为成活植株,以上4种基因型均满足条件,故 的基因型可能有4种。表2杂交组合一子代基因型为,杂交组合二子代基因型为 ,两组子代相互交配,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 ,其中基因型为的个体死亡,因此后代成活株数∶死亡株数 。(4)品种B的商品性状优良、经济价值高,育种中科研人员先将B自交、分离出与D基因型一致的个体,再与A杂交,其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育种要求。商品性状优良,杂种优势明显,同时全部存活解析:先将B自交、分离即可获得与D基因型一致的 个体,再与A杂交,其后代基因型为 的个体全部存活的同时,又具备商品性状优良、杂种优势明显的特点。15.(2024·南京、盐城高三一模)马铃薯野生种是二倍体,既可以用种子繁殖,也可以用块茎繁殖,普通栽培种为突变种中的四倍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四倍体马铃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会出现多种联会方式,如“”“”“ ”等,易出现结实率低的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多种联会方式,染色体联会紊乱,可能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无法进行受精作用解析:四倍体马铃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会出现“”“ ”“”等多种联会方式,说明减数分裂过程会发生联会紊乱,可能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无法进行受精作用,导致结实率低。(2)为获得杂种优势进行杂交育种,应纯化父本和母本后使其杂交,获得表现一致的杂交种。①和野生种相比,四倍体栽培种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育种难度几何性提升。染色体组数多(或含四个染色体组)解析:马铃薯野生种是二倍体,四倍体栽培种染色体组数多,减数分裂过程中会联会紊乱,无法产生正常的配子,难以进行杂交育种。②自交不亲和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维持______多样性的一种策略。研究表明,野生种自花传粉时花粉管会在雌蕊花柱中部停止生长。花柱中的蛋白和花粉中的蛋白调控了该过程。 是一种毒性蛋白,过多会引起花粉管生长停滞,特定的能被 识别并降解。推测 ______(填“能”或“不能”)识别并降解同一植株的。由于自交不亲和的特性,野生种无法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制了野生种杂交育种进程。遗传不能纯化父母本(或纯合子)解析:自交不亲和是指雌、雄蕊均可育的两性花植物在自花授粉后不能产生合子的现象,是一种重要的防止近亲繁殖、促进变异的遗传机制,也称种内不亲和,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维持遗传多样性的一种策略。二倍体马铃薯野生种自交不亲和, 是一种毒性蛋白,过多会引起花粉管生长停滞,特定的能被 识别并降解,则说明同一植株的不能被 降解。结合上述野生种自交不亲和的机理,降低了基因的纯合率,利于保持高度杂合性,野生种无法获得纯化父母本(纯合子),限制了野生种杂交育种进程。(3)某科研团队发现一株自交亲和的二倍体马铃薯杂合植株,并确定该性状受显性基因A控制,A蛋白可广泛识别并降解多种类型的 。该杂合植株的自交后代只出现两种基因型:和,且比例接近 。结合上述野生种自交不亲和机理,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有A的花粉具有降解的功能,含的花粉没有此功能解析:杂合子自交,后代只有和,比例接近 ,同时A蛋白可广泛识别并降解多种类型的,说明基因不能降解 ,含的花粉没有受精能力。(4)为在短期内获得高比例的野生种自交亲和纯合子,可采用单倍体育种。①研究者获得突变体,用 给普通二倍体马铃薯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籽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籽粒的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对亲子代该基因扩增,结果如下图所示,确定单倍体胚和 二倍体胚分别对应电泳图中的数字______,且 单倍体胚是由________发育而来。、4卵细胞解析:据题图可知,2号和3号的条带位置相同, 单倍体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来,确定单倍体胚对应电泳图中的数字3; 二倍体胚具备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因此 二倍体胚对应电泳图中的数字4。②为便于筛选单倍体,研究者向 中转入能在胚和胚乳中表达的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得到转基因纯合子。用 给普通二倍体马铃薯授粉,筛选出胚____(填“有”或“无”)红色荧光、胚乳____(填“有”或“无”)红色荧光性状的种子即为单倍体种子。无有解析:是红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纯合子 给普通二倍体马铃薯授粉,转基因纯合子提供含有红色荧光蛋白基因 的精子,普通二倍体马铃薯提供普通的卵子,胚是来源于卵细胞的单倍体胚,不发出红色荧光,胚乳是由1个精子和2个极核结合形成的三倍体,会发出红色荧光,则选取胚乳能够发出红色荧光,但胚不发出红色荧光的种子即为单倍体种子。③将获得的单倍体种子在________________阶段用秋水仙素处理,筛选出野生种自交亲和纯合子。萌发(或幼苗)解析:萌发种子或幼苗有丝分裂旺盛,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以获得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植株,筛选出野生种自交亲和纯合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生物(新高考)板块二 遗传与进化7 专题七 专题强化训练.pptx 2025年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课件 生物(新高考)板块二 遗传与进化7 专题七 变异和进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