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辛集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价
八年级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总分100分,其中试题95分,卷面分5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为闭卷考试,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回的天地,还是冰与火的乐章……。”下图示意我国行政区域及北京时间6:00我国东西端两地景观差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四季轮回的天地”“冰与火演奏的乐章”道出了我国( )
A. 北至寒带,南至热带,四季分明 B. 东西距离长,时间差异大
C. 拥有辽阔的海域,海洋资源丰富 D. 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2. 造成同一时刻,图中两地景观差异的原因是( )
A. 经度跨度大 B. 纬度跨度大 C. 海陆差异大 D. 地势起伏大
3.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我国领土最北端、最东端均位于①省 B. ②处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岛屿
C. ③与我国陆地接壤,是个内陆国 D. ④是南海,是我国的内海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少子化问题愈发严峻,2022年人口已开始负增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下图为近年来我国的出生人口数柱状图和出生率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 2012年 B. 2016年 C. 2021年 D. 2022年
5. 与前两次生育政策放宽相比,2021年8月放开三孩政策实施后,2021年出生率并未出现明显上升,其原因最大可能是( )
A. 疫情影响生活质量 B. 人口性别比失衡
C. 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 D. 此前积压的生育需求已基本释放完毕
6. 下列政策,从长期看有助于促进人口出生率提升是( )
①提高生育津贴②教育双减,降低教育成本③提升女性受教育水平④增加女性就业岗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既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象比喻,也是对新时代搞好民族团结的明确要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拥抱在一起”的喻意是( )
①各民族地位平等②遵从汉族的生活生产方式③相互尊重各自风俗习惯
④以儒家思想为信仰中心⑤相互尊重各自文化和信仰⑥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8. 下面四个民族的小朋友谁说的与实际不符( )
A. 汉族:我们人口最多 B. 彝族:我们每年都会举办火把节
C. 傣族:我们喜欢跳锅庄舞 D. 维吾尔族:我们能歌善舞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山脉、河流纵横交错,共同构成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右图示意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和部分河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A所表示的山脉是( )
A. 祁连山脉 B. 喜马拉雅山脉 C. 太行山脉 D. 大兴安岭
10. “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描述的河流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带来的影响有( )
①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②给西部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③自西向东的江河沟通了东西水上交通 ④有利于海洋事业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中国诗词大会》承往昔,启新章,自播出以来便好评如潮。小明同学在观看过程中发现,古诗词中也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从地理学角度解释正确的是( )
①“长风”指夏季风②“长风”指冬季风
③“玉门关”位于季风区④“玉门关”位于非季风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拉萨的气温比同纬度的成都低很多,以下诗词描述的景象与此成因不同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灭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结合如图“黄河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大量的泥沙来自( )
A. 青藏高原 B. 内蒙古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华北平原
15. 每年秋末和春初,黄河某些河段会出现凌汛灾害,其最可能发生在图中的( )
A. 甲、乙河段 B. 丙、丁河段 C. 甲、丙河段 D. 乙、丁河段
16. 在黄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过程中合理的是( )
A. 河套平原利用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成为塞上江南
B. 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应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治理
C. 下游地上河易发生洪水灾害,应开挖新河
D. 黄河水运价值巨大,应成为北方地区东西运输的大动脉
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季节性降水分布统计图(图1)和不同区域河流年径流量统计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17. 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8. 如图2所示,下列对我国水资源判断正确的有( )
①空间分布不均②珠江流域多于黄河流域③长江流域水资源最为丰富④西北诸河多于西南诸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缓解图2中水资源问题的措施是( )
A. 节约用水 B. 进行海水淡化 C. 修建水库 D. 跨流域调水
如图为“我国中央储备粮直属库数量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0. 根据材料推断,以下四地粮库数量最少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1. 甲地粮库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众多,需求量大 B. 交通不便,难以运输
C. 地广人稀,粮食富余 D. 气候干冷,便于储存
22. 根据我国粮食作物分布规律推测,丁地粮库储备的粮食主要为( )
A. 稻谷 B. 小麦 C. 玉米 D. 高粱
我国工业生产部门齐全,轻、重工业发展都较快。农业生产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明显。读下图我国部分钢铁工业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图中所示钢铁工业基地位于长江流域的是( )
A. 湖北武汉 B. 河北唐山
C. 山西太原 D. 辽宁鞍山
24. 从接近原料产地因素考虑,呼和浩特宜发展的纺织工业是( )
A. 棉纺织工业 B. 毛纺织工业
C. 麻纺织工业 D. 丝纺织工业
25. 京唐、京滨两条城际铁路线起自北京站,终至河北唐山和天津滨海,设计时速250~350公里/小时。如图为“京唐、京滨城际铁路示意图”。
京唐、京滨城际铁路正式开通后,将有利于( )
①促进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京津冀三省人员、物资的流动
③实现从门到门的运输要求④缓解京津冀三省的交通压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2024年暑假期间,张华应邀参加“畅游大美中国共享文化盛宴”的研学旅游活动。让我们跟随张华来一场“云参观”,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资料二:读图为“研学旅游线路图”。
(1)读图,分别写出研学旅游线路的起点和终点所在省区的简称。
(2)到达B省区,看到当地人正在举行盛大的群众性集会,观赏到赛马、射箭、摔跤等比赛。请说出该节日的名称及所属的少数民族。
(3)旅途中拍摄了三幅特色民居照片,请你任选一幅说出该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我国东临太平洋,试分析海洋对我国的重要性。
2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哈尔滨至三亚的“越冬专列”全长4100余千米,是我国目前最长的铁路旅游线路。该专列从哈尔滨出发,一路南下,直达海南省三亚市。列车特别采用了”落地窗”的大窗观光车体。随着越来越多的南北通联铁路网新线路开通,对推动区域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旅游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进入冬季以来,黑龙江省整合哈尔滨冰雕、亚布力滑雪场、中国雪乡等冰雪旅游资源,让“冷”资源变“热”资源,从而吸引大量旅客到黑龙江省旅行。
材料三 “越冬专列”线路示意图(图1)、哈尔滨及三亚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图2)。
(1)北方群众搭乘“越冬专列”到南方地区的“候鸟”式生活,反映了我国冬季气温特征是:____。
(2)“越冬专列”出发地哈尔滨的气候类型是____气候,目的地三亚的气候类型是____气候,这也反映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复杂多样和____。
(3)结合哈尔滨和三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资料,分析哈尔滨游客去三亚“越冬”的主要原因。
(4)简述黑龙江省开发冰雪旅游资源的优势条件。
28. 读图“长江水系图、荆江河段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A____山,注入B____海。
随着白鹤滩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至此金沙江下游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大型水电站,与葛洲坝、三峡工程“连串成珠”,共同构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实现了“一滴水发6次电”的中国奇迹。自古以来,长江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金沙江河段的水电站非常密集的原因是什么?
(3)请简述长江发展航运的有利自然条件。
荆江是指枝城——城陵矶河段,河道蜿蜒蛇行,多浅滩和沙洲,水位高出北岸平原,河道弯曲,地势低洼,水流不畅,容易积水。
(4)“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的“险”体现在河道特别弯曲,有“九曲回肠”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对其进行了综合治理,结合如图可知,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9.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形成周期长,用一点少一点,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并研发可替代资源产品。可再生资源虽然可再生和重复利用,但如果利用不当和浪费,可再生资源也会不断被浪费、退化。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摇篮,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图1为“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图2为“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图”。
(1)土地资源属于____(可再生/不可再生)资源。
(2)在图1中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以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其中,水田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湿区的____区,主要位于我国温度带的热带和____带。
材料二“十四五”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期、窗口期,我国能源行业加快转型,新能源及其相关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能源革命势在必行】
(3)读图2“我国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可知,我国消费占比最大的能源是____,对环境造成的影响____。(任答一点)
【以智创新领跑全球】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购置补贴、税收减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总部位于广东深圳的我国某汽车企业以技术突破为基础,成为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4)促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主要因素是____。(答一条即可)
【绿色方案惠及世界】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国造”新能源汽车正成为中国工业的又一闪亮名片,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5)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因是什么?(任答1点)
辛集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价
八年级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3题答案】
【答案】1. D 2. A 3. D
【4~6题答案】
【答案】4. C 5. D 6. A
【7~8题答案】
【答案】7. A 8. C
【9~11题答案】
【答案】9. C 10. B 11. B
【12~13题答案】
【答案】12. D 13. C
【14~16题答案】
【答案】14. C 15. D 16. B
【17~19题答案】
【答案】17. B 18. A 19. D
【20~22题答案】
【答案】20. C 21. C 22. A
【23~24题答案】
【答案】23. A 24. B
【25题答案】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题答案】
【答案】(1)起点山西省,简称为晋;终点是海南省,简称为琼
(2)该节日是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3)图①是蒙古包,在游牧民族中,蒙古包的设计便于拆卸和迁移,适应游牧生活的需求。图②是竹楼,在气候湿热的东南亚地区,竹楼的设计有助于散热和通风,同时防止潮湿和虫害。图③是窑洞,利用黄土层直立性强土层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窑洞的设计既节省材料又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4)东部沿海地区多优良海湾,便于发展海洋运输,加强与世界各国交往;东部辽阔的海域,不仅便于发展海洋事业,而且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不可预计的各种资源,可以提供更广阔的战略缓冲带为大规模作战提供胜利的希望,包括矿产、生物能、自然能、以及很多人类未知的宝藏。
【27题答案】
【答案】(1)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2) ①. 温带季风气候 ②. 热带季风气候 ③. 季风气候显著
(3)三亚位于海南省南部,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气温高,是一个非常适合度假的地方。而哈尔滨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天的平均气温寒冷,属于较冷的城市。
(4)黑龙江省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冰雪深厚,适合发展冰雪旅游;冰雪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冰雪旅游项目多样;铁路、航空路等交通形式多样,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
【28题答案】
【答案】(1) ①. 唐古拉山 ②. 东海
(2)我国地势一二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自然条件优越:干支流横贯东西,流量丰富,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江阔水深,水流平稳,长江支流众多,形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冬季不结冰,全年可通航,通航里程长。
(4)裁弯取直
【29题答案】
【答案】(1)可再生 (2) ①. 湿润 ②. 亚热
(3) ①. 煤炭 ②. 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产生有害气体和悬浮颗粒物,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会导致资源枯竭等。 (4)政策;技术
(5)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