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所有的创作都不会是空中楼阁,都需要扎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土壤,去吸取养分。”——导演饺子核心概念解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内涵特点与价值异国他邦的文化吸收向外辐射、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百亿影片背后的文化底蕴课程标准:1.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理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阶级、政治基础;(重点)2.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难点)——第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梳理课文重要知识点: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文化认同:春秋战国,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4)礼乐文明:始于西周;春秋孔子多方面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5)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1)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西汉: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魏晋至隋唐:儒、道、佛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宋元: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学说,形成理学;科技文化高度繁荣。预习反馈3.明清时期:文化批判和文化专制(1)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2)康乾时期: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近代向西方学习(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民主与自由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P2【导言材料】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文化,以农为本是其重要特点之一。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来,社稷逐渐成为国家的代称。据《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右侧,王宫左侧是宗庙。思考:(1)社稷坛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承载了农业基础上的礼制和儒家文化,结合教材第二子目的内容,分析它蕴含了那些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化内涵:“敬天”、“民本”预习反馈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 元一 体辽宁朝阳·红山文化——女神像——山东济南·龙山文化——黑陶——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骨耜——四川广汉·三星堆——铜人头像——甘肃秦安·仰韶文化——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浙江杭州·良渚文化——玉琮——中原华夏认同北狄西戎东夷南蛮血缘、文化认同华夏(多元、一体)【思考1】结合图片,中华文化的起源体现什么特点?以华夏为核心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大变革经济政治阶级思想文化空前发展百家争鸣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②分封宗法制破坏,诸侯争霸;③士阶层的活跃,受到诸侯国的重用;④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2.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背景: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①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②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人际关系上:政治上:教育方面:文化方面:【温故知新】1、孔子的主张和成就有哪些?①核心:“仁者爱人”;②“为政以德”: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民本思想);③“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④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⑤整理五经:《诗》《书》《礼》《易》《春秋》2.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2.1 先秦——百家争鸣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儒家 孔子 春秋孟子 战国荀子 战国道家 老子 春秋庄子 战国法家 韩非子 战国墨家 墨子 战国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人性善礼法并施;君舟民水;人性恶;“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思想)道是万物本源;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朴素的唯物思想)①哲学思想(齐物观)②逍遥观 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集权观;法治观;改革观;遵循客观规律兼爱、非攻、尚贤、节俭2.先秦——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2.2 先秦——百家争鸣代表学派及主张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梳理】①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材料1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西汉刘向《〈战国策〉序》秦朝:焚书坑儒②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重法抑儒3.1 秦朝3.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①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2 汉代3.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汉初黄老之学加强中央集权不适应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汉武帝统治维护加强(1)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加强君权和限制君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3)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⑴魏晋: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3.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3.3魏晋隋唐时期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念,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摘编自《中国历史纲要.上册》⑵隋唐: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①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隋“三教合一” 唐“三教并行”)3.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3.3魏晋隋唐时期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集大成者朱熹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是宇宙的本原“存天理,灭人欲”,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提倡“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事物以把握“理”变化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社会化特点3.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3.4宋元时期(1)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2)影响: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3)宋元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背景:农业商品化手工业新式化商业群体化根源: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发展壮大世俗化倾向发展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思想:理学的禁锢思想文化的变化3.明清——批判继承儒学(1)传承: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王阳明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心”是宇宙的本原“知行合一”提倡“致良知”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具有一定的叛逆色彩束书不观,学问空疏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3.明清——批判继承儒学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2)转折: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 《读通鉴论》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 “天下为主 君为客”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批判“存天理,灭人欲”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共同影响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批判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3)禁锢: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梳理】阶段 时期 概况奠基 春秋战国形成 秦汉发展 魏晋-隋唐繁荣 宋元传承与 禁锢 明中后期明清之际康雍乾【归纳总结一】儒家文化(思想)发展历程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被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梳理】(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史实思想层面 —自主性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维新君主立宪制,开国会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器物制度文化走他人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民主。4.近代向西方学习4.1西学东渐: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知识梳理】形成成熟发展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北京:《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井冈山延安西柏坡5.当代走向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 时期 概况起源 上古奠基 春秋战国形成 秦汉发展 魏晋-隋唐繁荣 宋元传承与 禁锢 明中后期明清之际康雍乾冲击与 转折 1840年后1915-1917年复兴 五四运动后【归纳总结二】中华文化(思想)发展历程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鸣”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主流。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被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结合,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重点: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知识梳理】P3思考点:依据《中华文化发展基本历程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写在教材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地理:其他: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奠定物质基础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发展完善重点:理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探究思考】【思考2】阅读P4-5,请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中国文化,表现在中国以往全部历史过程中,除却历史,无从谈文化。——钱穆难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一)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人与社会【人本思想】——儒家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周公(西周):孔子(春秋):【民本思想】——儒家政治伦理观“敬天保民”、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仁”“仁者爱人”孔子(春秋):统治者应体察民情,反对苛政管子(春秋):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思考:先秦民本思想有何意义?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政治上的体现难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一)内涵2.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夏商春秋战国信上天、信鬼神商人遇事祭天地、祖先老子:“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思考3:三个阶段对自然各有什么样的看法?凸显自然凸显人追求天人合一摒弃天命评价:①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如何评价?难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一)内涵3.提出爱国,家国情怀——人与国家孟子(战国)“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张载(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明末清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思考4:以上言行如何体现人与国家的关系?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难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一)内涵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人与自身西周初年:春秋孔子:战国墨子:战国孟子:西周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思考5:“尚贤”之说对历史发展有何作用?①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②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难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一)内涵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与自身《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战国):屈原(战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难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一)内涵6.主张和而不同——人与他人太使伯(西周末年):孟子(战国):孔子(春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的思想作为认识和处理事情的办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难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从各种关系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关系视角 主要思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国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仁者爱人;兼爱;尚贤;尊贤……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治者:仁政、节用;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省吾身……和而不同;难点: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小组合作】【知识梳理】P6【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对当代中国发展有什么意义?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③维护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国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凝聚性本土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④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贰中华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价值(二)特点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早期华夏:文化肇兴春秋战国:文化奠基秦汉时期:文化形成魏晋隋唐宋元:文化发展、繁荣明清时期:文化传承、转折近代到现代:文化衰落与复兴课堂小结【基础巩固】 训练学生,巩固知识1.诗词是中华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和情感表达,蕴含着传统文化基因。以下诗句的精神内涵概括恰当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民为本B.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自强不息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天下为公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和而不同2.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四、当堂检测BD【拓展提升】 提升能力,备战高考3.(2024上·广东东莞·高三统考期末)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 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4.(2024·浙江高考·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5.(2024·重庆高考·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ADB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预习反馈(一)梳理课文重要知识点: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多元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文化认同:春秋战国,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4)礼乐文明:始于西周;春秋孔子多方面阐述,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5)百家争鸣: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1)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西汉: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魏晋至隋唐:儒、道、佛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宋元: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学说,形成理学;科技文化高度繁荣。3.明清时期:文化批判和文化专制(1)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2)康乾时期: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近代向西方学习(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民主与自由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5.P2【导言材料】思考:(1)社稷坛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承载了农业基础上的礼制和儒家文化,结合教材第二子目的内容,分析它蕴含了那些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化内涵:“敬天”、“民本”二、呈现目标1.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理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阶级、政治基础,并感悟其特点、内涵和历史价值;(重难点)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当代的价值,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难点)三、自学讨论1.问题探究:落实重难点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华夏核心、辐射四周,多元一体奠基 先秦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华夏认同和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源头文化主流形成 秦汉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和传统文化主流挑战与发展 魏晋至隋唐 儒学危机和受到挑战,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创新与繁荣 宋元 理学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传统文化高度繁荣传承与禁锢 明中后期 心学使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明清之际 批判理学,提倡个性自由,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清康雍乾 君主专制,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文化冲击与复兴 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奠基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P3思考点:依据《中华文化发展基本历程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写在教材上)(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小组合作:落实难点从各种关系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答案写在教材上)关系视角 主要思想人与社会 仁者爱人;兼爱;尚贤;尊贤……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国家 统治者:仁政、节用;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与自身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省吾身……人与他人 和而不同;P6学习聚焦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对当代中国发展有什么意义?(答案写在教材上)特点:(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如汉字、京剧、本土建筑);(2)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如儒法道长期并行、多种地方戏剧);(3)包容性: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如佛教本土化、西学东渐);(4)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同心协力 ( 如炎黄子孙;龙图腾);(5)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如汉字、传统节日)。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四、检测巩固【基础巩固】 训练学生,巩固知识1.诗词是中华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和情感表达,蕴含着传统文化基因。以下诗句的精神内涵概括恰当的是( B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民为本B.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自强不息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天下为公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和而不同【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内涵的理解【答案】B【详解】《石灰吟》是明朝于谦表达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蕴含着崇高尚贤的内涵,A项不恰当;元代诗人杨维桢的《道梅之气节》借助梅花表达不畏严寒的气节,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思想,B项恰当;宋代卢钺的《雪梅》借梅花和雪花表达了各占春色、和而不同的思想,C项不恰当;清代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表达了天下为公、爱国担当的精神内涵,D项不恰当。【学情分析】2.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D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考点分析】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的观念在氏族时代即已产生,既是方位称谓更有中心、中央之意。这一观念在商周及之后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择中建都、择中立宫等,D项正确;早期政治尚未形成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起源,中原核心,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这些文化又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都以地理中心为主”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学情分析】【拓展提升】 提升能力,备战高考3.(2024上·广东东莞·高三统考期末)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A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 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考点分析】在历史现象中正确解读中华优秀文化【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至汉代(中国)。据材料“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可知,高速驰车这一竞技项目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勇往直前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社会风气的影响,A项正确;高速驰车是战国时期在民间就已经广泛流行的竞技项目,此时期还没有皇帝,排除B项;高速驰车体现的是勇进精神,与耕战没有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高速驰车是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能得知这是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学情分析】4.(2024·浙江高考·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D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考点分析】考查明清思想的变迁【答案】D【解析】据材料“南宋陈亮为学……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可知,南宋陈亮主张读书要关注经济事务,反对空谈,主张躬行践履的实学;叶适、王守仁、黄宗羲等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提出一系列反传统性经济思想观点。宋明以来这些学者的观点都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务实,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故选D项;封建纲常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体系,题干这要反映宋明时期四大学者主张务实重实利功效,对“农本工商末”这一基本概念的否定和突破,没有涉及挑战封建的纲常伦理的相关史实,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的内容,这些学者的理念主要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职业观念的重新审视,排除B项;宋明时期,政府依然沿袭重农抑商政策,这些学者的理念没有促使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性转变,排除C项。【学情分析】5.(2024·重庆高考·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B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考点分析】考查华夏文明的交融【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关中地区……墓多为北头向”,根据所学,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正处关中地区,符合“华夏……尚北”,而春秋时期”的“关中地区”墓葬头向已经从西周的“北头向”变成“多为西头向”,符合“西戎……尚西”,结合所学,东周时期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而关中地区成为秦的封地,由此可知,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排除A项;同源共祖指有共同的祖先和源流,材料“东夷”、“楚蛮”、“西戎”、“华夏”墓葬头向各不相同,排除C项;关中地区西周时期墓葬头向北,春秋时期墓葬头向西,从墓葬文化来看,具有不稳定性,排除D项。【学情分析】六、课后作业基础练习:请同学们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拓展提升:请同学们完成P7页学习拓展部分。参考答案:(1)核心概念:中华文化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核心思想理念类,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二是中华传统美德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三是中华人文精神,诸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2)地位和精神: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与奋斗中由经验凝结而成的文明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历代关于传统经典的解读与阐述都蕴含深刻思想,有必要通过阅读经典的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断地传承下去。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自读设计一、预习反馈(一)梳理课文重要知识点: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 起源:黄河、长江、珠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等。(2) 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3) 认同:春秋战国,内迁各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血缘认同、文化认同。(4)礼乐文明:始于西周;春秋孔子多方面阐述,形成 的思想核心。(5)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秦汉至宋元:文化交融与发展繁荣(1)秦朝:秦始皇推崇 学说(2)西汉:汉武帝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3)魏晋至隋唐: 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宋元: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学说,形成 ;科技文化高度繁荣。3.明清时期:文化批判和文化专制(1)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倡 ,批判 ,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2)康乾时期: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近代向西方学习(1)鸦片战争后:向 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 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后: 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二)P2【导言材料】思考:(1)社稷坛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承载了农业基础上的礼制和儒家文化,结合教材第二子目的内容,分析它蕴含了那些中华文化的内涵?二、学习目标1.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缔造的历程,理解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济、阶级、政治基础;(重点)2.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和当代价值,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难点)三、自学讨论1.问题探究:中华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华夏核心、辐射四周,多元一体奠基 先秦 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华夏认同和文化认同;儒家文化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源头文化主流形成 秦汉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成为正统和传统文化主流挑战与发展 魏晋至隋唐 儒学危机和受到挑战,儒、佛、道交汇融通;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创新与繁荣 宋元 理学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传统文化高度繁荣传承与禁锢 明中后期 心学使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平等和叛逆色彩)明清之际 批判理学,提倡个性自由,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清康雍乾 君主专制,文字狱,钳制思想,禁锢文化冲击与复兴 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奠基 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P3思考点:依据《中华文化发展基本历程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写在教材上)2.小组合作:从各种关系视角看中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关系视角 主要思想人与社会 仁者爱人;兼爱;尚贤;尊贤……人与自然 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国家 统治者:仁政、节用;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与自身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三省吾身……人与他人 和而不同;3.阅读教材P6-P7最后两段内容,思考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对当代中国发展有什么意义?四、检测巩固【基础巩固】1.诗词是中华文化极具韵味的精神和情感表达,蕴含着传统文化基因。以下诗句的精神内涵概括恰当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民为本B.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自强不息C.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天下为公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和而不同2.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拓展提升】3.(2024上·广东东莞·高三统考期末)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 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4.(2024·浙江高考·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5.(2024·重庆高考·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六、课后作业能力提升: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7学习拓展的作业:如何区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 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学案.docx 第1课 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案.docx 第1课_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