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法律和生活民法民法劳动法诉讼法第一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第一课 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01透视民法与民事法律关系了解什么是民法典民法调整的对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名词点击:平等主体是指民事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主体地位必须平等,不平等不适用民法),没有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2022年3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发布消息称,根据税收监管中的线索,发现邓伦涉嫌偷逃税款。经查,其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通过虚构业务转换收入性质进行虚假申报,偷逃个人所得税4765.82万元,其他少缴个人所得税1399.32万元。税务机关决定对邓伦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06亿元。日前,上海市税务局第四稽查局已依法向邓伦送达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书。思考:该案例中税务部门与邓伦之间的关系适用民法调整吗?不适用,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税务部门与邓伦等人之间的关系是行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是平等主体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不适用民法调整。练一练同样是公民与政府,下列两种情境下,二者的是否都是平等的主体关系?情境一:政府通过竞标方式,向某商店采购了一批办公电脑。情境二:由于某商店售卖假冒伪劣商品,政府对其进行了罚没,并吊销其营业执照。是,双方构成买卖关系,双方属于平等主体不是,双方属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不属于平等主体(1)地位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分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等7编。民法典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2)重要性是社会生活的重要规范;民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无论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还是就业创业,无一不需要民法的规范;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能够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民法典的地位/重要性民事法律关系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它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平等主体)自然人: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根据其年龄和智力状态,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名词点击可以独立进行民事行为可以独立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进行的纯获利行为有效(接受奖励、赠与、报酬)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定监护人追认后有效,不追认无效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名词点击拓展: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民事权利:是指民法赋予的民事主体为实现某种特定利益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自由。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为满足民事权利所保护的利益而依法应当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的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有没有——自然人从出生始到死亡止;法人、非法人组织从合法成立时起到终止时止)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行为从事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小明已年满16周岁,因家庭困难辍学进城打工,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根据我国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应被认定为何种民事行为能力人(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B.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C.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D.既可认定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又可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典例1B民事法律关系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它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关系 客体所有权关系 物债权关系 行为知识产权关系 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人身关系 人身利益在某离婚财产纠纷中,法院判决:某房产归男方所有。在李某与孙某的债权纠纷中,法院判决:限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被告归还原告借款。在某商标使用纠纷中,法院判决:判决生效之日起乙公司立即停止使用甲公司的注册商标,并连带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在某斗殴案件审理中,法院判决:被告人孙某犯故意伤害罪,侵犯了李某的人身利益,判处拘役六个月。判断一下案例中的客体是什么房产归还原告借款注册商标人身利益小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捡到一只皮包,里面装有票据和现金。小林准备第二天交给老师处理。当晚,电台播出一则寻物启事,失主声明,若有人归还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谢。小林心想,自己捡到的皮包可能就是这位失主的。当小林准备把皮包归还失主时,他的父母认为应当向失主收取500元,可他觉得,如果收钱就不是拾金不昧了。探究问题:(1)拾金不昧是道德还是法律要求?(2)小林能不能要那五百元酬谢金?(3)如果小林归还皮包后,失主变卦不肯付酬金怎么办?民事法律关系含义:民事法律关系就是由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它包含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1:拾金不昧是道德还是法律要求?拾金不昧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要求。①法律规定。拾得人应当将遗失物归还失主,如果据为已有,拾得人就构成“不当得利”。从法律层面看“拾金不昧“是公民的一项法律义务,小林需将失主皮包归还失主。②从道德层面看,“拾金不睫"是遵守公序良俗的表现,小林也应立即将失主皮包归还失主。2:小林能不能要那五百元酬谢金?①法律规定,杈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②失主发布的“悬赏广告"已具有法律效力,拾得人有获得报酬的权利,所以小林父母的说法是有法律依据的,当然,放弃报酬也是行使权利的表现。3:如果小林归还皮包后,失主变卦不肯付酬金怎么办?①法律规定,权利与义务是等价有偿和对等互利的,诚信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②小林归还皮包,表明小林履行了拾得遗失物的义务人的责任,失主同样也应该履行交付承诺酬金的义务,以保障小林获得酬金的权利,否则视为违约,小林有权主张其获得酬金的权利。(1)原因: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体现:我国民法不仅体现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民法强调独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权力明确、财产关系稳定与交易安全的社会秩序,凸显了文明、和谐、平等、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4.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无谁比谁重要;没有先后)02解析民法基本原则孟某、江某夫妇决定为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北燕南飞”,但在为女儿申请办理户口登记时,却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该姓名违背公序良俗为由拒绝办理。孟某认为其女儿享有姓名权,作为父母有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则认为,这种取名方法不带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过于任性,与习惯做法不符,不应提倡。【案例探究】结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讨论案例中的取名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并说明理由。案例中的取名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理由: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姓名”的“姓”,体现着血缘传承、伦理秩序和文化传统。自然人选取姓氏涉及公序良俗。父母仅凭个人喜好、愿望创设姓氏,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不符合法律的规定和公序良俗的要求。这也提示我们,自然人行使姓名权需要依法进行。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五条关于姓氏选取的规定就是对自然人行使姓名权的一种合理限制。这个案例说明,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1.民法基本原则确立原因社会成员的私人利益之间以及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可能形成各种利益冲突。民法规定一系列基本原则,旨在确保各成员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调整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含义: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和司法机关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内容: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诚信原则是民法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绿色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10.自然人甲在北京已购买了两套住宅,北京实施限购政策后甲不具有购房资格,但其朋友乙有购房资格。于是,甲跟乙签署协议,借乙的名字,购买了一套总价为2 659.2万元人民币的住房。就民法典确立的基本原则而言,甲的行为违反了①平等原则 ②诚信原则③公平原则 ④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则A.①③ B.①④ C.③② D.②④DThe En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