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世界人文地理(含答案)——2025届广东省中考地理二轮专题达标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三 世界人文地理(含答案)——2025届广东省中考地理二轮专题达标训练

资源简介

专题三 世界人文地理——中考二轮专题达标训练
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图左为世界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图右为碳中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带来的主要后果是( )
A.地震、火山频发 B.海洋污染加剧 C.全球变暖 D.臭氧层空洞
2.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分别是( )
A.美国、中国 B.美国、韩国 C.中国、美国 D.韩国、美国
3.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协商称为( )
A.南北对话 B.南南合作 C.南南对话 D.南北合作
世界遗产巴黎圣母院维修后于2024年12月8日重新开放。读小明绘画的巴黎圣母院简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宗教建筑是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之一。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主要宗教( )
A.道教的圣地 B.基督教的圣地 C.佛教的圣地 D.伊斯兰教的圣地
5.文化遗产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古城改建现代化商业城市 B.对破损严重的遗迹要修旧如新
C.不需要限制古迹参观人数 D.完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法规
2022年2月22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未来博物馆正式开放,该建筑被称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建筑奇迹”。下图示意未来博物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该建筑也被称为“讲阿拉伯语”的博物馆,其表面镌刻的语言文字是( )
A.英语 B.葡萄牙语 C.汉语 D.阿拉伯语
7.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居民大多数属于( )
A.黄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白色人种 D.混血人种
8.博物馆周边有许多喜光、耐旱的树种,说明当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
A.干旱 B.湿热 C.冷湿 D.高寒
据联合国公布,2023年4月底,印度总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读“两国人口数量变化图”和“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9.1951—2021年间( )
A.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两国人口增长速度一致
C.印度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D.两国人口数量差异增大
10.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相比,中国( )
A.0-14岁人口占比较小 B.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小
C.15-64岁人口占比较小 D.15~64岁人口数与印度相同
11.目前,印度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
A.国防兵源不足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劳动力较短缺 D.资源环境压力大
下图为由乡村演变为城镇的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与城镇相比,乡村景观的特点表现为( )
A.商业活动发达 B.住宅低矮分散
C.工厂分布密集 D.道路笔直宽阔
13.从乡村发展为城镇,在空间上表现为( )
A.生活水平提高 B.环境得到美化 C.占地面积扩大 D.人口数量减少
读东南亚部分区域图(图1)和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图(图2),完成下面小题。
14.苏门答腊岛村镇的分布特点是( )
A.全岛均匀分布 B.多分布在沼泽地
C.多分布在西部山区 D.沿海、沿河流分布
15.对苏门答腊岛自然环境描述正确的是( )
A.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B.西部沿海多沼泽
C.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D.植被覆盖率低
16.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苏门答腊岛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为了适应当地( )
A.干旱少雨的气候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寒冷干燥的气候 D.多风沙的环境
17.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探究“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下面是他们的探究程序,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主题: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分析与探究】
(1)地形与人口分布。结合图1,从地形类型看,我国约65%的人口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海陆位置与人口分布。从海陆位置看,图2、图3反映出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
(3)纬度与人口分布。由图4可知,世界人口大部分位于__________半球降水较多、气候温和的中纬度和__________纬度地带。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2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等。
【归纳与总结】
(5)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8.读“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最早影响该聚落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
(2)该聚落后来发展为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等,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该类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_______(选填“农业生产”或“非农业生产”)活动。
(3)从该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先有_______聚落,后有_______聚落。
(4)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地形平坦、水源_______、土壤_______自然资源丰富、交通_______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19.读几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约为__________%,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约为__________%。
(2)图中五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__。
(3)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以__________为主,处于__________地位;发达国家出口以__________为主,处于__________地位。
(4)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__。
20.读“汉唐两朝长安城选址比较”图,思考关于聚落发展及文物古迹保护的问题。
(1)纵观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可以发现人口集中于____纬度的____地带:而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纬度较高的地区或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的内陆则人口稀少。
(2)图示区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汉唐两朝多个都城的所在地,可谓“风水宝地”!试分析图示区域聚落发展的优势有哪些?
(3)民居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面图片分别为黄土高原地坑院、极地雪屋、北非民居和热带干栏式民居,从中任选一种(或从自己熟悉的民居中选一种),说出一条建筑风格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请列举2处文物古迹。
(5)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规模扩大、位置迁移等变化,这往往会导致对文物古迹的破坏。请你为文物古迹保护献计献策。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火山地震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关,排除A;二氧化碳不污染海洋,排除B;臭氧空洞和制冷剂的使用有关,和二氧化碳无关,排除D;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一方面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吸收,另一方面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大气的保温作用,从而使的地球表面变得更暖,C正确。故选C。
2.答案:B
解析:读图纵坐标为人均排放量,美国的人均排放量最大,横坐标为城市化水平,韩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ACD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习惯上将发达国家称为“北”,发展中国家称为“南”,发展中国家的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被称为“南北对话”,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协商称为“南北对话”,BCD错误,故选A。
4.答案:B
解析:图中巴黎圣母院顶部有十字架,可判断其为基督教教堂,B正确;道教建筑为道观,A错误;佛教建筑为佛寺,常以佛塔为中心,C错误;伊斯兰教建筑主要为清真寺,D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古城改造成现代化城市会失去其文化价值,A错误;对破坏严重的遗迹要修旧如旧,保持其原有风貌,B错误;限制古迹参观人数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对古迹的破坏,C错误;完善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法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起到保护文化遗产的作用,D正确。故选D。
6.答案:D
解析:该建筑位于西亚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因此表面镌刻的语言文字是阿拉伯语。
7.答案:C
解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西亚地区,居民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属于白色人种。
8.答案:A
解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主要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该国博物馆周边有许多喜光、耐旱的树种,说明当地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
9.答案:C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1951—2021年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先快后慢,A错误;印度人口持续增长,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先快后慢,增长速度不一致,B错误;印度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数量差异越来越小,C正确,D错误。故选C。
10.答案:A
解析:由2020年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看出,中国0~14岁人口占比是17.9%,印度0~14岁人口占比是26.1%,中国小于印度,A正确;中国和印度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是13.5%和6.6%,中国大于印度,B错误;中国和印度15~64岁人口占比分别是68.6%和67.3%,中国大于印度,且人口数不同,C、D错误。故选A。
11.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印度人口增长快,青少年人口占比大,面临的问题是资源、环境压力大,D正确;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劳动力较短缺是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排除A、B、C。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商业活动发达、道路笔直宽阔、工厂分布密集是城市聚落的景观,住宅低矮分散是乡村景观的特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答案:C
解析:从乡村发展为城市,在空间上表现为占地面积扩大,C正确。人口数量增多、生活水平提高、环境得到美化都不是空间上的表现,ABD错误,故选C。
14.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苏门答腊岛上的村镇分布的特点是沿河、沿海分布,沿河沿海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苏门答腊岛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判断该岛屿的地势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A正确;沼泽多分布在该岛的东部沿海平原,B错误;苏门答腊岛由于地处赤道附近,降水丰富,河流多,且为外流河,C错误;苏门答腊岛植被覆盖率为60%,植被覆盖率高,D错误。故选A。
16.答案:B
解析:读图结合所学,苏门答腊岛位于马来群岛,气候主要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当地居民多建双层的高脚屋,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下泄,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答案:(1)平原
(2)沿海多,内陆少
(3)北;低
(4)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
(5)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解析:(1)读“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可知,我国约65%的人口分布于海拔200m以下,海拔200m以下地形为平原。
(2)根据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一般在中纬度地区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沿海平原地区人口更为集中,内陆地区人口少。
(3)由图4可知,世界人口大部分位于降水较多、气候温和的中低纬度,以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居多。
(4)从世界人口分布图2可以看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它们都位于中低纬度的临海平原地带。
(5)世界人口分布很不均匀,受到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纬度位置、水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8.答案:(1)河流(水源)
(2)非农业生产
(3)乡村;城市
(4)充足;肥沃;便利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图例显示聚落建立在河流旁边,故图中最早影响该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水源)。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先形成乡村聚落,聚落后来发展高楼林立,有许多企业、商店、学校、医院等,道路纵横,车辆很多……该类聚落叫城市,该类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3)读图可知,从该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来看,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成的。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如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水源不足、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19.答案:(1)1(0.9-1.1);9.3(9.1-9.5)
(2)美国、日本、加拿大
(3)初级产品或半成品和原料;不利;工业制成品;有利
(4)振兴民族工业;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
解析:(1)图中日本的经济增长率约为1(0.9-1.1)%,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约为9.3(9.1-9.5)%。
(2)图中五国,属于发达国家的是美国、日本、加拿大。
(3)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或半成品和原料为主,处于不利地位;发达国家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处于有利地位。
(4)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有:振兴民族工业;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
20.答案:(1)中低;临海
(2)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温温和湿润,交通便利
(3)地坑院:建于地下。黄土土质疏松,便于就地取材,屋内冬暖夏凉。极地雪屋:墙体厚,呈球面。就地取材,保温性好,坚固,不易被暴风摧毁。北非民居:墙体厚、窗户小,隔热效果好;平顶,因为当地降水少。干栏式建筑:墙体薄、窗户大,便于通风散热;屋子由柱子从地面撑起,可以起到防潮、散热的作用:屋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4)云冈石窟,华严寺,悬空寺,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福建土楼,吴哥窟,泰姬陵,科隆大教堂等等。
(5)①加强对文物古迹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文物古迹的观赏、科研价值;②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③树立发展和保护的协调意识;④完善文物古迹,发挥其旅游价值,用经济价值来增强人们的重视程度;等等。
解析:(1)纵观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可以发现人口多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区,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纬度较高的地区或亚欧大陆、澳大利亚大陆的内陆则人口稀少。
(2)由图可知,该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水运交通便利;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气温温和湿润;该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为聚落发展提供优势条件。
(3)自然环境不仅影响聚落分布,而且影响区域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黄土高原地坑院修建于地下,原因是黄土土质疏松,便于就地取材,屋内冬暖夏凉。极地雪墙体厚,呈球面,原因是极地地区气温低,积雪多,可就地取材,保温性好,坚固,不易被暴风摧毁。北非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民居墙体厚、窗户小,隔热效果好,平顶,因为当地降水少。热带干栏式建筑墙体薄、窗户大,便于通风散热;屋子由柱子从地面撑起,可以起到防潮、散热的作用:屋顶坡度大,便于雨水下泄。
(4)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文物古迹有云冈石窟,华严寺,悬空寺,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福建土楼,吴哥窟,泰姬陵,科隆大教堂等等。
(5)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可以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保护措施:①加强对文物古迹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文物古迹的观赏、科研价值;②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③树立发展和保护的协调意识;④完善文物古迹,发挥其旅游价值,用经济价值来增强人们的重视程度;⑤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建筑物的侵蚀;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