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南宋)辛弃疾词牌名题 目写豪壮、雄壮题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豪壮、雄壮的词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词牌名题目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活动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解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wèi,给。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2、作者及背景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辛弃疾出生时,金人已占领其家乡12年,1161年,他组织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曾被派与南宋联系。完成使命北返时,听说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杀害,就率领50名骑兵闯入有5万人的济州军营中,活捉知州张安国,并策动万人反正,跟他渡江南下。南渡后的辛弃疾,曾多次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大计,但朝廷均未采用。以后也只委他一些闲散官职。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辛弃疾报国之志难酬,最后在江西抑郁而死,终年68岁。人物介绍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所写的词里。一生力主抗金。下笔数千言立就,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为人豪迈,喜谈兵,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词作豪迈、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两人才气相仿,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陈亮辛弃疾陈亮来访稼轩,两人痛饮,促膝畅谈,谈起时局形势,共商抗金北伐大计。陈亮气愤异常,朝廷权贵只知歌舞升平,苟且偷安。中原沦陷已历经六十余年,再不北伐讨虏,收复失地,中原百姓就难见复国的一天了。提起中原百姓,辛弃疾不禁想起了当年在山东沂蒙山的战斗生活,想起了豪爽的耿京。便取出宝剑递与陈亮看,并给他讲述耿京的事情。陈亮不禁赞道:“想不到草莽之中竟有如此豪杰!”大有恨不相识之感。酒至酣处,陈亮舞起宝剑,辛弃疾引吭高歌,歌的便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作此词寄陈亮,以共勉。创作背景读准字音:麾( )下 炙( )五十弦( ) 的( )卢huīzhìdíxián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回:醒。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八百里:牛(典故一)。“八百里分麾下炙 ”是“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多想帮助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酒醉里,我挑灯观赏宝剑,梦醒后只听到军营中号角声声。军营里,官兵正在分吃烤熟的牛肉,各种乐器一起奏出边塞雄壮的乐曲,沙场上正进行着秋季大阅兵。骏马像的卢那样飞奔嘶鸣,弓弦紧绷发出霹雳般的响声。我多想完成君王收复失地同意天下的大业,得到我生前死后的英明。只可惜自己已经白发丛生了。文章解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现 实梦 境现 实醉里挑灯看剑,①作者闲居在家,内心愁闷,借酒浇愁,渴望重上前线,挥师北伐,只能带着这样的渴望在梦中回到连营。②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醉后灯下“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及点兵出征的场景。通过“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③连用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心情苦闷、时刻不忘杀敌报国的壮士形象。④醉里挑灯看剑:动作描写、神态、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在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表达词人渴望早日奔赴杀敌战场的急切心情。作者为什么“醉”?醉后为何“挑灯看剑”?体现出什么?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宝剑伴着他征战杀敌,是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梦境中作者重点回忆了哪两个场景?军营生活作战场面分食烤肉演奏军歌检阅军队表现:雄壮的军容高昂的士气战马飞驰弓弦巨响“八百里”牛名,兼指连营之广。“五十弦”本指瑟,兼指军歌雄壮。表现:战争的激烈(刻画了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抗敌英雄形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从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军队具体描绘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听觉角度,写出了战歌嘹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秋”:“翻”: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对偶、比喻。《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修辞方法?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场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大气磅礴,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君王天下事?“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大业。“生前身后名”: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家、民族建立功勋的美名。可怜白发生!可怜:可惜。直抒胸臆,欲抑先扬,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想要杀敌报国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愤懑。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5、理想和现实尖锐对立,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醉梦中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词意急转,与首句相呼应,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可怜”二字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沉痛的写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这也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词尽而意不尽。这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壮志未酬而人易老的悲愤之情。内容概括1、该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上片:描述军旅生活,渴望再有机会杀敌立功;下片:描述战斗场面,抒发壮志不遂的抑郁。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醉态——词的结构梦境——现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实实虚(现实)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词一般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却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雄壮,现实中壮志难酬,悲愤痛苦,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了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结构奇特巧妙:梦回吹角连营……赢得生前身后名。2、 这种愿望在词中表现在哪些诗句上?3、 这几句写了哪些内容?A、军营生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从分食牛肉、翻奏战歌、检阅军队具体描绘渲染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说说这首词的风格。豪放、雄壮。1、词中哪个字告诉我们这一点?壮B、战斗场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弓、马都是侧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C、雄心壮志完成大业、赢取功名 ,这里洋溢着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壮4、 这些情景可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的军营生活、的战斗场面、的雄心壮志雄壮壮烈豪壮①从题材看: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作者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③从语言风格看,雄壮高昂,雄浑壮丽。① 申大志。即醉里梦里不忘收复河山的雄心壮志。②抒悲壮之情。全词感情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尾又悲凉低沉,使全词情绪显得极其悲壮。③写大场景。场景描写极有气势,想象中的沙场点兵与战场杀敌两个场景描写得雄伟、壮阔。“壮词”: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材料: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占领,北方人民的深重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深深的印记。青年时代,词人就积极投身军事斗争,他集结两千余人起义,投奔抗金将领耿京部下,抗击敌人。在他率众投归南宋途中,辛弃疾亲自带领五十轻骑长驱直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立下卓著的功勋。回归南宋后,他历任湖北、江西、浙东等地安抚使,但朝廷没有再让他到抗金的前线。他一生反对和议、盼望早日恢复中原的主张,也未能为南宋小朝廷所采纳,而且两次被弹劾革职。从42岁至68岁的漫长岁月,词人主要在江西上饶一带的农村中度过,把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情,都寄托在所写的词里。可是,这样的“壮志豪情”在现实中作者体会到了吗?《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表达了作者的报国之志、爱国激情,及其壮志难酬的悲愤。 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主题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现出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点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心情闲适,完全陶醉自然拓展延伸这课中出现了“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你能再找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吗?请把它们归纳整理出来。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曹操《短歌行》③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国)曹操《短歌行》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辛弃疾,字_________,号_________, 历城(山东济南)人,_________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幼安稼轩南宋豪放派苏辛稼轩长短句作者简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