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 (课件 17张ppt+教案+练习+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 (课件 17张ppt+教案+练习+视频)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
核心概念聚焦
1.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5克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完全后,将反应后固体移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B.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入水,颜色仍为白色
C.加热的条件下,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D.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会升高
2.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B.同一种物质的状态与该物质此时的温度有关
C.物质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D.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时不吸热
3.陶瓷是中华民族在人类科技史上的伟大发明。下列陶瓷制作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混合 B.成型 C.晾干 D.烧结
4.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杀菌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杀菌消毒
5.某同学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点燃着的蜡烛火焰上方,如图所示。下列能作为蜡烛
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的证据是( )
A.出现“蜡烛油” B.蜡烛变软
C.闻到了蜡烛油的气味 D.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6.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
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7.下列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B.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C.有气体生成 D.有新物质生成
8.用来判断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固体逐渐减少 B.有气泡产生
C.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所得液体的颜色发生了变化
9.镁带投入到食醋中,能证明其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①镁带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②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
③溶液的温度略有升高 ④食醋气味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核心素养提升
10.2017 年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科学》杂质上发布了获取金属氢的相关报告。将微小的固态
氢置于 488 万个标准大气压下,氢气分子破裂为氢原子,由氢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氢。金
属氢具有金属的性质,储藏着巨大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氢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B.金属氢与氢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C.制造金属氢的过程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D.构成固态氢和金属氢的微粒相同
11.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化学式是CuSO4 5H2O,胆矾受热时易失去结晶水,成为白色的无水
CuSO4,在工业上精炼铜、镀铜等都要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是( )
A.物理性质 B.制法 C.用途 D.化学性质
12.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回答:
(1)变化I表示的是______变化。(已知:●代表氧原子,○代表硫原子)
(2)图1中显示的是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
(3)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4)从原子、分子的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_____可分,而______不能再分。
创新素养应用
13.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
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 一、都是化学变化;二、 。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①烧杯内壁出现了物质;②手摸烧杯
壁有 感觉;③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发生了变化。
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蜡烛燃烧为 变化。
(3)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 (填“一”或“二”)正确。
参考答案
核心概念聚焦
1.B 2.A 3.D 4.D 5.D 6.D 7.D 8.C 9.C
核心素养提升
10.A 11.B 12.(1)化学 (2)混合物 (3)C (4)分子 原子
创新素养应用
13. 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发烫 化学 物理 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与要求】
2.3物质变化的特征
⑦了解物质的变化存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描述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化学变化还会伴随沉淀、产生气体、颜色变化、发光、吸热或放热等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物质变化的证据。
2.科学思维:能微观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辨认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探究实践:了解探究物质变化规律的方法和应用;学习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4.态度责任: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是回顾已学知识和实验了解温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物质变化中伴随一些现象的发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求物质发生变化的证据,学会根据所获取的证据判断发生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吗? 图片展示: 物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间隔增大;物体遇冷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间隔减小,从而导致物体 “热胀冷缩”。 温度对物质的变化有影响。 引入课题
温度对物质的变化的影响 情境展示1: 问题探究:温度变化对物质密度有什么影响? 思考交流: 归纳结论: 质量一定时,温度升高,物体热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温度降低,物体收缩,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情境展示2: 问题探究:温度变化对物质状态有什么影响? 思考交流: 归纳结论: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吸收热;物质的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 物体温度改变时,物质的密度、状态等会发生变化, 探索活动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 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 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实验结论: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完成探索活动,仔细观察现象,得出酒精的两种变化。
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情景展示1] [问题探究] 如何判断物质发生了变化? [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许多变化都伴有一个或多个现象。 探索活动 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铁丝呈银白色,颜色较暗;铜片呈紫红色;镁条呈暗灰色或灰黑色。 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铁丝光亮,呈银白色;铜片有紫红色光泽;镁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铜片或镁条都能折断。 4.将1 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铜片没有变化;镁条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 5.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物理变化: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折断铁丝、铜片或镁条。 化学变化:铁丝、镁条与白醋反应。 判断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结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 归纳提升: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的颜色、形状、状态和温度的改变,是否有气体或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证据。 由学生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能力与科学思维的统一。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2课时)
浙教版 七年级下
创设情境
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体的热胀冷缩吗?
温度对物质的变化有影响。
桥面上的伸缩缝
物体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间隔增大;物体遇冷时,分子运动减缓,分子间间隔减小,从而导致物体 “热胀冷缩”。
探究实践
物体温度改变时,物质密度的变化:
质量一定时,温度升高,物体热胀,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温度降低,物体收缩,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探究实践
物体温度改变时,物质状态的变化:
冰熔化
水沸腾
水蒸气液化
水凝固
熔化和沸腾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物质的液化和凝固时要放出热
物体温度改变时,物质的密度、状态等会发生变化,
温度变化除会使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是否也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探究实践
探索活动
1.取5g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
2.用酒精灯边加热边移动,控制温度,观察硫酸铜晶体颜色变化。等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
加热硫酸铜晶体
3.将固体移入烧杯中,用滴管逐滴加入少量水,观察固体颜色的变化。
4.继续往烧杯中加20 mL水,待固体完全溶解后,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蓝色晶体变为白色粉末。
白色粉末消失,变为蓝色。
温度升高。
探究实践
加热硫酸铜晶体,蒸发皿内蓝色硫酸铜晶体变为白色无水硫酸铜,这个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
由此可知,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硫酸铜晶体 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蓝色) (白色)
加热
往白色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升高,表示此反应会放出热。
由此可知,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的转化。
无水硫酸铜粉末+水 硫酸铜晶体
(白色) (蓝色)
探究实践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许多变化都伴有一个或多个现象:
树叶变黄
颜色的变化
无色透明的硝酸铅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黄色沉淀
颜色的变化,有沉淀生成
“钢水”出炉
温度变化
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
探究实践
探索活动
1.分别取少量的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2.用砂纸轻轻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3.试一试,用手能否折断少量铁丝、铜片或镁条,观察并记录现象。
铁丝呈银白色,颜色较暗;铜片呈紫红色;镁条呈暗灰色或灰黑色。
铁丝光亮,呈银白色;铜片有紫红色光泽;镁条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铁丝、铜片或镁条都能折断。
探究实践
4.将1 cm长的铁丝、铜片和镁条分别放入3支试管中,
再向3支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白醋,观察并记录现象。
5.问题讨论:
哪些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哪些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金属与白醋反应
铁丝逐渐溶解,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逐渐变为浅绿色;
铜片没有变化;
镁条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
物理变化:
折断铁丝、铜片或镁条。
化学变化:
打磨铁丝、铜片和镁条,
铁丝、镁条与白醋反应。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结论: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会伴随着一些现象。
探究实践
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
物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温度(吸热或放热)、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寻找证据
处理物质变化的证据:
分析物质变化证据的目的:
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的规律,并利用物质变化的规律造福人类。
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迁移应用
1.关于温度对物质变化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B. 物体放出热量时,温度一定降低
C.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一定加快
D. 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越高,其所含的热量越多
C
2.下列变化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丝放入白醋中溶解,产生气泡 B. 铁丝织网
C. 铁网编筐 D. 铁片抽丝
A
迁移应用
3.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5克硫酸铜晶体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反应完全后,将反应后固体移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会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B.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入水,颜色仍为白色
C.加热的条件下,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变成白色粉末
D.无水硫酸铜粉末中加水温度会升高
B
4.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
A.颜色改变 B.发光、放热 C.有气体产生 D.有新物质生成
D
板书设计
第3节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第2课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